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報導西藏邊境屠殺事件 歐美譴責

人氣 11
標籤:

【大紀元11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陳俊村編譯)9月30日發生在西藏邊境的中共解放軍屠殺事件的詳情仍不清楚,但是中共官方報導與外國登山者拍攝到的錄影畫面之間的巨大差異,引發越來越多要求獨立調查的呼聲。人權團體呼籲中共當局允許聯合國充分調查,並澄清其邊防軍開槍的規定。美國、歐盟和加拿大已經紛紛譴責此一暴行。

藏人冒生命危險追求自由

英國衛報10月28日報導,由一名西方登山者拍攝到的錄影畫面顯示,中共士兵試圖阻止73名逃亡者越過朗喀巴山通道(Nangpa La Pass)前往尼泊爾,並開槍擊中一名17歲的西藏尼姑的背部。朗喀巴山通道是聖母峰以西15哩、海拔5,800公尺的通道。

這名尼姑是來自那曲(Nagchu)地區的格桑南措(Kelsang Namtso),她是一個六口之家的唯一女兒。她像很多西藏人一樣無法上學,她計劃前往印度的多瑪嶺(Dolma Ling)尼姑廟修煉。她與兒時同伴多瑪帕基(Dolma Palkyi)同行,一路上忍受強風和大雪。

中共於1950年入侵西藏,並聲稱擁有喜瑪拉雅山區的主權。西藏人只效忠達賴喇嘛。達賴喇嘛在1959年流亡印度。

每年有2,500至4,000名西藏人試圖越過喜瑪拉雅山,經由尼泊爾前往印度。位於尼泊爾加德滿都(Kathmandu)的印度大使館每天簽發多達30份旅行文件給西藏逃亡者。

由羅馬尼亞登山者馬泰(Sergiu Matei)拍攝到的錄影畫面顯示,中共解放軍朝逃亡者開槍,死者倒在雪地上。這些畫面已經從網上流向世界各地。

中共官方媒體新華社已經報導有一人死亡,但是它未報導死者的姓名,它並聲稱解放軍開槍是為了自衛。

中共槍殺手無寸鐵的尼姑 歐美同聲譴責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25日報導,大多數藏人選在秋冬之際逃亡,此時的大雪降低了遇到邊防軍的機會,但是條件很惡劣。16歲的帕基表示,她支付700美元給帶隊越過喜瑪拉雅山脈的走私者。試圖攀登卓奧友峰(Cho Oyu)的西方登山者經常遇到逃亡者,近年來有幾起暴力事件的報導。

多瑪帕基說,她存了大約1,400美元供逃亡之用,其中半數給了走私者。9月初,這些女孩將背包裝滿了犛牛奶油、乳酪和大麥,最然終於啟程。

17天後,格桑南措在中槍後倒在雪地上的畫面被馬泰拍了下來,這起事件正成為國際事件以及中共人權紀錄的汙點。

這些女孩一開始的時候從西藏首府拉薩坐了兩天的卡車。她們加入一個有73人的團體,這一團由兩名走私者領隊。在後來的兩週裡,這一團大多都是晚上走路,白天睡覺,有時候要面對強風和大雪。

9月30日清晨,這一團成一路縱隊行進並剛抵達朗喀巴山通道,他們聽到子彈聲在身邊穿過。當子彈擊中格桑南措後,她倒在雪地上哭喊著求救。但是其他尼姑都飢寒交迫,十分虛弱。在她身後的丹增旺姆(Tenzin Wangmo)試圖抓住她並托著她走,但是無法成功。她說:「有一名和尚說,她死了,如果我們不跑的話,就全都完了。」

當槍擊開始時,他們丟下背包中的一切東西,包括睡墊和一些多餘的衣服,一直跑到晚上。當天晚上,他們缺少食物和毯子,為了取暖就縮成一團。

隔天,他們一直走到發現一群住在三個帳棚的游牧人,這些游牧人同意把糧食賣給他們。他們後來遇到同一團的其他成員並一同走了5天,最後抵達位於尼泊爾加德滿都的難民營。

這一團有一半的人被中共公安逮捕。中共外交部聲稱一名23歲男子於數日後因「缺氧」而死在醫院裡,這是中共宣佈的第2名死亡者。新華社在10月12日報導說,中共公安因西藏人攻擊他們而開槍自衛。

人權團體表示,這些西藏人沒有武裝,這名男性死者死於槍傷。

位於印度的西藏人權和民主中心(Tibetan Center for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的丹增諾吉(Tenzin Norgay)說:「這長久以來就已經是這樣了,但是今天中共無法逃避它,他們的謊言已被戳破。」

在這起事件之前,這樣的事件從未被完整記錄下來。馬泰與其他登山者表示,他們看到中共邊防軍射殺西藏逃亡者。馬泰拍攝到的錄影畫面存放在以下網頁:www.protv.ro/filme/exclusive-footage-of-chinese-soldiers-shooting-at-tibetan-pilgrims.html

美國與歐盟已經譴責中共開槍,並力促中共徹底調查這起事件。但是目前給予中共最嚴厲的譴責的國家是加拿大。10月18日,加拿大外交部長麥凱(Peter MacKay)對此一事件表達他的厭惡和沮喪之意,「加拿大強烈譴責這起針對手無寸鐵的老百姓的暴力行為,這嚴重違反人權。」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抗議射殺藏民 圖博之友籲抵制中共奧運
遭中國軍人開槍的藏人抵達新德里
人權組織敦促中國說明失蹤藏人的下落
槍擊藏人事件後據說有護送者被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