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7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釀成超過5萬人無家可歸。這場大火,改變了石硤尾,也改變了香港人的生活。為了安置大火後無家可歸的災民,政府在原地興建臨時平房,至1954年底,8座6層高的徙置公屋落成。這便是香港最早興建的公共屋邨了。今天她難逃時間的洗禮,成為歷史,以後只能在書本和圖片看到她的面容。
位於深水埗的石硤尾舊屋邨,今日展開最後階段的重建計劃,清拆石硤尾下邨第14至18及25至34座,共15座七層高的原徙置大廈,共有2,176個單位。這些樓宇拆卸後,土地將用作公屋發展用途。
第41座(美荷樓)會保留。至於其將來的計劃及用途,房屋署正與各有關部門接觸,並會從石硤尾區整體規劃及未來發展一併考慮。
石硤尾上邨於60年代興建,共有7座十三層高的大廈,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這些大廈已於第一階段的清拆計劃中拆卸。
石硤尾下邨於1954至1955年間興建,共有29座六至七層高的H型徙置大廈,每個單位面積均為120平方呎,在兩翼相連的中央走廊處設有公用的廁所和淋浴設施。該等大廈於80年代初改建為有獨立廚廁的單位。
(大紀元) |
(大紀元) |
(大紀元) |
(大紀元) |
(大紀元) |
(大紀元) |
(大紀元) |
(大紀元) |
(大紀元) |
(大紀元) |
(大紀元) |
(大紀元) |
(大紀元記者吳璉宥攝)(//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