這是我第一次來新竹縣新埔鎮旅遊,面對陌生的地理、陌生的環境,事前做了不少功課。「新埔」,位於新竹東北部、鳳山溪的中游的霄裡溪流域,相對於較早開發下游地區而言,這裡屬於新開發的埔地,所以被稱為「新埔」。新埔更早的舊名為「吧哩嘓」,為平埔族語譯,原意不詳,是道卡斯(Taokas)平埔族竹塹社的領域。漢人開墾新埔,始於雍正三年(1725年),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間才形成小市集,文獻上正式出現「新埔」這個名詞。
新埔地區有不少古道,蓮華山古道是其中最有名的,這片山區擁有四條古道,分別是「載熙古道」、「採茶古道」、「進香古道」及「迴龍古道」。蓮華山的山腰則有古剎「三聖宮」。三聖宮背倚蓮華山,山形如飛龍,所以「蓮華山古道」又稱「飛龍古道」或「飛龍登山步道」。一座山能有這麼密集的古道,看地圖時,就頗令人嚮往。而這幾條古道的路線都不長,可於一日內走完。
載熙古道登山口(飛龍池登山步道)。 |
如何規劃蓮華山古道的健行路線?卻是頗費思量,一則我對當地不熟悉,二則是蓮華山的山路頗為紛歧,就像台北的郊山一樣,一座山往往有不同的登山口,區域內又有小路紛歧,登山路線便有各種不同的路線組合,事實上,也不可能在一天內將這座山區裡的每一條步道都走完。
飛龍池 |
大部份的遊客都選擇從三聖宮出發。三聖宮目標顯著,容易找到,且登山口有大型停車場,停車最便利。從三聖宮的「崇聖亭」出發(龍尾),指標明顯,循步道至蓮華山頂,然後從另一邊(龍頭)下山,剛好可繞一圈,回到三聖宮。我研究路線後,卻決定從「飛龍池」登山口出發,依序走載熙古道、採茶古道、進香古道,抵達三聖宮午餐休息,然後再走迴龍古道,銜接載熙古道下山。
進香古道終點,三聖宮的停車場。 |
這樣的規劃不以三聖宮為起點,而是以三聖宮為中點,可說是台北人的思維模式。怎縻說呢?我估算路程,上午八點半左右從台北出發,先送老婆及孩子回桃園中壢娘家,安頓之後,再驅車至新竹,抵達蓮華山時,差不多已接近十一點。從飛龍池出發,則中午過後,抵達三聖宮用餐,三聖宮設施完善,可以充份休息之後,再走下一段古道。倘若以三聖宮為出發點,則變成要在蓮華山的樹下用餐,只能與乾燥的黃土為伴。果然我這樣的規劃恰到好處。
我按照地圖導引,順利地找到飛龍池登山口。「飛龍池」,其實是一座灌溉用的大池塘,面積約有大半個足球場。碧波綠水,岸邊有觀景台,池畔則有三、兩釣客悠然垂釣。附近豎立了一塊「廣源記圳灌溉蓄水池塘」的標誌牌。「廣源記圳」歷史相當悠久,曾屬於大正十二年(1923年)成立的「新埔水利組合」所管轄的一條水圳。
載熙古道 |
沿著飛龍池畔的柏油路前行,過飛龍池,隨即看見馬路右側一條步道的入口有「飛龍池登山步道」的指標。這條步道即是「載熙古道」。古道經過整建,中間鋪設了並排的鵝卵石,兩旁護以細石,底部則固以水泥。石階有點新,步道寬敞好走。一路筆直爬坡而上。過一轉彎處之後,步道曲折右繞向上,不久,變為泥土路山徑,踏踩的感覺更佳。
約十分鐘,抵達上方的休憩平台,有水泥車道從前面橫過。載熙古道至此而已,相當的簡短。根據資料,載熙古道是一條供牛隻行走的專用道路,昔日先民為了方便帶著牛隻上山工作,所以開路時,另建一條專供牛隻行走的泥巴路。現在則已看不出牛路的舊貌。
古道為何取名為「載熙」呢?則令人不解。古道沿途不見任何的解說資料,古道空有其名而已。我上網搜尋資料,卻無所獲,頗令人感慨。地方政府整修古道,只注重硬體建設,結果往往如此。我不死心,繼續搜尋,終於獲得間接的資料佐證,「載熙古道」之名,可能是為了紀念一位空軍烈士─吳載熙。若果真如此,又為何不立解說牌呢?徒使一段忠貞往事隱沒。
地形地物識別訓練場 |
