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使夫人鄭麗園與她的美食暢銷書

人氣 586
標籤:

  【大紀元10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玉梅、朱江專訪)由於紐約美食書《紐約不吃不可》的新書會,我們走近了台北駐紐約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夏立言大使夫人鄭麗園。在之後鄭麗園的溫婉謙和善解人意的接待中,也開始了我們瞭解一位外交官夫人的細緻側面以及外交官們所思所行的更廣闊的世界。

圖﹕台北駐紐約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夏立言和夫人鄭麗園

  鄭麗園出生於桃園一尋常人家。她說母親生她時,還正在餵豬。父親是公務人員,她出生後,父親到台北建設局上班,每日裡規劃設計公共汽車的路線圖。
  30年前的那時,氣氛封閉。她曾多次問已從事外交的哥哥,但他還是不希望她再走這條路,勸阻她不要參加外交特考。政大中文系的學習,為她打下深厚古文基礎,以中文系前三名直接轉入外交系。畢業後她進了一家報社。
  研究所畢業後,鄭麗園在一次徵文比賽中以《澳洲與中華民國是自然夥伴》之文獲中澳文經協會及亞太文社第一名及訪問獎學金。當時適逢新婚,結果蜜月都沒來得及渡,就飛往澳洲。但因夫君赴牛津留學,所以她只享受了兩週澳洲的風光,便轉飛英國,陪伴夫君。
  隨後她赴英國牛津社區學院進修,並通過牛津大學暨劍橋大學英文專精檢定考試。後接受台灣駐英國辦事處「自由中國中心」的一份工作。在倫敦,每天來回要三小時,但366英鎊可以補貼家用,她就開始了這份工作。

  ● 點滴累積見不同
  那兩年中,鄭麗園每天七點起,騎腳踏車,至牛津火車站,再換地鐵到倫敦上班。到了台灣駐英國辦事處「自由中國中心」,她一手打理從接待、打字員、領務、秘書等各項工作。
  鄭麗園回憶說﹕「倫敦火車很平穩,可以在火車上讀書看報做一天的計劃,每天來回三個小時,可以做很多事。所有文章可以在火車上做,平日在圖書館閱讀後所作之雜記及要背誦的英文單字和佳句,都成了我在火車上的讀物。」
  她的口袋裡,包中裝著各式需要強記的紙條,不想看大報時,就把這些紙條拿出來背。單詞背的好多,不是單個單個的記,多是連帶小說背景整句整句的一起背,不容易忘記。這些都對她日後的英文口語提高助益很大。

  ● 自信地與西方人交談
  那段時光,對她的英文口語很有幫助。在牛津之前,她幾乎沒有辦法開口。鄭麗園說﹕「那時牛津常有SHERRY PARTY ,大夥罩著黑色長袍,拿著雪莉酒,不斷週旋聊天,那種社交方式是要與每個人有機會交談,參加這樣的晚餐,因為緊張,常常不是肚子痛就是頭痛。」除了簡短的問候之後,其他談話乏善可陳。除了能談幾句台灣的飲食,其它關於體育、電影、博物館藝術等最為西人所愛的話題,都無法盡興與西人交談,更不用說能與別人深層交流或給予有建設性的建議。她當時感覺就是矮人一截。
  通過三年牛津語言學習,和之後大量的看小說、看報紙,大量的吸收充實著知識和時事內容,以及英國那幾年的派對磨煉,鄭麗園表示,以後在華府、渥太華等地晚餐宴會,我就自信多了。

  ● 相夫寫作兩不誤
  在台期間,鄭麗園曾任銘傳大學英文講師,在聯合報作過五年編譯。每天要翻閱大量的報刊雜誌,因還要給大家發包,從《紐約時報》、《經濟學人》到街頭小報,內容包括影劇、醫學、文化、英國房地產。這些促使她博聞世事,深度瞭解當地民生民態。
  隨夫外派,見多識廣的機會自然多,作記者在哪裏都有新聞寫,也很容易融入當地的環境,如魚得水。鄭麗園說有同事的太太,也曾是碩士的,或從事過教師、銀行職員等,隨夫外派幾次後,自己的工作只好放棄。
  為此,鄭麗園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回頭看,還是覺得兼顧家庭,走寫作的路還是對的。」如果再要選擇,她將還願意走這樣的路。

