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歐美物價波動頻率差異大

【大紀元11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羅莎編譯報導)物價的波動有如經濟的交通號誌,將決定民眾的消費行為。而維持物價的穏定更是每個國家中央銀行的重要職責。長期以來,經濟學者們對於價格波動的頻率及變動幅度的掌控與瞭解,相當有限。惟近期出版的經濟學人雜誌中,有一篇專文卻深入探討了歐美近幾年來的物價波動形勢。

該篇專文指出,早期的研究大多在美國進行,而且僅以少數產品的價格為研究對象,所以得到的結論是,價格變動的頻率約一年一次。

雖然2004年由比爾斯(Mark Bils)以及克雷諾(Peter Klenow)二位學者所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大多數的價格變動是相當頻繁;經計算350項貨品及服務產品,1995年至1997年間,約一半的產品價格至少每4或5個月變動一次。但中村(Emi Nakamura)及史坦生(Jon Steinsson)二位哈佛研究生的最新研究卻指出,銷售以及特別促銷是造成美國物價波動的重要因素,排除這些波動後,各類商品價格約每8至11個月之間會變動一次,而且即使他們研究的期間是物價較平穩的1998年至2005年,但他們也已注意到了高通貨膨脹會導致商家較容易哄抬價格。

在歐洲方面,歐洲中央銀行已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結果剛好在今年出爐,結果發現,歐洲物價的波動不但不如美國來得頻繁,零售價約每4至5季才會變動一次,波動幅度也較美國低。此結果與一般人認為的歐洲經濟體在彈性及靈活度方面均不如美國的認知相吻合。

歐洲的研究也發現了,一般而言,產品原料所占成份越高,價格越容易變動,所以生鮮食物較加工食品價格波動頻繁;服務業的價格波動則較商品穏定,可能係因服務業多屬勞力密集,而薪資水準較其他價格相較,波動的情形較為穏定。

歐洲經濟學者表示,各國貨幣政策著重維持價格的穏定並避免民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已成功使近幾年來的通貨膨脹愈來愈不會持續太久。且研究結果發現其實近年來物價下跌的頻率很高,這使大西洋兩岸的國家更有信心對抗通貨膨脹。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日本印尼接近達成重要經濟協議
經濟顧問:香港失業率會下降
人民幣升值不構成通脹壓力
印度大眾傳播與娛樂業盈利五年將成長兩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