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陳常鵬編譯報導)影像技術專業公司Image Metrics成功地將醫學診斷所用的影像分析科技轉移到電腦動畫之製作。他們的專利技術可將表演者的表情與舉止以數位化方式傳神地對應至動畫模特兒上。好萊塢製片商多看好此技術,它可望取代現有耗時費力的動作捉捕技術,在電影界掀起新一波技術革命。
據《紐約時報》之報導,Image Metrics位於聖塔蒙尼卡的辦公室並不是太起眼,但它的會議室內卻大有文章:室中螢幕的角落上顯示一位女演員正做出各種表情 ─ 喜、怒、哀、茫、驚等等,而螢幕的中央則呈現著一個電腦動畫繪製的女模,也相應地做出各種表情。女模的反應幾乎可說是女演員的化身,傳神的程度可形容成捉住了人的靈魂,令人有點兒毛骨悚然。詃公司首席執行長伍德(Andy Wood)表示:「我喜歡稱這技術叫靈魂轉移術。」他毫不謙讓地如是說。
此項稱為Cyberface的面部表情捕捉技術已遠遠超出一般的手繪電腦圖樣技術,傳統的電腦繪圖須投入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它甚至也勝過較先進的「動作捉取(motion capture)」技術。
2004年由湯姆-漢克斯所主演的「北極特快車(The Polar Express)」便採用動作捉取技術。演員穿上裝滿感應器的特製衣服,面部的感測器更多達150個,感測器的位移信號傳達至電腦,再由程式將其對應至動畫師所繪製的3D人物骨架上的相對位置,才表現出導演所想要的表情與動作。由於動作不侷現於外貌,漢克斯在該片中一人分飾五角。但此技術尚無法捕捉眼神或唇舌部位之微細動作。
人類的情緒表答中,面部表情的作用佔了絕大部份,而其中有靈魂之窗稱號的眼睛又居於主導地位。伍德表示,Cyberface技術的精義在於能捕捉所有的面部表情。他說:「你無法在眼睛裝上標記器;手繪的動畫也無法精確地重現人的眼神。」
IMAGE Metrics公司是從英國生物物理學家愛德華茲(Gareth Edwards)在曼徹斯特的住處的客廳中孕育出來的。這位生性羞卻的34歲科學家當年與其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究研同僚布瑞特(Alan Brett)與沃克(Kevin Walker)等人皆專精於研究影像分析技術在醫療的應用,並發展了一套技術來輔助電腦分析人類的脊椎骨的X光影像。他說:「我們本來是研究重大生理問題的科學家。」
因緣際會地他們後來決定開了這家公司,現在營業所位於加州聖塔蒙尼卡。愛德華茲擔任首席技術長,其他同仁均留在英格蘭,電腦與物理學博士達6人之多。雖然應用領域改變了,但某些特點沒變。愛德華茲表示,影像分析是困難的科學問題,主題都是複雜的物件,不論是脊髓骨或是臉部都不簡單。問題在於如何教會電腦來瞭解複雜影像所傳達的訊息。
市面上的監視裝置有許多靠面部辨識軟體來起作用,但一般常產生許多錯誤的檢知結果。IMAGE Metrics所採用的方法則有所不同。他們對人臉先建立一個通用性的模型作為基礎,而人的各種表情則透過數學演算後舖陳在此模型上呈現。再效仿人類會依照既有的經驗與印象來想像新事物的行為,使電腦「想像」出正確的影像。愛德華茲稱此為「模型基礎式計算機視覺」。他們必須先對電腦系統建立一套預定的概念,以數學化結構來表示,並藉以對照出細微表情的差異。
動畫界中傳統由電腦製作的影像,稱為C.G.I. (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食物大戰(Foodfight!)」導演卡薩諾夫(Lawrence Kasanoff)表示,採用C.G.I.製作電影時,當遇到某角須說話,便會有一大堆人要研究嘴唇如何動、眼睛如何動,而且效果大都不算太好。透過Image Metrics技術的協助,再也不須要一堆動畫師花3年的時間鉅細靡遺地手繪人物的線條。
