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月餅行家中秋感懷

人氣 69
標籤: ,

【大紀元10月7日訊】

松屋店主感恩人生

(大紀元記者郭秀蘭報導)「松屋麵包西餅」在大溫哥華地區擁有8家分店,餅屋的主要老闆之一岑先生在回顧松屋開業16年來的苦樂時,感慨萬千。回憶這十幾年移民、安家、創業所走過的路,岑先生最大的感觸就是「感恩」,雖不是所謂「大富大貴」,可也是事業有成,闔家幸福,這種生活讓岑先生感到非常知足。
  
岑先生擁有長達30年做月餅的資歷,早年在香港初入行時,學的第一門手藝就是「煮蓮蓉」,如今松屋的蓮蓉月餅入口即化,是他最自信的產品。 經營「松屋」這16年,岑先生說,他和他的拍檔可以說是本地華人「吃月餅,過中秋,思故鄉」的見證人。
  
早在91年移民加國之前,岑先生在香港已經經營餅屋多年,當年岑先生主要在香港「鯽魚沖」一帶開店,當地的許多港人都熟悉並經常光顧的他的餅店。隨著移民的增多,許多原來香港的老顧客在溫哥華見到自己熟悉的故鄉餅店時感到非常驚喜,當看到客人因在中秋節買到純正的家鄉月餅而興奮不已時,岑先生說有一種無法表述的滿足感。
  
岑先生以他每年遞增的月餅銷量為例說,溫哥華的中秋節氣氛一年比一年濃了。他認為這一方面得益於華人移民數量的年年增加,另一方面得益於華人社區對傳統文化的推廣。同時,岑先生也發現,許多華人家庭都非常重視如何讓子女瞭解中華傳統與文化,不少家長都特意在中秋買來月餅,既可以閤家團聚,又可以讓子女從中學到中華傳統。
  
回顧創業歷程,岑先生坦承當初創業非常艱辛,是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創新才開始站穩腳跟。即使如此,岑先生仍不認同將加拿大說成「艱難大」的說法。他認為只要用心,肯吃苦就一定有收穫。他列舉店內的一些員工,經過多年的勤懇工作,現在也是有車有屋,而他在香港的許多朋友還不一定都能擁有。
  
如今岑先生事業有成,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一家人生活得和諧而平靜,作為基督徒的岑先生說,對於他自己的人生只能用「感恩」來形容。

美心餅屋合力創業

美心餅屋的老闆娘袁太太(左)與在美心工作了16年的陳小姐(右)(大紀元)

(大紀元記者郭秀蘭報導)美心餅屋的老闆娘袁太太一家移民加國已經有34年了,有6家分店的美心餅屋也已經營了26年。回憶當初創業的經歷,袁太太感歎多虧一家人齊心合力,以及一批老員工多年來的支持,使得美心能夠走到今天。

袁太太雖然不斷強調這些年來創業的艱辛,但在店內忙碌的她臉上始終流露著舒心和滿足的笑容。
  
在美心工作了16年的陳小姐快人快語,她覺得中秋節為每一個華人家庭帶來了一個家人相聚的機會。
  
提到溫哥華中秋節的變遷,最近這10年的變化之大,令她感歎。隨著大批華裔移民的到來,華人社區的傳統氣氛更加濃郁了。
  
陳小姐最大的體會是,10年前華人社區還不是很盛行過節送禮和封利士,而現在,華人家庭更加註重傳統節日裡的禮尚往來,這種變化也帶動了美心的月餅生意,現在他們最遠能夠接到來自多倫多和美國的訂單。

大安安「小店」祖傳手藝

大安安餅屋的許老闆(大紀元)

(大紀元記者陳思思報導)用大安安許老闆自己的話講,大安安只是一個位於溫市維多利亞街上的一家「小店」,店面雖不算大,但卻傾注了許老闆一家的心血。
  
許老闆說正是因為經營這家店,每逢中秋節,他們一家都比別人感受到更濃的節日氣氛,因為在這一個月內,多年積累下來的老主顧都會來光臨,即使一些已經搬到很遠,平日難得一見的客人,也會在這個時候到訪店內,天天和這些老朋友們見面,那種開心與快樂別人是難以體會的。
  
許老闆把自己的店定位在經營大眾化的產品上,價錢上也是大眾接受的價位,但在用料上許老闆強調絕對是真才實料,而且非常新鮮。說起自己的月餅,許老闆介紹是來自他父親的祖傳手藝。
  
50年代初,許老闆的父親是廣州國營酒家的負責糕點的總廚,80年代移居加國後,將手藝傳給了他,多年來的用心經營,使他積累了許多客人,每年的中秋月餅都可以有一個可觀的銷量。
  
提到他自己在加拿大的移民生活,許老闆強調非常開心,這裡的人講道德,守秩序,尤其讓他心滿意足的是3個子女都非常懂事,現在他有心安排大兒子每日到店內幫忙,慢慢會將父親傳給他的手藝傳授給他,好讓他日後接手大安安的生意。

唐人街「竹家莊」中秋燈籠
 
(大紀元記者陳思思報導)温哥华唐人街的工藝品店內,在中秋期間增加了傳統的花燈。「竹家莊」的吳老闆说,他們店內在平時也會出售中國傳統燈籠,因為許多西人遊客光临,很喜歡中國傳統花燈。

温哥华唐人街「竹家莊」中秋燈籠(大紀元)

温哥华唐人街「竹家莊」中秋燈籠(大紀元)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民調:美加兩國民間彼此好感穩定成長
大陸法輪功學員嚮創始人祝賀中秋之詩歌三首
法輪功學員的詩:中秋感師恩
大陸被關押異議人士親屬訴中秋心聲(2)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