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外貿易政策料不會有重大變化

標籤:

【大紀元11月10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蕭洵2006年11月9日華盛頓報導)美國民主黨在國會中期選舉中獲勝會在多大程度上對布什政府的現行貿易政策形成制約和影響?這是否意味著自由貿易將陷入泥潭?中國終將為美中貿易逆差付出代價?美國的貿易問題學者認為,國會與政府間新的權力平衡結構不至於導致美國貿易政策的重大變化。

*擔心民主黨阻擋自由貿易談判*

傾向於美國勞工利益、對布什政府貿易政策常持批評態度的民主黨人在星期二的中期選舉中獲勝後,不少人擔心,布什政府一直推動的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談判將會在國會面臨更多麻煩。

民主黨成為下一屆國會參眾兩院的多數黨。國會山上的新氣候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美國的貿易政策?這不僅是美國人關心的問題,同樣也即刻引發美國主要貿易夥伴的關注和揣測。

英國立場右傾的泰晤士報認為,美國民主黨人掌控參眾兩院意味著「美國對自由貿易協定的熱情走到了終點」。而左傾的衛報也認為,由於多數民主黨人採取貿易保護主義立場,布什政府在雙邊和多邊貿易協定方面會調整方向。

觀點保守的美國專欄作家帕特.布坎南乾脆斷言,「一個經濟民族主義新時代」已經到來;新國會將會要求恢復傳統權力,以對貿易政策進行改革。

*不滿佈甚貿易政策不是保護主義?*

羅伯特.斯考特是傾向美國勞工利益的經濟智囊機構經濟政策研究所的貿易問題學者。他並不同意對美國貿易走向進行簡單定性。

他說:「我反對許多人簡單地認為我們要麼走自由貿易的路子,要麼就是在搞保護主義或者民族主義。我認為,這是對於我們長期以來所遵循的一些貿易政策和它們對美國經濟及勞工利益的影響存在廣泛的批評意見。」

經濟政策研究所的貿易學者斯考特並不認為對布什政府的自由貿易協定持批評意見,就是在搞保護主義。他說,民主黨在國會選舉中的勝利表明,他們認為布什政府簽定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在保護美國和國外勞工利益方面是失敗的。斯考特認為,關鍵在於布什政府是否有意願做出改變。

他說:「問題在於布什政府是否願意掉轉方向,做出一些改變,改善這些協定的可行性。如果他不願意談判,那麼這些貿易協定談判在今後兩年時間裏不會有進展。」

*制衡體制會遏制極端保護主義*

推崇自由貿易的華盛頓智囊機構卡托研究所的貿易問題學者丹尼爾.格裡斯沃德也認為,由於民主黨人對布什現行貿易政策所持的批評態度,在總統促進貿易授權明年年初到期時,民主黨控制的國會恐怕不會通過授權延期。格裡斯沃德雖然也承認在今後兩年中貿易談判會因美國國內的行政僵局難有起色,但是新的權力平衡結構也會防止形成極端保護主義的滋生。

他說:「如果你支持貿易自由化,那麼也有好的消息,那就是有民主黨控制的國會和共和黨政府這樣的平衡局面,可能很難即刻逆轉到保護主義。但是像貿易自由化法案可能不會得以通過。國會內針對與中國、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進行貿易的批評聲音會有所加強。」

一些報導認為,在俄亥俄、賓西法尼亞和密歇根等州,一些民主黨議員競選者將反對自由貿易當作他們的競選策略,而這些參選者多已成功當選。而卡托研究所的格裡斯沃德則認為,其實沒有幾個參選者完全站在保護主義立場上參與競選。格裡斯沃德說,即便一些支持自由貿易的共和黨人輸在反對現行貿易政策的民主黨人手中,也不應當將這樣的局面看成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回潮。

他說:「我認為,民主黨領袖必將與布什政府在制定美國貿易政策方面進行合作。我不認為在這方面會有甚麼了不起的進展,但也不見得會有甚麼倒退。我們有一個平衡的體制:共和黨政府將會抑制新的民主黨控制的國會中出現極端的貿易保護主義。」

*兩黨將會討價還價*

布什政府在共和黨失去國會多數黨地位後也意識到即將面臨的難局。布什總統在星期三的記者會上也表示願意與新的眾議院領袖佩洛西進行合作。據紐約時報報導,即將掌管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的麻薩諸塞州眾議員弗蘭克表示,他和其他民主黨人已經建議佩洛西提出以增加最低工資、學生貸款和擴展可負擔住房項目等,換取民主黨人減少在貿易方面設立壁壘這樣的討價還價策略。

就此,經濟政策研究所的貿易問題學者斯考特認為,這樣的策略會贏得國會一些民主黨人的支持,但是還不是解決根本問題的方法。

斯考特提到,中國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國巨額貿易逆差,以至大量美國勞工喪失工作機會等,是布什政府現行貿易政策的敗筆之一。他的意見也代表了許多民主黨人,甚至不少共和黨人的意見。斯考特認為,民主黨控制的國會可能會通過類似舒默-格雷厄姆提出的那種法案,敦促中國採取措施,升高人民幣的價值。

北京方面已經表示,希望新的美國國會能夠在美中雙邊關係方面扮演「建設性的角色,保持良好的中美關係有助於中美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芝加哥連鎖通路供應商大會徵求台灣產品型錄
大陸今年將成為美第三大市場
主計處:外貿暢旺 估台灣全年出超182億美元
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創新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