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婚姻備受挑戰:結婚難讓世界頭疼

人氣 12
標籤: ,

“愛情公寓”是如今流行於網路世界的一種生活方式。網友可以在虛擬世界中談戀愛、同居甚至結婚生子。那裏既有單身套房,也有甜蜜兩人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裝修、做家務等問題在那裏都能遇到,很多年輕人沉迷其中。

在現實世界,人們對婚姻的熱情則大幅下降,結婚難被公認為世界性難題。有人因此斷言:“當婚姻完全進入虛擬世界,人類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結婚在美國是一件各取所需的事,《環球時報》記者認識的三個人正好代表了三種類型。記者常去一家中餐館,每次去都能看到一個30來歲,胖得肚子頂桌沿的美國人獨坐在一個角落裏喝酒。飯店的陳老闆對記者說,這位老美是“忠實”的顧客,每晚8點準時來,喝到11點打烊才走,而且每次只吃炸大蝦。老闆為他起了個中文名字叫“熊得林”,並對他解釋說,這名字的意思是一隻老熊鑽進了樹林。

那美國人聽了直樂,連說這名字起得好。以後店裏的人都叫他“老熊”。時間一長,記者也和老熊混熟了。老熊一喝多,話就多起來了。他說他在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工作,搞資料分析。再問下去,他就不說了,而是把話題轉到了他的戀愛史。

他說,想當年他沒有這麼胖,是分局裏有名的美男子,一個漂亮女同事為他著迷,於是兩人陷入愛河,很快訂了婚。可是有一天,他發現未婚妻與同事有染。老熊從此一蹶不振,天天借酒澆愁,身體一天比一天肥胖。記者勸他,再找一個吧,好姑娘多的是。他說:“你看我這種身材,誰還看得上我?”陳老闆給老熊介紹了一位華裔姑娘,姑娘說:“我怎麼能找一頭豬?”老熊聽說後幽默地表示,姑娘很好,可惜“尺寸太小”。

老熊是想結婚找不到合適的人。記者認識的另一個美國人名叫羅曼,他是身邊的女人多得不知道和誰結婚好,被稱為“女性殺手”。羅曼是典型的美國帥哥,藍眼棕發,高大瀟灑。他邊工作邊讀書,讀了多年就是學分不夠無法畢業。換了幾個白人女友後,又和一個在美國土生土長、姓岳的華裔姑娘出雙入對。

走在路上,羅曼總要牽著岳姑娘的手,坐下後,還總要把她的手放在掌上撫摸,看上去恩愛無比。朋友們問,何時結婚啊?羅曼說:“我們天天在結婚。”岳小姐說:“何必要今天結婚,明天離婚?這樣不挺好嗎?”

對想結婚而結不了婚的人,美國社會倒是想方設法幫忙,最主要的是網上婚介。像雅虎等大網站都開設有交友欄目。記者認識一位元姓王的中國姑娘要找美國“成熟可靠的男性”,她把自己的資料往網上一輸,應者如雲。她對記者說,那段時間,她每天應酬不斷,天天有飯局。姑娘最後選了一個美國農業部的官員,收入穩定可觀。年紀雖然可以當她爸爸了,但她覺得那人特別厚道,“傻得可愛極了”,令她感到特別放心。

其實,在美國,不少未婚者選擇同居。美國羅格斯大學的“國家婚姻計畫”組織在其年度報告中說,按國際標準計算,美國離婚率下降的同時,結婚率也在下降, 1970年至今已經下降了50%,超過500萬美國未婚男女選擇同居。社會學教授波彭諾說:“我不認為這是個好消息,社會趨勢正從婚姻走向同居。它的後果是家庭的不穩定性上升。”

結婚難在當今的日本也是個熱門話題。前段時間,一部名為《無法結婚的男人》的電視劇在日本引起了大討論。電視劇主人公是一個40歲的單身漢,他收入高、興趣廣,而且將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他性格乖僻,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別人的感受。

創作者最初的目的是批評日本社會對於大齡未婚男女存在偏見。電視劇播出後,不少大齡未婚者深受鼓舞,有人在街頭接受採訪時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大聲地說, “我希望能為自己的事業和興趣努力生活下去”。對於這種現象,分析人士指出,交往方式增多、生活內容豐富、責任感缺失、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以及女性要求過高等因素使得越來越多的日本男性在不放棄傳統婚姻的情況下,希望先立業再成家。

日本女性的婚姻觀則分為兩類:一類是“寄居公主型”,即認為不結婚也能夠幸福,她們更願意在父母的保護下自由地生活;另一類是“一步到位型”,也就是找個有錢的老公一嫁定終身。日本的電視臺就常常播放一些與“找丈夫”有關的專題節目。

如有一名在普通公司工作的白領女性,住在一個很小的出租房中。她的理想是找一個年收入3000萬日元(1元人民幣約合15日元)以上的男人作丈夫。為此,她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在“花嫁修業”上。她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提高作為女人的素質和價值,嫁個有錢人。

在日本,有的女人為了嫁給收入高的醫生,不惜把自己的家安在醫院旁邊,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接觸醫學界人士的機會。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相關機構在今年8月公佈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收入越高的男性結婚率越高,而低收入男性的結婚率低得驚人。

