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特稿)英國工黨執政九年多來備受選民肯定的政績之一,就是創造英國近代經濟擴張時期最長表現最亮眼的多頭景氣,英國從七大工業國表現最疲弱的經濟體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歐洲經濟強國,憑著的是擁抱全球化的開放經濟政策,大英帝國也許不再,但強大的經濟實力再次讓英國在世界舞台發光。
布萊爾是歐盟國家中,最極力主張歐洲應順應全球經濟發展趨勢,正視中國與印度等新興國家的興起,進行自我改革的領袖,他的國際觀與遠見,是英國締造經濟佳績的重要推手。
英國經濟從谷底翻身,始於保守黨推動改革奠下的良好基礎,一九九七年工黨黨魁布萊爾以勢如破竹之勢贏得大選後,推動多項正確的財經政策,經濟更是脫胎換骨,總計工黨執政以來,英國的經濟成長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八,令在英吉利海峽之隔的其它歐洲國家難望其項背。
英國經濟長時間穩定成長,重要原因之一是通貨膨脹率被有效控制,自一九九七年初以來,不含房貸利率在內的零售物價指數平均增幅為百分之二點四,近十年來,零售物價指數最低曾跌破百分之一點五,但從未超過百分之三點二。
財政大臣布朗掌控財經大政多年來,值得稱許的政策之一就是讓中央銀行擁有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決定權,這套與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Fed)相倣的制度,使央行的專業更超然,央行訂定的通貨膨脹率目標區做法則領先美國,目前央行所訂的通膨目標區為百分之二,這使金融市場有具體脈絡掌握貨幣政策走向,做出更佳的投資決定。
經濟蓬勃發展帶動就業人口成長,一九九七年工黨取得執政權時,英國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七點二,經過多年努力,期間曾跌破百分之五,最近回升到百分之五點五,在歐洲仍相對偏低。
去年英國十五到六十四歲的民眾,有百分七十二點六的人充分就業,不僅高於德國的百分之六十五點五,法國的百分之六十二點三,也優於美國的百分之七十一點五。總計二零零零年到二零零五年之間,就業人口增加一百二十萬人。
產業轉型也是英國成功經濟不可忽略的要素。製造業的重要性遞減,由一九九七年第二季到今年第二季,製造業產值僅增加百分之二點四,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也不及百分之十四,就業人口更在此期間下跌百分之二十五;取而代之的是服務業,同一時期產值大幅成長至少百分之三十八,就業人口則增加百分之十五。
對全球資金進出的開放管理制度,加上倫敦得天獨厚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英國穩步趨堅朝全球化經濟大步邁進。到二零零五年底英國的國外資產達四兆八千三百七十億英鎊(約九兆零八百六十萬美元),幾乎是GDP的四倍。
目前有數百家國內外金融機構在倫敦設立分公司,知名的美國投資銀行李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資深經濟政策顧問李維利 (John Llewelly)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說,金融業者之所以爭相進駐倫敦,原因包括:英國的稅賦與管理規定對業者較有利、勞工法較有彈性、倫敦擁有較強的專業基礎建設。另外,倫敦的地理優勢,加上大英帝國的遺緒使英國人更具國際觀,願意跨出所在的海島,和昔日亞洲地區的殖民地接續,這樣的心胸與思維正是魅力所在。
另一方面,過去七年來英國政府大開門戶湧入大量移民,平均每年移居英國的外國移民達十六萬六千人,總計自一九九七年以來,歐盟以外地區的移民人數已超過一百萬人;二年前因歐盟東擴,約有六十萬名來自波蘭、捷克及立陶宛的東歐勞工進入英國,雖然民眾對於門戶大開政策有疑義,但外國移民無疑使英國更國際化,也帶來新的活力。
工黨對英國經濟所創下的「布萊爾門檻」,令亟欲奪回政權的保守黨不敢掉以輕心,保守黨黨魁卡麥隆在最近落幕的年度黨員大會中多次強調,維持經濟穩定是要務,更突破黨內禁忌,絕口不承諾減稅。他深知,公共服務品質不能打折,惟有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政策才能開花結果。
對於境內外國金融機構林立,「正港」英國銀行卻屈指可數的現象,一位保守黨影子內閣官員以「溫布敦現象」形容,近年來英國頂尖網球選手已寥寥無幾,但是英國仍能提供世界級的比賽場地與專業技術選辦國際網球比賽,同樣的成功經濟也在英國大學被複製,高等學術殿堂吸引全球各地的學子前來取經。
英國的成功經驗顯示,全球化並非洪水猛獸,運用得宜,即能先馳得點,寫出不同的成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