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照亮生命幽谷 —談精神病患的世界

人氣 16
標籤:

【大紀元9月27日訊】自由時報 文╱蔡禮后
精神病患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心知肚明」的精神官能症,像是憂鬱症、恐慌症、焦慮症、失眠症、適應障礙症等;另一種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精神病症,像是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器質性精神病、失智症。

前者是比較有現實感,比較能夠察覺自身的困境(生理和心理的種種不適 ),後者是比較沒有現實感,容易把幻想當作真實事件(妄想、幻聽 ),所以自己會主動求助精神科(身心科 )的病患以「心知肚明型」居多,而後者往往是被家屬帶來就醫,很少自己願意主動看醫生。

對於主動看診的病患,要讚賞他們的勇氣和智識,因為他們已經可以做到「自我覺察」的地步,知道自己不對勁了,應該要擺脫痛苦,帶著「讓自己活起來」的希望來看醫師。

最近就碰到一個從未就醫過的精神分裂症婦人,發病有十幾年了,一開始可能因為一些壓力出現情緒不穩,易怒、失眠,之後出現自言自語、多疑、無法做家事等,家屬觀察病患言行舉止之後說她是「神經病」、「瘋了」,家屬想要帶她去看醫師,但是她拒絕就醫,因為她不承認自己有精神病,她對自己的幻聽深信不疑,解釋成真的有人放電波給她,或是所住的房子是輻射屋等。

面對這種病患,家屬反而不必強調她的頭腦病了,反倒是應該告訴她,這種病帶來的「受苦面」,比如失眠、心情緊張,或恐懼、記性差、無法專心等,鼓勵她及早看醫師,讓自己的痛苦早日得到解決,免得越來越不快樂。

而憂鬱症病患往往對自己有極高的要求和期待,同時也殷切希望自己的付出是可以得到回饋的,如工作上的成就感、別人的讚美和肯定,也因此常常對別人也存著期待,但是當他們在達不到預期的結果,屢遭打擊而失去自信時,就會有使不上力的感覺。生活失去了生存的價值和意義,也失去快樂和回憶,再來就是心神不寧、坐立不安、感覺很累卻睡不著,身體相繼出現毛病,最後因為討厭自己的無能為力或無助感而來看醫師。

憂鬱症的人有時候會讓周遭的人感覺訝異和心疼,為何過去這麼優秀的他(她 )變得如此虛弱,甚至替他(她 )擔心,屢次建議病患要怎麼調適自己,但總是弄得不歡而散。

其實憂鬱症患者要的不是一大堆建議,而是陪伴和傾聽,但矛盾的病患常常擔心自己的痛苦會造成親友心理的負擔,也就悶在心裡,能過一天是一天了。而且家屬也不知道如何去傾聽,也常因受到病患情緒的影響而聽不下去,乾脆建議他們「你要靠自己站起來、克服恐懼、沒有人可以幫你」、「去學做…」、「你的抗壓性需要再加強喔」。其實這些建議都是憂鬱症患者的自我期許,只是越去建議,就越是凸顯他們的無能,反而越讓他們羞愧和沮喪。

如果身邊的人真的出現以上的情況,就請用關心取代責備、用有效的建議取代無效的批評,盡量以感同身受的口吻建議就醫,也許彼此關係不會因為病情而變壞,反倒是增添了一股支持他們活下去的力量呢!
(本文作者為署立台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食天堂】雞肉炒飯做法~米飯粒粒分明!
【一簞食】慢烤小番茄蒸魚
【梁廚美食】絲瓜鮮百合炒素雞
香油雪莉醋調味汁 為番茄奶酪沙拉錦上添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