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英編譯報導)華盛頓時報國防與國家安全記者Bill Gertz於9月18日至20日摘錄其新書”Enemies: How America’s Foes Steal Our Vital Secrets — And How We Let It Happen”系列報導美國情報工作,本報已於9月20日摘譯報導第一篇系列報導
(參見網址://www.tvsmo.com/b5/6/9/20/n1460962.htm),
以下為華盛頓時報9月19日至20日其餘二篇系列報導之摘要。
除了第一篇系列報導的麥氏家庭間諜集團,聯邦調查局(FBI)在2003年2月逮捕一名居住在加州聖塔莫尼卡的美籍韓裔男子John Joungwoong Yai,其被控涉嫌充當朝鮮間諜,他將面臨20年的刑期。
Yai先生被FBI秘密監控長達七年,FBI發現他是透過中國提供北韓報告文件,內容都是來自公開資訊,包括報紙、雜誌、電視及廣播。此外,他負責為北韓招募新間諜,並安排這些新間諜在美國公、私部門任職,以及與北韓駐外機構官員見面。Yai還用傳真和電子信件與北韓進行聯繫,朝鮮方面則用密碼信與其進行接觸。和麥氏家庭一樣,Yai先生也慣用暗語與人連絡,如以“教堂”代表“華府”。
朝鮮領導人金正日的鐵腕共產政權,肆意虐待人民,並且發展威脅其他國家安全的長程彈道飛彈,以及建造核武工廠。美國政府2004年公布的反間諜報告“情報威脅手冊”,特別強調北韓間諜滲透美國,指出北韓在美國的某些間諜工作雖然有限,但由於其專注在“取得核武技術”,因此對美國而言,已成為最具威脅的間諜工作之一。
自1970年代開始,美國約有15個機構被嚴格限制參與防堵外國間諜及恐怖份子的行動,此已顯著減損美國的情報及防禦能力,造成中共及俄羅斯大規模竊取敏感科技,敵人滲透美國所有國家安全部門,盜取核武資料、密碼及操作程序、情報資源與方法、武器計畫等多項機密文件。而且除了古巴、朝鮮、中共及俄羅斯等國家潛入美國政府部門外,更可怕的是,蓋達、真主黨及其它恐怖組織也同樣滲入美國,此對美國構成嚴重威脅,而CIA及美國相關單位對此卻毫無所悉。
FBI及美國其它情報單位在911恐怖攻擊事件中,暴露其無法滲透蓋達組織追蹤恐怖份子的不足,這顯示美國在集結情報人力資源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強,而且在911事件後五年,仍然沒有改進。共和黨議員認為美國情報單位的許多問題,起因於柯林頓政府的錯誤。然而針對布什總統授權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截聽可疑恐怖份子通信內容一節,也有人認為美國政府的反情報工作並非那麼不堅實,因此並不必然非得訴諸這樣的截聽行動以及增加侵犯公民自由的風險。
2004年美國成立美國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情報能力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 Intelligence Capabilit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Regarding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檢討情報工作為何無法準確評估伊拉克的核子武器、化學武器、生化武器及飛彈計畫,以及分析美國間諜機構的整體能力。該委員發現FBI沒有能力執行反情報及反恐計畫,並在其於2005年3月公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FBI在蒐集及分析情報方面,雖然已有所進步,但還有相當的成長空間,FBI也承認必須到2010年才能達成情報蒐集工作目標。該報告指出FBI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整合FBI運作,並將之納入由國家情報局長內格羅篷特(John D. Negroponte)督導的15個情報單位的指揮系統。
該委員會表示,FBI必須轉變過去數十年來與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敵對狀態,二者應為相互支援角色,共同對抗恐怖、間諜及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活動。然而該委員會也指出,FBI內部的反抗改革文化是另一個嚴重問題。
布什總統於2005年6月29日拒絕FBI的反對聲浪,宣布在FBI內部成立國家安全部門(NSB),以提升FBI終止恐怖行動的能力。FBI 局長羅勃特穆勒(Robert S. Mueller III)任命情報工作資歷較為缺乏的法律執行調查官蓋瑞博爾德(Gary M. Bald),擔任NSB主管,觀察家認為,此舉顯示FBI有可能繼續反抗建構積極的反恐及反間諜能力。
博爾德對此加以反駁,其表示,FBI的文化是完全奉獻工作,隨時廿四小時待命、沒有加班費,只為了捍衛國家。他表示,成立NSB是一項大改革,其設有反恐、反間諜及情報分析等單位,希望藉以提高效率。
前美國國防部部長倫斯斐(Donald H. Rumsfeld)的特別助理查德哈維爾(Richard Haver)表示,美國情報單位有必要改革,改革重點不在於花多少錢或者如何調整組織架構,而是:“改變官僚文化、自我檢視以及相互合作。”此外,他指出:“坐以待斃絕對會發生,預防之道是建立完善的情報系統,並先發制人,在敵人攻擊之前給予致命一擊。”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