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撤陳良宇職先整頓滬武警

人氣 13

【大紀元10月8日訊】(亞洲時報方德豪撰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近日一舉扳倒涉及貪瀆問題的原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這次大手筆的行動,可謂盡顯胡錦濤運籌帷幄的一面。在9月24日中央革去陳良宇上海職務前三個月,中央先行換了屆滿退休年齡的上海警備區任司令員王文惠,其繼任者江勤宏上任後不久即嚴整軍紀。到陳遭撤前數天,武警陝西省總隊原總隊長劉洪凱調任武警上海市總隊總隊長,而上海所屬的南京軍區則召開了一個會,先行統一了思想。

原本任職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的江勤宏少將,於6月8日替代原司令員王文惠任上海警備區任司令員。江勤宏少將是江蘇省武進市人,出生於1950 年,1970年入伍。曾任陸軍第31集團軍司令部作訓處處長、團長、師參謀長、集團軍副參謀長、參謀長、副軍長,福建省軍區副司令員、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

江勤宏上任後不久,即嚴整軍紀。據上海《文匯報》報道,9月1日至18日,上海警備司令部和駐滬三軍、武警部隊根據上海地區軍車管理專項整治聯席會議精神和整治實施方案,分別對上海地區34個道口、49個主要路段和重點地區進行了檢查糾察,共派出執勤兵力750餘人次,檢查軍車1052台,查糾違章違規軍車100台,查獲假冒軍車37台,還對由地方交警部門通報的64起軍車違反交通法規行為進行了嚴肅處理。

據報導,整治時期,警備糾察分隊在道口設卡檢查出入上海的軍車。據上海警備區有關部門9月19日公布,上海警備司令部和駐滬三軍特別成立了專項小組,因為一些不法分子想鑽「優惠政策」的空子,打起了軍車號牌的主意,使用盜竊、偽造軍車號牌從事不法活動。報導指出,在軍車管理專項整治工作中,上海警備區進行了嚴密的組織指導。

9月16至18日,上海所屬的南京軍區則召開了一個為期3天的「南京軍區生產生活管理會議」,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徐承雲中將、南京軍區聯勤部部長張懷泗少將、上海警備區司令員江勤宏少將等出席會議並講話。

9月19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武警陝西省總隊原總隊長劉洪凱調任武警上海市總隊總隊長。據稱,江澤民妻子王冶坪的外甥、武警上海市總隊第一政委吳志明「正在國外開會」。在陳良宇遭撤職前數天,據稱上海市機場都有別省調來的武警把守。

剛退下來的上海警備區任司令員王文惠身跟上海市其他領導人關係較密切,繼任者江勤宏則似乎要跟上海現班子保持一段距離。10月6日,上海市全體領導幾乎都有出席上海舉行中秋聯歡晚會,但江勤宏則沒有露面。10月2日,江勤宏觀看了俄亞歷山大紅旗歌舞團在滬演出,而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較早前於9月27日晚在人民大會堂觀看了同一俄羅斯歌舞團的表演,並於演出前會見了該團領隊及主要演職人員。

在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字被撤職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26日率中央軍委四總部所有軍頭集體在北京亮相,高調接見全軍裝備工作會議代表。《解放軍報》26日亦發表文章,表示堅決擁護支持中央決定,顯示胡錦濤鐵腕反腐獲得軍方支持。

去年12月,中共廣東當局出動大批武裝警察鎮壓汕尾農民,導致幾十人死亡和下落不明。今年8月2日,湖南省湘陰縣移民因遷移補償款被地方貪官貪污挪用而到市政府上訪,當地政府調來大批武警對移民上訪者鎮壓,據稱開槍打死了移民上訪者100多人。有一種分析認為,中國中央領導人發現,中國武警近年給一些地方的 “特殊利益集團”利用,成為了中國長治久安的隱患,因此中共總書記和軍主席的胡錦濤決心要從嚴治軍和治理武警。

去年6月21日,中國全國武警部隊召開第一次黨代表大會。這次大會產生的黨委會是個十分龐大的組織:武警部隊第一屆黨委會書記是武警總部政委隋明太,副書記是司令員吳雙戰,所有的副司令、副政委及總部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和後勤保障部長都是黨委會常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武警總隊,各機動師及新疆建設兵團武警總隊的總隊長、師長、政委都是黨委委員。也就是說,武警第一屆黨委會有一百多人,這是中國共產黨除中央委員會之外的一個最大的黨委會。在這個黨委會之上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公安部長兼武警部隊第一政委周永康,他是武警部隊黨委會第一書記。

有海外分析指出,中國的武警部隊歷來是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雙重領導,一直沒有建立黨委會,但去年胡錦濤要給它建立一個黨委會,而且是這麽大一個黨委會,這裏面包藏著胡錦濤要求從嚴治武警的政治信息。

可以順帶一提的是,9月26日,廣東省委常委、省軍區也宣布了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的命令:劉勇任深圳警備區司令,原司令員崔曉漢退休。據《上海證券報》報導:國務院辦公廳將在近期組成調查組,在全國調查房地產調控效果,而上海和深圳等並不在國務院辦公廳調查之列。這是否意味中央在準備整治深圳方面的一些紀律問題?(//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胡江開戰導火線 權力交替你死我活
林保華:江澤民可能已經被胡錦濤軟禁
陳良宇罷官內情
吳樹枝:胡江大戰的贏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