男性年收入在100萬到149萬日元的人,結婚率僅為10%左右,而年收入在1000萬日元以上的男性結婚率則高達73%。該調查機構的研究員小杉女士認為,這表明日本的晚婚、不婚現象與社會雇傭有著密切關係。最近轟動日本的《下流社會》一書則直白地寫道:“婚姻就是將階層大致相同的人結合在一起。”

美國人始終自視甚高,但在不結婚問題上則甘拜在歐洲腳下。11月21日,《紐約時報》撰文指出,法國流行只要愛情不要婚姻。越來越多的情侶選擇一起撫養孩子、一起買房子,但就是不為他們的家庭生活賦予一個宗教的或法律的認證。

法國人口問題研究院的專家說:“婚姻不再像以前那樣重要了,而且將來也不會了。”一種被社會學家稱為“軟革命”的趨勢正在席捲整個歐洲。法國恐怕是西方國家中結婚率最低的國家之一??004年每1000人中結婚的約為4人,比英國的5%。和美國的8%。都要少。

社會學家認為,人們不再願意結婚的原因是人口和文化狀況的轉變:新一代年輕人與宗教,特別是傳統的天主教的距離越來越遠;人口大量遷居城市,使得年輕人越來越獨立于原來的家庭;社會變得更寬容,支持他們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法國兩個最有名的女政治家以及她們同樣出名的丈夫,都是同居幾十年尚未結婚。

剛剛當選社會黨總統候選人的羅亞爾和她身為該党領袖的丈夫就已經一起生活了25年,並養育了4個孩子。正像一對法國情侶所說,“結婚不會給我們的關係帶來任何東西,也不會拿走任何東西。”此外,還有經濟方面的原因,法國政府給結婚夫婦的減稅條件不如美國政府優厚,不足以吸引同居的情侶將他們的關係正式化。

在法國,減稅的最大目標是為了讓人們多生孩子(包括非婚生小孩),所以優惠條件是依孩子的多少而定,而不是看父母的婚姻狀況。歐洲一些倡導婚姻的組織呼籲政府出臺福利政策,加大對正規家庭的經濟支持,以鼓勵人們更多地選擇走進婚姻殿堂。

類似的反傳統大潮在歐洲引發了不少社會問題,輕則給父母、家庭帶來很大壓力,重則會因兩性關係糾紛誘發一系列民事和刑事犯罪,導致社會不穩定。以英國為例,英國的不同種族帶來了不同的社會文化,各種族之間存在一定的語言、宗教和生活習慣上的衝突,年輕人之間雖然溝通沒有問題,但一旦結婚生子就會涉及很多具體情況,這在少數族裔中尤其嚴重。

因此,在英國的華人社會裏,很多家長不得不回到香港或者內地給自己的子女尋找物件。此外,本來人口就少的歐洲更面臨人口負增長的壓力。歐洲各國不得不採取措施來鼓勵人們結婚,如提供簡便的結婚註冊程式等。儘管有分析認為單身更能刺激消費、拉動經濟,但在關係到社會發展的結婚問題上,還沒有哪個商人敢站出來大唱反調。

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拉美地區的結婚率“相當高”,但離婚率也高得出奇,僅巴西就達到了25%。有人說這是拉丁男人骨子裏的狂野、灑脫和不羈所致。他們喜歡一個姑娘,就會用盡美妙的辭彙,所以十幾歲就嫁人的姑娘有的是。但當他想離開你時,說一句“我不想繼續了”,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

因此,拉美的結婚難實際是“再婚難”。如巴西社會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單身女子特別多,除了年齡較大的未婚女性外,更多的是帶著孩子的離婚婦女或壓根兒就沒有結過婚的未婚媽媽。記者的一位朋友是巴西電視臺的著名記者,離婚已十多年,現在帶著一個12歲的女兒生活。她說:“很難找到一個與你能同時享受同一種快樂的人。”她對婚姻已失去了信心,認為還是獨身好。

35歲的清潔工德莉則對婚姻帶著幾分無奈,她年輕時追求浪漫的愛情,不到18歲時沒辦結婚證就糊裏糊塗地嫁了人,但好景不長,丈夫有了外遇,棄她而去,給她留下一個女兒。多年苦苦尋覓後,她遇到了一個疼她的人,生了一雙兒女後,沒想到他還愛著別的女人。如今,她獨挑家庭的重擔。談到婚姻,她說她已沒了奢望,只想把孩子養大,老了有個依靠。

離婚或未婚女性帶著孩子生活,使巴西存在眾多的單親家庭。孩子缺乏父親的愛和教導,有的孩子根本不知道父親是誰。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毒害和影響,為數不少的人走上了歧途,他們成群結夥在社會上閒逛,從事偷盜和搶劫等犯罪活動,有的人還被黑社會利用。

巴西社會學家格拉利認為,巴西社會治安差與此有很大關係。為了抑制高離婚率,巴西修改了結婚和離婚法律,規定結婚兩年後才可離婚,但也不准立刻離婚,而是先分居兩年,如確實感情不和,法院才判離婚。離婚者需兩年期滿後方可再婚。從各國的情況不難看出,傳統婚姻已備受挑戰,能否在現代社會為婚姻找到出路,將是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文章來源:環球時報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梅西感恩大遊行 台灣鴻勝醒獅團獲邀參與
美消費者「黑色星期五」大肆採購
香港西九博物館小組提新建議
黑色星期五瘋狂折扣 美各賣場大排長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