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掀起第三波全球化浪潮

人氣 5

【大紀元10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郭秋怡編譯報導)一提起印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大象和恆河,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塔達(Tata)這個商標已經儼然成為印度的新代名詞。

近來,印度塔達鋼鐵公司傳出將以數十億美元的代價,併購英荷鋼鐵科魯斯(Corus)集團,此收購案將促使塔達自全球第56大升至第6大鋼鐵公司,雖然截至目前為止,併購案並未敲定,但塔達的聲名已因此大噪。

其實,在這之前,印度塔達集團的產品及服務早已行銷全球各國,舉凡飲料、鞋子、旅館、電腦軟體、汽車、企業技術諮詢服務等,甚至現代人天天都會用到的網路傳輸,使用的可能也是塔達的海底電纜。

和中國一樣充斥廉價勞力的印度,原是全球企業外包的主要對象之一,但現在印度企業的多元化跨國經營模式己經漸漸滲入全球各個角落。所以,新德里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總裁阿瑞丹姆.巴哈塔查傑(Arindam Bhattacharya)認為:「這是第三波全球化」,第一波是殖民主義,第二波是歐、美、日跨國企業進駐開發中國家。

像塔達集團這種源於前第三世界國家的綜合型企業,是全球首例,雖然其巿價總值470億元僅約美國通用電子集團的八分之一,但它的巿場版圖已遍及全球六大洲54國,20萬2,000多名員工中有1萬7千名為外籍員工,去年共花費15億美元併購國外公司,現在有30%的營收來自國外,67億美元的國際銷售額每兩年會成長一倍,每年從中國銷往歐洲的鞋子約有80萬雙。

立基於印度民族精神的塔達集團,視其成長無法與周遭鄰國分割,所以集團旗下的Tata Sons公司會將其利潤的三分之二捐給慈善機構,塔達的執行總裁艾倫.羅斯林(Alan Rosling)解釋道:「我們賺錢,是為了要把錢送出去。」其企業領導人基於特殊的民俗風情而發展出的言行表現,也已為商業主流社會帶來新的商業模式。

地理環境和傳統價值觀的雙重影響下,塔達集團的目標顧客一直鎖定在低所得的消費族群,也就是那些被跨國企業忽略的人們。塔達集團總裁拉坦•塔塔(Ratan Tata)在2004年的一項訪談中曾表示:「我們要將這個商標國際化,同時,也要成為經濟金字塔的低層。」

為幫助低所得群眾買車,塔達正在試產一種售價僅2,200美元的平民汽車,因可在銷售商的車廠裡組裝,所以可以將省下的成本回饋給消費大眾。在低價行銷策略之下,塔達的貨車不但早已打進國際巿場,更在2004年就有足夠的財力買下南韓大宇汽車的貨車生產線,而且在南非推出低價印度製貨車的三年內,已經占有全球五分之一的巿場。

由於在塔達發跡的印度是一個排外的國家,所以它懂得在海外巿場低調行事,以致能夠快速打開國際巿場,現在包括南非及孟加拉等國都已經對塔達有一個很好的印象,認為它是在學習並想要幫助每一個國家建設,就如同它在印度做的一樣,而不只是想攻佔巿場而已。

在孟加拉,塔達集團已承諾要投資25億美元建立鋼鐵廠、媒礦、發電廠,更已同意要成立兩家醫院及兩所教育機構。

塔達是住在印度的伊朗後裔於1868年創立,現在印度已家喻戶曉,從鹽、茶、咖啡、服飾、珠寶、貨車、小汽車到信用卡、電話帳單等,無一不見塔達的商標,所以印度人不得不坦承塔達已經成為國家的形象代表。

在國外,塔達原已是美國最大的咖啡豆經銷商,在2000年購併了全球第二大的製茶公司泰特利(Tetley);今年6月不但併購了擁有147年歷史的8點鐘咖啡(Eight O’Clock Coffee),更在8月購入了美國葛拉孛礦泉水公司(Glaceau)30%的股權。在其它事業方面,包括波士頓、悉尼、紐約等地之旅館亦正在積極擴展之中。

對於塔達的快速成長,哈佛的學者塔倫‧卡漢納(Tarun Khanna)及克里席納‧帕雷普(Krishna Palepu)在十月份出刊的哈佛《商業評論》(Th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說道:「開發中國家經商所需要的毅力使像塔達這樣的企業有辦法能夠對抗幾乎是無人能敵的西方跨國企業。」

新聞來源:紐約時報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跨國公司在中污染情形嚴重
外資併國銀 施俊吉:非常歡迎樂觀其成
中信集團將收購哈薩克斯坦油氣田
歐股午盤漲跌互見 印度勁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