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籲 對中採預防性軍事行動

標籤:

【大紀元11月14日訊】〔自由時報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根據美國近來情報顯示,中國已加速攻台準備工作,除了把八百枚飛彈對準台灣之外,更針對美國在全球及台灣國防設施發動電腦攻擊,並增加相關情蒐與間諜活動。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正持續加速軍隊現代化、改善核武能力,並成立一支快速攻擊部隊。中國上個月更疑似利用陸基雷射武器攻擊美國通訊衛星,中國這些舉動,已加深美軍高層官員疑慮,認為中國正打算與美國及其太平洋地區盟國公開對決。

中國已是美「迫切的威脅」

華府智庫安全政策中心資深東亞研究員史戴柯貝克12日在Monsters and Critics.com網站上為文指出,由於北韓核武計畫導致東北亞安全情勢不明,布什政府將極力避免台海緊張對峙局面升高,因此在未來數月中,華府能否採取巧妙政治操作、強勢領導作風及明快決定,將對台海局勢產生關鍵性影響。但華府同時也必須採取某些預防性軍事行動,以嚇阻北京不要輕言在西太平洋地區與美國對抗。

史戴柯貝克認為,布什政府首先必須說服盟邦、美國大眾及美國政府本身,由中國在上海附近興建龐大地下碉堡到發展攻擊性核武等多項證據均可證明,中國已成為美國在全球利益及世界和平的「明確且迫切」威脅。

其次,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態勢應持續增強,而且還應再加派另一艘航空母艦、兩棲登陸船、長程轟炸機、攻擊潛艦及戰機等至太平洋艦隊。美軍目前位於關島、日本及夏威夷等地的戰略資產,也應再加上陸基防空連及海基的神盾級戰艦,製造出「多層防禦傘」,以防禦中國侵略行動。

第三,在與中國爆發任何衝突的前幾個小時內,美軍部隊不僅必須擋住中國的攻擊,更必須立刻組織有效的反擊行動,將軍力集中在多個地點,好消滅任何立即性或潛在性威脅。為達此目標,部署在亞洲及西太平洋各地的美軍部隊,應具有快速集結的能力,讓中國新成立的戰鬥部隊很難發動任何攻擊行動。

採集體防禦策略 確保台灣安全

史戴柯貝克指出,中國逐漸相信其有能力對台灣發動閃電式攻擊,並迅速佔領台灣,且迫使華府因代價過大而放棄防衛及奪回台灣。但如果美國調整部隊軍力、促進軍力多元化及改善快速攻擊能力,美軍對中國仍能保有戰略優勢,讓中國軍方不敢發動先制攻擊。同時在亞洲盟國協助下,美國必須採取新的集體防禦策略來確保台灣的主權獨立。

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無疑地仍能繼續維持一段時間,美中此時在太平洋地區爆發任何衝突,都會終結北京企圖爭取全球影響力與強權地位的野心。更糟的是,中國若在軍事上大敗給美國,必將引發中國內戰,結束共黨獨裁政權。華府能否忍受台灣遭中共控制,或是否會協助台灣抵擋中國入侵?結果很快就會見分曉。

封鎖解放軍潛艦 美須區域聯防

記者羅添斌/特稿

中國傳統動力潛艦在沖繩海域前進接觸美國航母戰鬥群,而且是直到這艘潛艦上浮後才被發現,這項跡象顯示,經過多年的試探與鑽研後,中國解放軍潛艦部隊已找到突破美軍航母戰鬥群的戰法,讓老共找到突進第二島鏈的捷徑,也顯示出美國航母戰鬥群反潛作戰網路陳腐不堪,必須與友邦反潛網路做更大程度的合作與整合,才能有效封鎖中國解放軍潛艦部隊。

中國加強軍備 美軍小看實力

經過連續數年的天價國防預算激增、外購新式潛艦服役後,中國解放軍的潛艦部隊,其戰力已遠非昔日可比,目前潛艦的總數高居世界第三,各型潛艦合計達七十餘艘,以其發展計畫觀察,未來其性能較佳的潛艦可達四十餘艘,其中,明級、宋級、K級(基洛級 )等傳統動力潛艦,以及新型核子動力潛艦,不僅成為犯台主力,更是抗擊「外軍」的主力部隊。

這種發展態勢與十年前大不相同。當時解放軍潛艦數量雖多,但多為老舊R級潛艦,在水下行進時噪音極大,非常容易被偵測出來,也正因如此,老共潛艦的運動範圍根本不敢超出第一島鏈海域,而美軍太平洋艦隊(第七艦隊 )更把共軍的潛艦當做獵物,大玩偵潛、獵潛遊戲。

反潛補漏 美應加強友邦合作

隨著中國開放經濟,吸取國際資金並投注國防建設後,共軍潛艦部隊在素質上獲得大幅提升,也不斷嚐試走出第一島鏈海域,更試圖以單艦突破的方式,在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之間的廣大海域,大膽的進行與美軍航母戰鬥群之間的追逐戰,以從屢次失敗經驗中,建立起全新的戰法模式。

以美軍航母戰鬥群的編制與戰力而言,偵潛、反潛、獵潛的戰力,應該是舉世之冠,但以往極少有那一國敢於挑戰美國的海軍戰力權威,在長此以往的老大心態下,的確容易被找出疏漏之處,另一個可能產生漏洞的地方,在於美軍單向的掌握反潛資訊,未能與區域內的友邦充分且即時分享,因此更容易造成反潛作戰網路遭到突穿,未來若要修補漏洞,包括台灣在內的友邦,相信是美方應該充分合作的對象之一,才能建立起完整的反潛體系。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文忠  軍購案非商購案  應尊重美國國防部
薛瑞福:阿米塔吉未替L3背書
日本舉行大規模觀艦式 展現海軍軍力
放行反潛機預算?馬:不光國民黨就可決定軍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