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社會階層何來和諧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9月7日訊】(大紀元記者馮長樂報導)中共獨裁專職體制造成的中國社會兩極分化,貧富懸殊,由此而引發的深刻社會矛盾、社會危機在胡溫時代已如乾柴烈火。“營造和諧社會”的謊言在人民的反暴政反獨裁要民主要自由的今天完全破滅。有專家指出,當代中國已經形成了由十大階層組成的社會階層結構。這種建立在少數利益集團對大眾瘋狂掠奪共產體制,何來“和諧”?完全是掛羊頭賣狗肉的鼓噪。



專家劃分的中國目前的十大階層包括:

(一)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指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中,行使行政職權的領導幹部。

(二)經理人員階層:指國有大中企業,城鄉各種股份所有制大中型企業、大中型三資企業和私營企業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

(三)私營企業主階層:指擁有私人資本,雇用八人以上的企業主。

(四)專業技術人員階層:指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各種經濟成份的企業中從事科學技術的專業人員。

(五)辦事人員階層:指協助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領導處理日常事務的專職業務人員。

(六)個體工商戶階層:指擁有少量資本,從事小規模生產、經營活動的小業主、工商戶。

(七)商業服務人員階層:指在第三產業中從事體力或非體力勞動的員工。

(八)產業工人階層:指在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中從事直接或輔助性生產的體力、半體力勞動的員工,其中農民工占大多數。

(九)農業勞動者階層:指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並以此為收入主要生活來源的農民。

(十)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階層:包括失業、失地、待業的人員。

有打油詩說:腐敗就看頭三排,根子就在主席臺。十大階層之頭三排,壟斷了中國的政治、經濟的命脈,是中國絕對的統治者,絕多的權利、利益、財富掌握在頭三排人的手重。其後的階層應該都算是被剝削、被掠奪的階層。

就結構形態而言,有人進一步分析到:
(一)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 貪污受賄犯最多的階層

(二)經理人員階層:金融詐騙,貿易走私最多的階層

(三)私營企業主階層:知識不多金錢最多的階層

(四)專業技術人員階層:知識最多金錢最少的階層

(五)辦事人員階層:辦事最謹慎也最想當第一階層的階層

(六)個體工商戶階層:付出與收入不成比例的階層

(七)商業服務人員階層:看別人臉色最多的階層

(八)產業工人階層:給社會創造財富最多也最容易失去飯碗的階層

(九)農業勞動者階層:最能忍氣吞聲也最容易滿足的階層

(十)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階層:上訪搶劫犯盜竊犯最多的階層

有人算了一筆帳:目前中國吃財政飯的有7000萬人,平均18人養一位“爺”(幹部)。絕大多數農村人十分貧困,自己能養活自己而已,這7000萬主要靠城市人養活,大約8 人養一個。去掉20歲以下,60歲以上的人,大約5 個城市勞動力養一個。再去掉下崗失業人員,大約4 個人養一個。資料是否準確可不去追究,中國各級大大小小的“爺”多如牛毛。

看看“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這些官的背景,讓您啞口無言!他們的身價就是財富!權利!

江澤慧——中國林業科學院院長(1938.02,江蘇人,江澤民之妹)
江綿恒——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江澤民之長子)
江綿康——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少將(1957,江蘇人,江澤民幼子)
李小鵬——華能國際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兼中國國家電力公司副總經理,亞洲電王(1959,李鵬之子)
李小琳——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李鵬之女)
朱雲來——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總裁、董事(朱鎔基之子)
朱燕來——中國銀行(香港)發展規劃部總經理(朱鎔基之女)
溫雲松——北京Unihub公司總裁(溫家寶之子)
徐 明——大連實德集團總裁,2003中國百富榜第15名,福布斯第12名(妻子溫如春,溫家寶女婿)

有網友認為:中國目前貧富差距太大了,中共造就了億萬富翁富,他們利用權利搜刮民脂民膏,強佔人民的家園和土地,過者窮奢極欲的生活,而窮的吃不上飯,為了生活、四處奔波、要飯、流落街頭。集權專制階層的盤剝,造成社會兩極分化嚴重,使中國中下階層的人就像一大堆乾柴,只要有一個火星就會引起一場撲不滅的大火。掛羊頭買狗肉,有這十大社會階層,社會何來“和諧”可言? “和諧社會”就是少數人對大眾掠奪的專制獨裁體制!他們在建設的是“喝血”社會。這個流氓集團,他們總想欺騙老百姓。實際是自己蒙自己呢。當然我們也相信社會階層在時刻變化,今天的一層也許明天就是十一層(階下囚)。因為風水輪流轉。

面對不可抗拒與無法改變的嚴酷的現實社會,有網友發音:弟兄們,反了吧。我現在喊個“反動”口號,大家都給點支援,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一 二 三
搭道龚缠挡(da dao g c d)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0.5秒逃過大劫難
大紀元時報 南區分社隆重開幕
億萬公司股份財產被搶
舞蹈治療釋放內心感受 與自己和諧相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