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8日訊】(自由時報 譯魏國金/特譯)英國自由民主黨黨魁甘迺迪5日坦承自己有酗酒問題,並於7日宣布辭去黨魁一職。甘迺迪是現代英國第一位承認自己與酒癮奮戰的政治領袖,然而,在英國政壇上,貪杯文化並非新鮮事,泰晤士報便直陳,「酒精在英國的政治血管內流竄」。
甘迺迪的嗜酒在自民黨內引起軒然大波。在黨籍國會議員連署要求的壓力下終於下台。然而,英國政治高層可不一定都對酒精敬謝不敏。二戰期間英相邱吉爾借助啜飲白蘭地,領導英國對抗納粹德國。他曾說:「我得自於酒精的,多於酒精取自於我的。」泰晤士報指出,國會議員貪杯的風氣遠勝於其他階層,而這種現象有實際面與心理學上的因素;在國會所在地的西敏宮內,有十七個地方可以買酒,這些場所不受酒吧深夜十一時打烊的法律規範。
此外,議員的生活可能集孤單乏味、忙亂緊張於一身,議員與親人分離,被迫接受怪異的作息,必然促使他們群聚俱樂部性質的酒館內,相互支取溫暖。
同派別的議員免不了相聚暢飲,過去,蘇格蘭籍的議員會在週末跳進北上的夜班車,然後通宵狂飲,車行克魯時放聲高歌,到了卡萊爾就變得像閹豬鳴嗥。政治人物喝得太多,但在公開場合這是禁忌話題。一九五七年,貝文、克羅斯曼、菲力普斯成功控告報導他們在威尼斯的研討會上醉酒的「旁觀者」雜誌,然而事後證明此事屬實。
或許減少貪杯風氣,英國政壇會較健康,但會因而失色不少,最有名的一樁飲酒軼事便大幅提升英國與秘魯的外交關係:一九六○年代,外相布朗在一場迎賓會中蹣跚走向一位身著長袍的名流,並且口齒含糊地邀舞,結果被拒,對方回以:「第一、你喝醉了;第二、這不是華爾滋,而是秘魯國歌;第三、我不是女人,我是利馬的樞機主教。」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