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給農民提供健康的文化娛樂

余英時(著名歷史學家、榮獲2006年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1月29日訊】我不久前看到一篇報導,是由法新社發出的。它使我感到很困擾。這篇消息說在河南農村一個鎮上有一種節日慶祝娛樂墮落為一種色情的表演,據說參加的農民很多。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照這篇報導說,中國農村有8億以上人口,這些人有很強烈的文化需求,因為他們也要娛樂。在過去,他們有很多傳統的活動可以娛樂;今天,因為農村的文化破產了,農民精神上沒有出路,不知道該在哪里找到自己精神上的興趣發展,所以就發展成了那樣一個現象。

人民日報也因此寫了一篇社論,說中國農民在休閒時候心靈空虛,一定要有東西來填補。那麼用什麼來填補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們看看從前中國這方面是怎麼樣的?從前中國的民間文化和高層文化—就是讀書人、士大夫的文化—是溝通的、是雙軌進行的。這從《詩經》中就可以看出。《詩經》就是講的各國的國風、老百姓的歌賦、喜怒哀樂,然後由中央派官去考察,把民間的歌賦等等都記錄下來。這些歌賦有的是罵政府的,有的是批評國家的,有的則是批評社會現象的。這些被記錄下來就變成了一部《詩經》。所以采風在中國傳統的政府裏一直是很重要的。老百姓有什麼想法?有什麼精神要求?這些民間文化收集起來到了上層之後,由文人學士編輯重新潤色之後,就上升成了很好的文學作品。但是它的來源是老百姓的生活。同時,中國士大夫跟老百姓之間也不是那麼隔閡的,所以有一種中間文化,在西方中古史上叫做第三種文化。這種文化是上層人跟下層人都欣賞的,中國叫做“雅俗共賞”,雅人、士大夫跟老百姓都欣賞。比如說戲曲,象我們知道的在中國舞臺上活躍了幾百年的京劇等,都是來源於地方戲曲,都是老百姓歌唱然後士大夫寫劇本使其達到文辭優雅,但也不是過於優雅,而是老百姓也可以懂的。所以雅俗、上層、下層、老百姓都可以欣賞。在這當中文化就變成人們心靈的一種滋潤,平時就可以有消遣的地方,生活就很豐富了。同時喜怒哀樂都有地方發洩,以得到心靈的平靜,然後就可以回去工作了。

然而這些文化從1949年以後就被慢慢消滅了。民間文化在開始的時候還可以存在,但後來慢慢就沒有了,到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時候把所有宗教也去掉了,民間的祭祀、祭祖等等都沒有了,都認為是“舊”的。這樣,人的精神上就沒有出路,就只是聽黨的話,講的只是階級鬥爭,天天講、人人講。

但是文化是從人性、人情、生活裏面來的,這裏面有許多悲歡離合,跟政治沒有關係,跟階級也沒有關係。如果中國共產黨還想搞和諧社會的話,我想應該在怎樣豐富文化內容方面、尤其給老百姓提供一種文化發展的餘地。是要老百姓自己來發展,而不是政府來發展,但是政府要給他們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就是他要發展。一方面保留一些中國傳統的東西,然後吸收一些西方的東西。這是可以做到的。比如,佛教到中國來的時候就是外國的東西,但是很快就在民間生根了,慢慢地佛教就變成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吸收西方的文化也應該以吸收佛教的方式,由老百姓自己決定。象日本人常常就能做到這一點。他們把西方的東西收進來跟他們自己原來的神道、佛教甚至儒教都合二為一。

所以從這方面說,我想這是當前一個很大的任務。這個任務因為商業的發展反而得以幫忙。中國16、17世紀商業發展了,戲曲小說也非常流行,兩者是有關係的。經濟發展了文化也會發展,並不會有防礙。

但是一定要走完全庸俗化的路子,那就困難了。現在中國的商業文化是非常庸俗化的,所以帶到鄉村的也是不健康的東西。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希望中國的學者、文學家、藝術家都應該好好地想一想。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蕭瀚: 世紀中國網與劫機喻
余英時:上海新編高中世界史教科書的反響
中研院院士余英時獲二○○六年克魯吉獎
余英時人文研究貢獻 獲頒克魯格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