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察:數字的遊戲

標籤:

【大紀元1月5日訊】(BBC特約撰稿人 江迅報導)「官出數字,數字出官」,「誰不造假誰吃虧」,這在中國大陸已是一種常見歪風。

一些省市縣的「地方長官意志」,對統計部門的GDP數字產生影響。為了需要,可以虛報浮誇,求數字增長,不求實際增長﹔為了需要,也可以漏報少報。

這種官場現象,常常遭香港傳媒抨擊。香港是一個頗講究數字的社會,香港人對數字情有獨鍾。

警方說,12月24日平安夜,39萬人在尖沙咀賀聖誕,賞燈飾。

羅湖管制站說,12月24日平安夜,41萬人離開香港出外度假。

康文署說,12月24日平安夜,狂歡後僅在尖沙咀海傍滿地留下的垃圾就有55噸,較去年多了一噸。

入境處說,12月25日聖誕日,有152對新人結婚。

工展會說,12月25日,會展第2天,10萬人進場,生意特好。 ……

遊行人數

剛過去的一個月,即2005年12月,香港人稱之為「遊行月」。

至少有兩次大規模遊行令國際傳媒所關注,12月4日的「反政改方案,爭取普選」和世貿會議期間的反WTO遊行。

有趣的是,後者的遊行數字,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就連不同立場的黨派,對遊行人數的估測和計算,出入都不大,南韓農民是1500人,某天上街遊行有7000人,所有媒體的報道都相當一致。

不過,對12月4日的遊行,主辦機構「民陣」 報的數字是25萬人,警方的數字是6.3萬人,4家獨立機構的計算是6萬至10萬人。

再看看以往幾次遊行的人數的不同統計:

2005年7月1日,爭取普選,反對官商勾結為主題,主辦機構聲稱參加遊行的人數2.1萬人﹔警方統計的數字是1.7萬人﹔兩個獨立機構的統計數字是1.5萬至1.8萬人。

2004年7月1日,還政於民,改善民生為主題,主辦機構聲稱53萬人﹔警方統計的數字是20萬人﹔多家獨立機構的統計數字是10萬至21萬人。

2004年1月1日,還政於民,改善民生為主題,主辦機構聲稱10萬人﹔警方統計的數字是3.7萬人。

2003年7月1日,反對23條立法,還政於民為主題,主辦機構聲稱50萬人參加遊行,警方數字是35萬人,多家獨立機構的數字是46萬人。

相差懸殊

遊行是香港人的集體行動,也是香港人集體力量的源泉。不過,從上述的數字可見,主辦方的數字與警方的數字相差懸殊,可謂天壤之別。

主辦方總是報大數而警方總是報少數,主辦方的統計數與獨立機構的統計數的相差數,往往大於警方統計數與獨立機構統計數的相差數。可見,主辦方的數字有誇大之嫌。

不支持政府的,就看見遊行隊伍排山倒海,相信主辦方的數字﹔不希望民主派坐大的,就相信警方的數字。理性的香港市民似乎都相信獨立機構公佈的數字。

獨立機構每次都詳盡披露自己的調查方法,主辦者卻從來不公佈自己的數字從何而來,警方也只是偶爾披露。

主辦機構和政府每一次都會說這樣的套話:「數字不重要」、「不應該糾纏於遊行人數究竟多少」,「信不信這樣的人數,由公眾決定」。

遊行的人數究竟有多少,絕對不是不重要。香港人口由300萬遞增到今天的800萬,中國人口由4億變為今天的13億,這差別能說不大嗎?實際上,市民都從多方面審度人數,而後再由自己定位。這已經是香港人的一種政治智慧了。香港的遊行文化還正逐步成熟。

人數多少是一種情緒,是一種民意。原香港基本法草委、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許崇德於12月4日香港人大遊行後在北京說,人多未必是真理,如果擁有真理,即使兩三個人遊行,意見也會獲得尊重。

此話雖沒錯,但人多也未必不是真理。人數越多,就是一種民意,越多越有利於爭取民主,但萬萬不可忽略真實的原則。(//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港大預料人民幣升值 香港外貿增長將減緩
傳中共政治局常委明年減為七人
澎湖講美少棒奪國際冠軍  縣長接見表揚
去年香港消費者投訴增長三成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