  ● 外交領事婦女團
  成立於一九七二年的紐約外交領事婦女團(簡稱 CWC),成員多來自各國領事代表的夫人或在領事館任職的女性同事,每週固定安排活動,節目由各國提供。鄭麗園說,從開始的不得其門而入,到台北經文處同仁程文玲鍥而不捨的瞭解詢問,終於成為其中成員。四年來,CWC台灣代表團在鄭麗園領軍下,做了許多展現台灣特質文化的工作,也承擔了領事團日常聯絡運作等責任。
  鄭麗園至今還記得的一次,「賞茶六月春」,三場茶藝表演,獲得台灣藝術家和僑界大力支持,講座與表演相間進行,鄭麗園說﹕「三場茶藝表演使這些西方人對我們刮目相看。」之後的「狀元媒」,美容美姿講座,中國結,歷代時裝秀等等使得台灣團為CWC的活動增色增彩。


圖﹕紐約外交領事婦女團台灣代表團「賞茶六月春」茶藝表演


圖﹕紐約外交領事婦女團台灣代表團「賞茶六月春」茶藝表演

  身為攝影家的瑞士副領事夫人洪恩(Edit Hunn)為鄭麗園的暢銷書《紐約不吃不可》所需部份照片,四處拍照。今年夏天,當她調往俄羅斯時,在CWC的協助下,經文處以茶會歡送她,為其舉辦攝影展,婦女團代表的溫馨送別給離者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鄭麗園說﹕美國台灣僑界藏龍臥虎。如「夢幻花園」的建造者、著名陶藝家蔡爾平先生特意在他的陶瓷坊教授領事成員每人做一個小陶瓷品。其他來自台灣的社會名人和賢達給予他們的外交上的幫助,他們在專業實力和來自台灣的教育和傳統禮儀素養,都在另一面展示台灣,為台灣人爭取被尊重的權利。

  ●飲食與外交


  在鄭麗園的新書《紐約不吃不可》發佈會上,作家王鼎鈞提到外交之事在古時稱「折衝尊俎」,尊俎為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在杯盤交錯中談外交重要事宜。到底是因為要為身為外交官的先生有所助益,還是始於「意外的發現」,總之,自三年前始,鄭麗園遍訪300多家紐約餐廳,研究餐館寫美食。
  鄭麗園說,外交官的吃飯其實很辛苦,不免嚴肅沉重的外交議題,在陪夫君夏大使赴宴的同時,鄭麗園使許多客人對紐約哪裏有了新餐館,那裏的拿手好菜、趣聞軼事和禮儀講究,這些都成為飯桌沉重內容外的輕鬆談資。

  ● 「為支持我們的友邦雙倍的鼓掌」
駐紐約台北辦事處處長夏立言大使對台灣不公正的遭遇一席談﹕
  夏立言大使說,台灣人民經常受到各種各樣的歧視,如世界衛生大會,拿中華民國護照的人不能進場,照理講聯合國會場是屬於全世界人民的,可是因為拿中華民國護照,不能入場。甚至有的拿美國護照不能入場,因為上面的出生地寫的是台灣,如運動選手獲獎,在泰國出現工作人員搶中華民國國旗的現象。在紐約空手道比賽,所有的國旗被懸掛,只有一面國旗被捲起。對我們的羞辱很嚴重,現在有少部份台灣人的行為會顯得極端,也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
  非政府組織在對聯合國發揮很大作用。但非政府組織,只要是從台灣出來的,在聯合國沒有地位,完全違反聯合國憲章。由於台灣政府不能進入聯合國,受到很多不便和困難。
  在工作場合,我也看到一些中國領事官員,有時候我伸手出去他們卻不跟我握手,雖是文明社會基本禮儀,但都違反了。
  做我們的朋友也會受到困難和挫折,有些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友邦被中共指稱「一小撮」國家,國不分大小,國的基本尊嚴是一樣的。做我們的朋友還會受到威脅,面臨壓力和困難,但他們義無反顧。
  「西瓜偎大邊」並不稀奇,可貴的是「患難見真情」,有些友邦支持我們無怨無悔,有時他們為爭取台灣人民的權益比我們還著急,還盡心盡力。 所以我們要為支持我們的友邦雙倍的鼓掌。

