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6日訊】中共整肅陳良宇的事態,並沒有完全按照預先的計劃發展,對胡錦濤「反腐肅貪」的叫好聲,只持續了幾天,繼之而起的是對無章無法的「黨內鬥爭」的批評。最近,坊間流傳著一份《新華社內參:陳良宇言論選編》,它揭露了中共黨內的問題,又表現了陳良宇的性格。因此《選編》迅速吸引了海內外的讀者,於是陳良宇的問題,究竟是「經濟問題」「生活問題」,還是「政治問題」?也就浮上了台面。
《內參》再興「東廠風」
歷來,「新華社記者」有權參加各級地方黨委的重要會議,他們寫的「內參」足以中斷人的「政治生命」。在毛澤東時代,各級高層會議上,只要有新華社記者在場,便是清風雅靜,或者假話連篇……中國能走到「崩潰的邊緣」,無疑也有《新華社內參》的卓越貢獻。
從《陳良宇言論選編》,可以看到中共「高幹政治生活」的新發展,他的周圍或下屬中可能就有「新華社記者」,於是私下談話也被錄音。這種假「穩定壓倒一切」再興的「東廠風」,無疑會導致假話風的再起,從而把腐敗的中共加速送到萬劫不復之地。
陳良宇的言論的焦點是反對胡錦濤,他認為胡錦濤頭戴鋼盔鎮壓拉薩喇嘛,和對自己泰州養母的刻薄、都不足以證明他會是一個穩重博愛的領袖。事實上,我們也不妨想像一個戴鋼盔辦公、戴鋼盔睡覺的中南海領袖。當然,我們或許還聯想到另一個頭戴鋼盔的歷史人物,那就是「法西斯主義」的祖師墨索里尼。
言論顯示陳良宇比胡錦濤正確我希望陳良宇是在批評專制主義,但他可能是在嘲諷戴鋼盔的專制主義者的心理素質。斯大林、毛澤東、希特勒不戴鋼盔,不是也照樣可以實行法西斯統治嗎?他陳良宇不是也把一個手無寸鐵的律師關進大牢?因此,陳良宇可能是在聲稱,他是一個更勇敢的專制主義的衛道士,如果共產政權死了,他或許願意去當一個「兵馬俑」。
陳良宇反對胡錦濤的許多言論,如「共產黨不需要總是擔心自己是不是會垮掉」「『和平崛起』是做的不是說的,說一次就嫌多餘了,多說了就是吹牛。」「太多地強調穩定就讓人想到實際上不穩定,太多地強調了和諧社會說明了實際上社會不和諧」,都很正確,不需要許多智慧,因為它們早就是民間的笑料。然而,陳良宇說得很必要,最近「和平崛起」的陳詞濫調的確有所收斂了。
陳良宇有些言論是非常錯誤的,如:「鄧小平的『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句話現在好像不怎麼講了,為什麼不講了?發展不是硬道理了嗎?那麼誰來告訴我還有什麼是道理?」又如:「我們不能把宏觀調控和平衡發展當作平均主義的代名詞,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的經濟建設歷史經驗早就證明了平均主義的思想只能扼殺發展。」
鄧小平是一個偉人,但不是一個深思熟慮的偉人,他把中國從經濟停滯的陷阱中引出來,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當前中國的人口佔世界的四分之一,消耗了世界百分之四十鋼鐵、水泥、煤炭,產值卻不及世界的十分之一。因此,「宏觀調控」是必要的,只有把速度和消耗降下來,把質量和產值升上去,人民的生活才會從更高的層次上得到改善。說實行「宏觀調控」,就是要回到經濟停滯陷阱中去,那是偷換了概念。
陳良宇認識到:「政府的權力是腐敗的根源,加強政府權力只能加強貪污腐敗,減少政府權力,不該管不必管的事情,讓市場競爭機制去自然平衡,人們不求通過權力來實現自己利益的時候,貪污腐敗也就失去了溫床,就可以控制了。用更多更大的權力來整治貪污腐敗,結果會造成更多更大的腐敗。」
但是,陳良宇的思想深度是非常局限的,他說的減少政府權力,增強市場機制,「貪污腐敗也就失去了溫床,就可以控制了,」也並非完全荒謬,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北洋政府的權力功能遠低於共產黨大政府,而且有百分之百的市場機制,那時的貪污腐敗的確遠不如今天的共產黨。但照他的意思,只有消滅政府權力,才能滅絕「腐敗的根源」,只有「無政府」,才能「無貪污」,如果做不到的話,就只能是「有政府,必有貪污」了。
突顯胡錦濤與鄧江不是一條心
反復強調自己是「共產黨人」的陳良宇,反對「用更多更大的權力來整治貪污腐敗」,他認為市場化就能消滅貪污,而隻字不提人類的「權力制衡」和「輿論監督」的普適經驗。按照他的「共產黨人」邏輯,只有等待全部社會資源被共產黨徒們侵吞完畢,全部進入盜賊們的市場,貪污才能結束。從《選編》中,也可以看出陳良宇對海外媒體批判「上海幫」的耿耿於懷,他甚至用斯大林主義者慣用的「反蘇反共」的罪名翻版——「反華反共」,來恐嚇黨內政敵和海外輿論。我們可以看出,陳良宇是一個敢說話的人,也是一個敢於思想的人,但他的思想太落伍,他無法從反對自己的言論中,獲取自知之明了。
陳良宇政治生命的結束,意味著「上海幫」的死亡。這是胡錦濤、曾慶紅聯手的勝利,更是一個沒有政治理念的庸人幫派的自然結局。賈慶林、黃菊這樣的「政治負資產」,也必將在下屆中共聚會上淘汰出局。然而,陳良宇的「錯誤」也只是「不和中央保持一致」而已,而他自己則可以宣稱「我和已故的鄧小平同志、健在的江澤民同志一條心」。因此,這場鬥爭在政治上將沒有輸贏,除非發現他貪污了大筆美金。
這就是新華社內參《陳良宇言論選編》所告訴我們的黨內鬥爭的信息。
二○○六年十月七日
轉自《動向》2006年10月號(//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