相對於「汽車總動員」花了1億2千萬美元製作,動員數十位動畫師,歷時5年才完成。卡薩諾夫表示,「食物大戰」雖尚未開拍,以真人演出配合電腦呈像的方式,預計明年二月便可完成。
不難想像,Image Metrics技術的精進也可能使影片不必非得仰賴紅牌巨星的卡司。虛擬的動畫人物及幕後的動作與表情演員的配合也可能竄紅。再發揮一點想像力,這種技術還可追溯故人的風采,來個角色對換或時空交錯。
伍德說:「我們若想要約翰-韋恩(John Wayn)與安吉麗娜-朱麗(Angelina Jolie)同台,也辦得到。我們可直接模仿真人作容貌,再將演技投射在電腦模特身上。我們可以為老片製作新的場景,或為新片中重現老場景。我們可以讓某個人物由另外一個人來飾演。」
伍德在聖塔蒙尼卡辦公室中播放了幾段影片來展示新技術的應用。其一是音樂家彼得-蓋布瑞爾(Peter Gabriel)指揮者6名動畫人物演奏出精準的音樂。蓋布瑞爾今年5月剛加入為Image Metrics諮詢委員會(Advisory Board)之一員。然後又演出一段瑪麗蓮-夢露的電影剪輯,其中瑪麗蓮的本尊已被電腦動畫的分身所取代,雖然其容貌尚不足以稱作完美,但能說明了未來的一個可行方向。
說不定未來的007系列又可由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以1971年代的外貌再度飾演詹姆斯-龐德;或者,美國知名作家杜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以本人的樣貌登上螢幕,由隱身的演員在幕後演出他第二部的自傳式電影。諸如此類的計畫已在好萊塢界流傳,有些想要復活已故的影星,如由李小龍本尊來擔綱一部新製的李小龍電影。
電影「靈魂歌王(Ray)」的導演海克福德(Taylor Hackford)也說:「或許『戀戀筆記本(The Notebook)』一片便可由加納先生(James Garner)一人完全演出青年與老年時代的角色,而該片的年輕角色原由瑞安-高斯林(Ryan Gosling)飾。」
資訊科技對於製片產業而言,似約6個月的週期便會出現一個革命性技術取代前一技術。「玩具總動員」人性化的表現是C.G.I.技術的初試啼聲;後有「精靈鼠小弟(Stuart Little)」令人讚嘆的絨毛;近者有魔戒藉電腦合成由安迪-薩奇斯(Andy Serkis)所飾的咕魯(Gollum);再近主要聚焦在動作捉取技術;最近則有稱為「輪廓(Contour)」的技術,演員須塗抺磷光粉,以利感測器追踨他們的面部與身體之動作。
Cyberface的出現,使演員不必再被塗上化學藥品或身上佈滿了感測器,他們可以正常地做他們的老本行:演戲。卡薩諾夫表示,新技術對於喜劇的拍攝最為有利。他說:「要讓一個臉上佈滿了900個點的演員達到放鬆而表現趣味,得費番功夫。現在,我們指導演員時,他們甚至不知道攝影機在哪兒,他們只顧著演就是了。」
電玩界對Image Metrics的技術也不陌生。遊戲製作商Rockstar Games已採用該技術二年有餘,其動畫部主任霍爾頓(Alex Horton)說:「我們不能否認說,動畫師們可以坐那兒努力畫出動人的圖像,只要他們想畫的話。」「但誰能挑戰我要的圖量、我要求的時限與品質水準,還要能表現出聲音演員微妙的情緒?」
隨著科技的進展視訊的效果越來越趨近於人眼所見,真假難辨。有朝一日可能電影不必再透過螢幕觀賞,屆時親眼所見之事也不能保證是真。科技界的道德倫理應是未來維持社會穩定所必須要考慮的。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