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0日訊】多年來大陸經濟一直以GDP挂帥,GDP的增長率也是國家“宏觀調控”最主要的依據。年前,大陸當局公佈了首次經濟普查的結果,最重要的發現就是2004年的大陸GDP,也就是國內生産總值被嚴重低估,誤差百分之十六點八,數額高達二萬三千億人民幣。
一個國家基本的經濟資料出現如此大的誤差,對任何政府都是非常尷尬的事情,但大陸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在新聞發佈會上卻說“山還是那道山,梁還是那道梁”,要大家“以平常心”來看待。他試圖用這種輕描淡寫讓大陸百姓相信,GDP測算出現這麽大的誤差並沒有什麽不正常,而且,這個巨大的誤差與老百姓的利益也沒有什麽大關係。事實難道真是如此嗎?
許多海內外學者都曾懷疑大陸GDP估算不准,但是,懷疑大陸GDP被高估的人遠比懷疑GDP被低估的人要多。因此,這一次大陸經濟普查的結果讓許多學者不僅大吃一驚,而且非常惱火,他們發現自己的研究原來是建立在誤差很大的資料基礎之上。
當然,對大陸實情瞭解比較深的人早就知道,大陸各地報告的GDP,既存在高估的情況,也存在低估的情況。發生這種偏差,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一般人比較容易理解,地方長官爲了吹噓自己的政績而誇大GDP增長,但很多人不知道,地方長官爲了隱瞞地方財政收入,也有很強的動機低報GDP增長。尤其是在經濟增長速度非常高的年份或地區,地方長官會選擇隱瞞部分增長,以備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時候,用來誇大增長來保住官位。
大陸GDP不易測准的客觀原因,是經濟的貨幣化程度和經濟結構變化太劇烈,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的官方統計系統跟不上經濟的快速轉變。GDP的統計口徑與計劃經濟注重實物指標不同,只要是通過貨幣交易發生的經濟增值,理論上都應該計入GDP。但是,改革以前中國大陸的經濟,尤其是大陸的農村經濟,不僅交易水平非常之低,而且貨幣化的程度也非常之低,因此,政府的統計部門對農村經濟的報告能力非常薄弱。包産到戶之後,農村的各種交易和貨幣化程度都急劇增長,地方政府根本不可能如實報告GDP的增長。即使能夠報告,其增長率也難以令人置信。這是八十年代大陸農村地區GDP被普遍低估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因爲如此,九十年代初,當朱熔基的稅制改革嚴重打擊了廣大內地農村經濟的時候,大陸的GDP統計並沒有顯示出來,因爲農村的許多經濟活動本來就沒有包括在官方的報告系統之內。這種情況使內地經濟和農民利益受到非常大的傷害,因爲中央當局和精英們以爲一切都形勢大好,延誤了對農民和農村問題的政策調整。所以,大陸官方認爲GDP測算誤差大與百姓的生計關係不大,完全是一種謬論。
這次普查發現大陸GDP誤差嚴重,究竟對大陸的百姓有什麽利害關係呢?我以爲至少有兩條,第一,大陸經濟的地區差別,要比原來人們知道的更爲嚴重。因爲此次GDP數額上調最多的是廣東和北京這樣的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僅廣東一省被低估的GDP就有兩千多億人民幣,占整個誤差總量十分之一。這個事實也證實,發達地區確實大幅低估GDP來隱瞞收入。
不過,這次經濟普查對大陸百姓關係更大的一個結果是,大陸的第三産業,也就是服務業的比重,遠比官方原來知道的要高。在漏報的二萬三千億元GDP中,百分之九十來自服務業。這說明什麽呢?這說明大陸的經濟結構比中央決策者原來認識到的要平衡得多,並不存在所謂第三産業發展嚴重不足的問題。
這個消息對於大陸當局來說,並不是一個愉快的消息,因爲這說明大陸經濟進一步高速增長的潛力並不像他們原先想象的那樣大。他們原來的想法是,刺激發展不足的服務業增長,可以比較容易地促進整個經濟的繼續增長。這次普查的結果說明,這個便宜的路子並不存在,大陸更可能不久就進入一個經濟增長乏力的階段。而一旦經濟增長減速,各方面的矛盾和危機就容易爆發。
無論如何,大陸的GDP比過去估算更準確,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因爲政府和民間的決策可以因此而更加符合實際。只是這一次發現過去GDP的誤差如此嚴重,也許意味著大陸調整經濟的最好時機已經被錯過了。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