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察:老人與米

標籤:

【大紀元9月8日訊】(BBC撰稿人 舒非香港報導)電視上看見一群白髮蒼蒼的老人,有的走路顫巍巍,有的還扶著枴杖,在烈日下排隊,旁邊是大群如臨大敵的警察,忽然好像聽到了一聲號令,所有的老婆婆老公公都忽然精神抖擻起來,奮力地向前衝鋒。

在旁邊的警察叔叔馬上行動,結成人鏈維持秩序,又聲嘶力竭地勸告老人大軍守秩序慢慢來。但不知老人家是否耳朵不靈光聽不到,還是一股勁的往前面擠去。別看老人家年紀大,用起勁來,連精壯的警察叔叔也攔不住,潰不成軍。

人群突然好像聽到了什麼消息,向前擠的勁頭更猛了,一些老人被擠得大呼救命,忽然在大潮中有人跌倒了,後面的人還在往前推,收掣不住,像骨牌般倒了下來,一時叫聲淒厲,亂作一團。

幸好在場的警察早己料到有此一跌,馬上衝前用身體把人群隔開,未致釀成人迭人,但饒是如此,地上也橫七豎八躺下了10來個老婆婆老公公,有的衣服撕破了,有的鞋子不見了,有的嚷著跌痛了腿,有的說頭暈不舒服。

有位老婆婆接受訪問時,說她在前一天的晚上7點鐘已來到排隊,已露天坐了15個鐘頭。

到了前幾天,終於發生了人們都知道遲早要發生的悲劇–一位老婆婆來參加時忽然昏倒,在場的警察急救無效而去世。

白米與「利是」

老人家這麼拚命,為的是什麼要緊物事?

原來為的不過是一小包不到兩公斤的白米,和一封「利是」(紅包)。

這是什麼發生了災荒,人們沒飯吃的重災區嗎?啊不是,這是我們的「亞洲國際都會」香港!

每年到了農曆7月,這幕老人家拚命「輪米」(「輪」是廣東話排隊的意思)的活劇,總少不得要上演好幾次,叫我們的警察叔叔疲於奔命,也叫我們這些不去輪米的人看得提心吊膽。

原來香港有這麼一個習俗,每年到了農曆7月14盂蘭節–中國的「鬼節」前後,一些慈善團體便要作出善舉,向老人家派發「平安米」,作為一項功德。於是每年到了這個時節,不少的老人家都要為此奔忙一番。

據說派米的多是潮州人士的慈善機構,不知道為什麼,潮州人士似乎對這個節日特別熱衷,到了這個時候,街頭巷尾總要搭了不少的戲棚,請來潮劇團演出「賀節」。當然「派米」也是重頭節目之一。

盂蘭節派米

說來奇怪,這個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連老香港也不知道,因為據老人家說,幾十年前似乎沒有聽過有此傳統,盂蘭節派米好像是近十年間才聽到的事。

我當然更不清楚,但知道的是,派米的機構倒是每年越來越多,幾年前好像只有三兩家派米,到了今年,好像趁熱鬧般,新聞有報道的起碼有十幾家,使老人家為之應接不暇。

奇怪的是,香港無論在哪一個角度看,都不是一個有人沒飯吃的社會,為什麼老人家會為了價值通常不過幾十港元的白米和小禮物,以老弱之身舟車勞頓日曬雨淋,還要冒著擠倒受傷的風險?

米的意義

這是因為我們這一輩人,都不明白「米」對老人的意義。

老人家都經過戰亂和貧乏的日子,對「沒米下鍋」有種深深的恐懼,有老人家都我說過,每逢香港有什麼動盪,比如20多年前的一場小騷亂,跟當年「六四」時的緊張,她第一件想起來的事,便是到米缸看看有沒有米,若是不多的話,怎麼也要先到超級市場裡買兩包回來,這樣子心裡才覺得踏實。

因為「米」代表了糧食,代表了生存,即使現在香港的老人家怎麼也不會因缺少這幾斤米而捱餓,但聽說「有米派」,還是會撩動他們的神經,非要把米拿回來放在家中,才能帶給他們一份老人家最需要的安全感。

聽說那位不幸輪米去世的老婆婆,今年早已「征戰」了好幾回,家中整整齊齊的放了幾包「戰利品」。家人勸她不要去了,她怎麼也不聽。

一包米,顯示了我們的世界,跟上一代的差別,原來是如此之大。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程翔朋友黃偉擬追究誹謗
大陸大閘蟹涉含過量禁藥
世貿會議首日 香港三萬學生要停課
港府令回收兩減肥產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