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秉鈞布魯塞爾特稿) 一如往常,九月九日中國與歐盟在赫爾辛基召開高峰會時,再度要求歐盟信守承諾,儘快解除對它已實施十七年的軍售禁令,但觀察歐盟的反應及其他諸多因素的牽制,中國要想歐盟在近期內解禁,恐怕不易。
雖然北京在高峰會舉行之前,已正式要求歐盟採取 解除軍售禁令的行動,同時歐盟執委會消息也透露,中國在高峰會中,就解禁一事發表強烈聲明,但在高峰會後發布的聯合聲明中,歐盟除認知解禁議題的重要性,以及重申它推動走向解禁工作的意願外,並無任何立即或新的承諾。
換言之,歐盟在今年高峰會中,對解除軍售禁令所表達的立場,幾乎與去年歐中高峰會後聲明的立場一樣。這已清楚說明,歐盟在解除對中國軍售禁令上,已呈靜止狀態,且已走到「只提原則,不採行動」的地步。
證諸歐盟領袖在高峰會後記者會發表的聲明,完全不提解除軍售禁令議題,就可看出,目前歐盟並不想在這一議題上多所著墨或立即尋求解決方案。即使新華社記者在記者會中,就歐盟是否解除對中國軍售禁令提問時,與會的芬蘭總理范哈能與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也毫無回應。
歐盟尚未在對中國軍售上採取解禁行動,顯然與至今仍未獲歐盟民意支持有極大關聯。
從代表民意的歐洲議會七日通過一項由外交委員會成員、荷蘭籍歐洲議會獨立/民主黨團議員貝爾德(Bastiaan Belder)提出的報告,強烈抨擊中國大陸的人權狀況,並提出「在人權議題上有重大進展之前,歐盟對中國武禁仍應維持」的強烈主張,不但說明歐盟民意無意支持解禁,也顯示歐洲議會早已將解除軍售禁令與中國人權表現綁在一起;只要北京改善人權無法令人滿意,歐盟就不應、也不會解禁。
雖然與中國已進行多年人權對話的歐盟,對中國人權是否已獲改善,內部一直在進行辯論且意見不一,但中國一黨專政與對宗教信仰及新聞自由箝制的事實,卻仍難以讓歐盟違背民意,放手做出解除對中國軍售禁令的決定。
在解除軍售禁令議題上,歐盟其實已回到一九八九年北京血腥鎮壓天安門廣場民主運動後,即對中國實施軍售禁令的原點,也就是當初因違反人權受到軍售禁令制裁的中國,今後必須要以尊重人權的積極作為,換取歐盟的解禁。
除了檯面上歐盟已直接要求中國,解除軍售禁令必須改善人權外,自然也有其他因素,使得歐盟在考慮對中國解除軍售禁令時變得更為謹慎。
歐盟擴大後,會員國眾多,不易在重大外交事務上達成共識,此顯然對解禁與否的決定有所影響。而原本推動解禁最力的法國總統席哈克與德國前總理施若德,前者國內事務自顧不暇,後者選舉失敗下台,已無法展現力量協助中國,這也是至今中國在解除軍售禁令上求之而不得的另一原因。
再加上繼任德國總理梅克爾對解禁深具戒心,以及瑞典、荷蘭、丹麥等特別重視人權的歐盟國家仍維持反對解禁立場,也使得歐盟無法同意解禁。
近年來,歐盟逐漸開始關切台海兩岸情勢的發展,也連帶影響歐盟解除對中國軍售禁令的立場。歐盟已多次重申,希望台海情勢趨向和緩,維持現狀的基本政策。一旦解除對中國軍售禁令,可能會使台海兩岸軍事力量失衡,以及造成台海情勢不穩的後果,顯然有違歐盟的兩岸政策。
事實上,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已多次向歐盟清楚說明,解除對中國軍售禁令將會造成東亞情勢不穩,影響台海兩岸關係趨向緩和,並使兩岸軍事失衡。
此外,歐盟雖感受到崛起的中國主要威脅來自它的快速經濟發展,而非日益壯大的軍事力量,但在主要盟邦美國與日本明白表達堅決反對解除軍售禁令的立場,俾以避免破壞亞洲地區,尤其是台海地區的均勢後,歐盟在處理解禁上已變得更謹慎,且開始對中國的軍事發展起了戒心。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高英茂在歐中高峰會前與歐盟官員密切接觸,並對歐盟解禁立場進行了解後就指出,「歐盟內部經過兩年的深入辯論,以及與日本和美國等進行區域間的辯論後,整個趨勢並不鼓勵採取解除對中國軍售禁令的政策」。
對歐盟而言,目前顯然尚未到解除對中國軍售禁令的時辰。展望未來,除中國人權改善能說服歐洲議會及所有歐盟國家支持解禁外,只要美國與日本持續反對解禁,以及中國軍力對區域均勢的威脅持續增加,歐盟解除對中國軍售禁令仍將是一個複雜的議題,難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