  ● 記者的抗議
  夏立言說,也有記者為我們抗議的。三年前,SARS最嚴重時,我被聯合國記者協會邀請做簡報,聯合國秘書處曾告訴記者協會,無論請甚麼人來都邀請,記者協會不認識我,中共還稱﹕「記者協會被台灣政府收買了。」
  「其實我還真不認識記者協會的人,我只接到電話邀請我去談談SARS 的情況,我欣然前往。到前一天晚上,會長電話告知,聯合國秘書處因為某些原因,不能讓我去。那天我去了以後,五、六十記者看到安全人員把我擋在外面,他們就集體抗議,對他們而言,新聞自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聯合國秘書處不應干涉他們邀請的客人。那次新聞鬧的很大,因為中共的阻撓,反而引起很大反響。」

  ●中共對海外社團的威脅
  夏立言大使﹕對於來自台灣和傳統僑社的僑胞,很容易認清台灣享受民主自由。只是中共用壓制手法,有社團負責人被壓迫,甚至被中共威脅若不按他們的方式做,就讓會長本人做不成會長。 如對這些組織邀請經文處同仁參加列出一大堆條件,不能這樣稱呼,不能這樣做,講話先後次序,或邀請的方式,使得我們無法接受,因為我代表國家不能委屈求全,我們不願為難主人。如果大家都很文明,按照文明社會的規則,我願意接受邀請。

  ●鄭麗園著作一覽
  隨夫外駐的驛站中,鄭麗園筆耕不輟,著有《英倫隨筆》、《牛津散記》、《英國女王有請》、《有禮走天下》、《禮儀寶典》、《胡志強的胡言胡語》、《日安大使先生》、《談情說愛學英文》,並譯有《白宮內幕》、《不可思譯的旅程:動物的遷徙》、《狂戀大提琴》、《一畝心田》、《心靈點滴》等書。 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選幾本讀讀看。

  ●鄭麗園談紐約西方餐飲業

   ◇ 東西方的不同
  鄭麗園說﹐西方的飲食文化跟我們是很不一樣的,我記得小的時候,家裏吃飯不管是甚麼場合,小孩是絕對不可以發言的,所以每次家裏一旦有客人來,我們被告誡﹕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插嘴。但是這要發生在西餐中,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在西方場合,用餐的時候一定跟左邊右邊的人不斷地交談,你不能冷落任何一方,不能只顧自己悶著頭猛吃,單單這麼一點,東西方是很不一樣的。
  西方用餐,情緒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格外的講究氛圍,西方人認為赴宴,三到四個小時內人跟人之間很親密的一種互動,所以大家會穿戴很整齊,很慎重,覺得是一種放鬆的愉快的社交。
  中國的酒席一般鬧哄哄的,很熱鬧,喧嘩,氣氛不重要,重要的是吃,吃要吃飽,吃到撐,吃到物超所值,覺得這樣才夠本。我覺得這與中國過去兩三百年一直處於戰亂、分裂局面下有關,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以餬口為主。所以現在中國人潛意識裡覺得要吃得經濟實惠,物超所值,外國人講究的這些我們就不是很注重。但並不是說高檔的中國餐館就不注重氛圍,我只是說在程度上。

  ◇ 開眼界
  鄭麗園說﹐我去過一兩百家餐館,有一些讓我大開眼界,讓我覺得它們肯花大錢製造這種讓你一輩子都很難忘的經驗。像我最近去的這家餐館,光是它周邊的空間的佈置就花了一千萬美元,我沒有說這麼做是好或不好,我只是覺得在營造視覺方面西方人很會做。
  中國餐館就比較委屈一點,因為我們不懂這個竅門,不懂得運用公關的手法,像我通過公共關係的方式去他們餐館,因為他們不讓我拍照,怕影響其他客人,另外裡面光線暗,拍也拍不好,我去他們曉得我是記者,就給我準備了一些相關資料,他們很懂得怎麼包裝去推銷自己,所以是大手筆的作法。Main dining room可以坐100多人,邊上有一個吧臺,還有一個休息廳(lounge),整個加起來可坐二、三百人。
  我起初有點擔心,我六點鐘到時,顧客大概只坐了兩成,我想這麼空蕩蕩的,它這麼大的手筆,怎麼能收回成本呢﹖可是到七點半的時候,已經八成都坐滿了,等我離開的時候,全部都滿了。而且據說越晚的時候,人潮就越多的湧來。所以店一直開到凌晨四時,那時處於半打烊狀態,人群湧在BAR和休息廳裡。這種餐館大亨們不斷的把紐約的餐館文化向極高檔推進,不是單純的一種吃飯,而是五種感官的體驗了。

