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1日訊】(時政小議之廿四,)
2006年元旦,陳水扁發表新年祝詞,悍然表示要在今年擬定「臺灣新憲法」草案,明年舉行「新憲公投」,「為臺灣催生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此論一出,海內外輿論譁然。有的媒體稱之為「黔驢技窮」,「飲鴆止渴」,可謂一語中的。
陳水扁上任近六年來,一直把「新憲公投」作為推進台獨、對抗大陸的「核武器」,遇到兩岸關係緊張時便用來揮舞一番,此次舊話重提,不足為怪。但今年的元旦祝詞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發表的,探究他為什麼會重提「新憲公投」,還是很有實際意義的。
去年是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轉折的一年。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的黨首相繼來大陸訪問。根據交談的共識,我們採取了一些有利於臺灣人民的政策措施,大大緩和了兩岸關係,受到臺灣人民的歡迎。接著,在「三合一」的選舉中,國民黨又取得了很大的優勢。島內島外發生的這兩大衝擊波,把陳水扁逼到了一個狹窄的死角裏。要有所作為,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採取和解路線,推行有利於兩岸人民的措施,如實現「三通」,開放兩岸的旅遊往來等等。這樣他可以取得臺灣多數人民的支持,改善自己的政治處境,但這不符合於他的台獨本性。另一種選擇是再次打出台獨大旗,強化與大陸的對抗。這樣他可以贏得台獨勢力的喝采,但這無異於用自己的政治生命來孤注一擲,為明智的政治家所不取。
兩種選擇、兩種前途,究竟何去何從,陳水扁一直舉棋不定。在天平的兩端處於平衡狀態時,只要在任何一邊放上一根稻草,就足以使天平傾斜。
12月24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逝世,為天平向緩和兩岸關係一邊傾斜,提供了極好的契機。汪道涵去世的當天,海基會在上午10點半就致電臺灣的海峽兩岸基金會:「我會汪道涵會長因病不幸於12月24日在上海去世,特此通報。」海基會隨即在中午前回復:「有關貴會汪會長今晨于上海病逝消息,業已轉告主管機關,謹代表我方表示沉痛哀悼之意,並請轉告家屬節哀。」此時此刻,海協會與海基會都表現出十分積極的態度,這就為兩岸的半官方接觸,打造了良好的平臺。
長期以來,兩岸的官方在「一個中國」問題上陷入了不可調和的僵局。陳水扁要無條件地進行政府對政府的談判;我們則堅持以「一個中國」為談判的前提。去年我們同國親新三黨進行了有成效的接觸和會談,但他們都是在野黨。許多與臺灣的政治生態和民眾生活有關的問題,都只能由政府來解決,而政府間的談判,卻又因「一個中國」問題而成了一盤死棋。現在海協會和海基會恢復直接的聯繫與接觸,正是兩岸互動的大好機會。這兩個組織既是名義上的民間組織,又具有實質上的官方背景。過去兩會礙於兩岸形勢,任何一方都不便採取主動,難以直接溝通。現在有了為汪道涵舉喪的題目,又有了函電往返的聯繫,已經避開了使雙方難堪的局面。接下來就應該是以民間組織的身份接觸談判。這樣既可以繞開「一個中國」的難題,又可以就實施「三通」、開放旅遊等問題進行實質性的談判,以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解決問題。陳水扁政府決定派遣去年6月接任海基會董事長的張俊雄到上海參加汪道涵的喪禮,說明他想在天平的緩和兩岸關係這一頭加上一根稻草。
是同意還是拒絕接待張俊雄,是對我們的對台政策的一個並不嚴峻的考驗。我在2004年11月所寫的《化解台海危機需要新思維》一文中指出:指導思想在對台政策上應當破舊立新,改變傳統的來源於階級鬥爭的對立思維,把思維的側重點從獨與統的對立,轉到和與戰的抉擇上來。去年連宋訪問大陸之後,我又在5月間撰文《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認為我們在對台關係上開始實現著三個重大的轉折:(一)「擺脫以主體自居、矮化臺灣的慣性,採取了平等對待的友好態度,以民族友愛取代階級鬥爭」;(二)「對台政策的重點,從反對台獨轉向為臺灣人民謀利益,爭取臺灣人民」;(三)「擺脫了頑固勢力的制約,大膽地推行適合於形勢發展、有助於推進和平統一的新思維新政策」。按照這個轉折,在對待張俊雄來參加喪禮的問題上,合乎邏輯的處理方式,當然是歡迎他來,並藉他來到上海的機會,就有關臺灣人民利益的一些問題進行談判,爭取早日實現「三通」,開放旅遊。儘管這樣會使陳水扁在政治上撈到好處,但同事關臺灣人民利益的「三通」等問題相比,畢竟不是居於首要地位的問題。權衡利弊,如果以臺灣人民利益為重的話,無疑是不應該拒絕張俊雄的。可惜,我們採取的卻是拒絕的態度。先是以汪道涵的子女接受新華社訪問的形式,表示因為汪道涵生前曾囑咐喪事從簡,所以不能邀請「所有好友及一些組織的代表前往弔唁」;隨即由海協會於28日致函海基會,希望海基會「尊重汪會長家屬的意見」。於是,兩岸之間進行半官方的接觸、以改善兩岸關係的良好機會,就這樣被放棄了。
其實,明白人一眼便能看穿這個並不高明的把戲。根據媒體的報導,30日的遺體告別儀式並未從簡。參加的不但有國家領導人和眾多的政府官員,而且臺灣來的人也不少,為什麼獨獨拒絕張俊雄呢?難道接待張俊雄來弔唁就違背了「喪事從簡」的遺願,使喪事變得「從繁」了嗎?十分顯然,拒絕張俊雄是因為他具有半官方的身份。但是,如果我們懷著改善兩岸關係的真誠願望,在政府之間的正式接觸難以建立的情況下,不正需要利用這種半官方的渠道,來解決有關兩岸人民利益的大事嗎?現在處理問題的方式,說明我們沒有把臺灣人民的利益放在考慮問題的首位,思維的側重點還是放在打壓陳水扁政府上。這樣,就把最後一根稻草投到天平的另一端,促使陳水扁向強化台獨一頭傾斜。雖然海協會在30日上午致函海基會,表示受汪道涵家屬的委託,對海基會的慰問表示感謝,但這種於事無補的雕蟲小技,遠不足以挽回拒絕張俊雄所造成的影響。兩天以後,陳水扁的元旦台獨祝詞就出籠了。
這個事件的整個過程表明,我們在處理兩岸關係的問題上,仍然沒有擺脫以反台獨反陳水扁為重點的舊思維舊政策。為了不讓陳水扁得分而舍臺灣人民利益於不顧,為了報復他們拒絕陳雲林去臺灣而放棄有利於統一、有利於臺灣人民的事業,卻以孩子賭氣的風格來處理如此嚴肅的政治問題,以致錯失良機,實在令人遺憾。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對台政策的小小失著,帶來兩岸關係的新危機。這難道還不值得深長思之嗎?
2006年1月5日
來源:新世紀(//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