由此繼續前進,對路線有些迷惑,載熙古道越過水泥道路,直行的山徑鑽入森林裡,但指標寫著「三聖宮」往水泥道路的右邊。我先走往右側水泥路的盡頭,盡頭處似乎沒路,於是折回,改走直行的森林小徑。
後來才知道,水泥路盡頭有一條山徑,可接採茶古道,只是我沒走至盡路,遠遠看,以為沒路,便誤判了。不過,也不算走錯路,其實這些路都是相通的。我後來還是順利接上採茶古道,並沒有走太多的冤枉路。
直行進入森林裡,山徑曲折繞行於樹林間,沿途有零星的芒草,但路況還算不錯,林間極為平坦,如履平地,有林間漫步尋幽的適意。途中遇叉路,無頭緒,隨意取左行,約五、六分鐘,驀然出森林,眼前竟出現一片空曠的青草地。草地上軍事障礙物,原來,我已來到蓮華山的軍事訓練場。
蓮華山曾設有供國軍訓練的軍事設施,大部份都已廢棄,只剩一小部份仍在使用。眼前這片草地是「班防戰及日間單兵攻防戰」的教練場,我穿越這片草地時,遠處山谷的靶場竟傳來陣陣的機槍聲。一時之間,有置身於戰場的想像。橫越草原,有一條寬闊的土路,旁有一座高壓電塔。
出森林,遇見一片青草地。 |
沿著土路前進,沿途還有其它的軍事教練場,約兩、三分鐘,前方又出現一大片的碧綠草原,草原上有一道道間隔的迷彩矮牆。這裡是「地形地物識別訓練場」,假日時,則成了遊客踏青郊遊嬉戲的空間。
大草原前有一條水泥小路,通往右側的森林。我於是沿著水泥小路走往森林,那是採茶古道的方向。走至路底,水泥小路變為山徑,取左行,進入森林小徑。山徑平緩,約五分鐘,遇左叉路,似通往蓮華山軍事訓練場。繼續取直行,林間小徑,清風徐吹,走來相當愜意。約四、五分鐘,又遇岔路,取右行。
進香古道 |
不久,終於看見「採茶古道」的標誌。採茶古道繞往下山的方向,前半段是鵝卵石鋪成的石階路,後半段則為夾雜著零星石塊的泥土路。茶葉曾經是新埔山區的主要經濟作物。同治元年(1862年),淡水開港,北台灣逐漸發展出以外貿為導向的經濟模式,茶葉成為外銷主力,新埔山區也大量的種植茶葉,農民與茶商走這條道路往返山區種茶、採茶、買茶。如今種茶已然沒落,我沿路走來,並未看見茶山風貌。
巨楓神木(位於採茶古道登山口附近)。 |
一路下坡行,走來輕鬆。約十分鐘左右,下抵山麓,繞經農家竹林及菜園,便來到地圖上標示的「巨楓神木」處。這果然是一棵樹幹巨粗的楓樹,約兩、三人才能合抱住樹幹。巨楓樹幹高挺,老當益壯,滿枝綠葉。樹下則有祭台及焚香,大樹有靈,所以被當地農民視為神靈祭拜。從巨楓神木前的水泥小路走出去,這時才看見路旁坡地有一小片茶園,使採茶古道仍然名符其實,這地方還有採茶故事。附近有幾戶民宅,地名為「小茅埔」。
沿著水泥路走出去,來到叉路,右轉出去可接「竹20」鄉道。直行,則可接「進香古道」。進香古道為昔日小茅埔地區的居民前往三聖宮進香所走的道路。這條古道的前段已鋪成水泥產業道路,沿途有林蔭,走來不沈悶。約五、六分鐘,走至路底,變成登山小徑。小徑攀爬而上,一路彎繞爬升,約八、九分鐘,終於接上稜線步道,轉而往下走。這條稜線的步道由鵝卵石鋪成,往上可通往軍事訓練場,往下通往三聖宮。
這段鵝卵石步道,雖然大部份是新鋪的,只見零星的舊石階,但鋪工仿古,鵝卵石石階佈置鋪列,顯得很有古道的氣氛。一路石階陡下,幸好是下坡行,所以走來不費力。約十分鐘,石階路終點,遇叉路,左叉路山徑可通往「忘憂谷」,接蓮華山山頂的軍事訓練場。取右行,不久,就抵達了三聖宮的停車場。從飛龍池出發,至三聖宮,約一個半鐘頭。中午在三聖宮休息,背包裡的「池上便當」,與廟犬分享。
(~待續)
旅遊日期:2006.05.11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www.tonyhuang.idv.tw/@(//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