  ◇ 異域風情
  紐約的餐飲文化能這麼多元化,能這麼精彩,得益於人種的多元化。十個紐約人中有五個出生在外國。因為多元文化,多種人種的關係,所以各種口味都有。又因為它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又是港口城市,過去它就很富裕,一個城市一旦富裕,它的飲食業自然就蓬勃,因為紐約人是不在家裏燒飯的,紐約人平均一週三至四天是在外面吃飯的。想要瞭解美國時尚的餐飲文化,當然在紐約探索是最準確的。
  紐約人也沒時間做菜,而且他們大部份住的公寓小小的,大概頂多在家裏做點早餐,中午隨便吃吃,晚上就在外面好好犒賞自己了,因為工作也辛苦。

◇ 《紐約不吃不可》 甫出新書 台灣暢銷書排名第三


圖﹕《紐約不吃不可》精選70篇,皆是公認為極具代表性或特色的餐館及小吃。有「個性餐館」、「大都會的浪漫」、「錢為身外之物」、『慾望城市』的鑑味之旅、「窮耗不走」及「雅俗共賞大小通吃」等篇章。

  《紐約不吃不可》 甫出新書,已在台灣暢銷書排名第三。鄭麗園說﹐中國人對西方飲食有一點好奇,不知道怎麼下手。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入門。這本書把我過去三年的經驗和一些心得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在臺灣,年輕的一代看了《慾望都市》後,至少沒有來過紐約的人很憧憬紐約市。這個劇裡,主角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餐館,三分之一的劇情是在紐約最精彩、最炫酷的餐館裡拍攝的,最被人稱道的就是她們的時裝和對兩性的看法,我就把餐館的這部份拉出來,透過我的這隻筆,帶著讀者去那四位女主角去過的餐館走一下,也許你沒有辦法穿她們穿的名牌,但是她們去過的餐館你也可以去。所以這就成了一個章節。
  有的餐館很有自己的特點,有的餐館只經營早餐,從早上六點到下午三點都叫早餐,三點以後關門。有家餐館三道菜都是甜點,前菜,主菜跟甜點全部都是甜點。也有的餐館就賣猶太人的大三明治。你要想找怪怪的,很有特色的餐館就看第一章。
  第二章,第三章的餐館是以美景取勝的。有的餐館可以看中央公園,有的可以看到東河,那些地方其實是看人的,吃甚麼不重要,去看人和被看。紐約其實很多這種地方。還有一種錢不是問題的。這一章裡介紹的餐館就是最貴的。
還有一章就是「權力午餐」,這種餐館至少在臺灣沒有看到。就是說某些餐館的中午,一些商界鉅子去就餐,他們都有固定的座位,這樣的餐館在曼哈頓中城最多。這種餐館的中午餐是非常熱鬧的,大企業的老闆都出來了,有的時候是單純吃午餐,有的時候則是工作午餐,在餐館裡他們簽約、結識。一餐下來談成很多筆交易,金額甚至超過一些小國家的全民生產總值。一些餐館以此特點聞名。   還有就是咖啡館,茶館,讓人很輕鬆的可以與人交談的環境。還有吃素的餐館,書中介紹了三家。還有的店小得不得了,但還是有很多人排隊,因為店裡設計得非常可愛。
  第九、十、十一章介紹的店是雅俗共賞的。價錢不貴,但你的享受不會因此打折扣,食物,服務和裝潢都在水準以上,可是消費卻是非常合理的。如果你在每一章裡都去兩三家的話,大概就會對曼哈頓的飲食現象有點認識。
  書末也羅列了餐桌禮儀小常識,與常見菜式字彙索引。不過,最重要的仍是服務讀者,因此書中將有美食地圖夾頁,及每年兩次餐館週活動的資訊,供讀者按圖索驥。《紐約不吃不可》網站﹕www.eatbigapple.com,本書可於台灣各大書局及網路購買。北美洲的朋友們亦可在網站透過按鈕,直接由美國國內快遞所購!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知名散文作家王鼎鈞贈書給紐約經文處
紐約保釣會抗議日本政府赴紐經處遞交呼籲書
台灣參與聯合國今年繼續採用參與案及和平案
夏立言:中共是台入聯合國最大障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