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5日訊】本週二(9月13日)在紐約舉行的「布胡會」中,布希應胡錦濤邀請,將在今年11月參加南韓釜山的「亞太經濟合作會」(APEC)後,順道訪問中國。而在上週五(9日),南韓APEC巡迴大使金宗壎表示,有關台灣總統陳水扁願意出席APEC高峰會議一事,因為「一中」原則以及「除非全體成員國達成協議」,南韓婉拒陳總統出席高峰會。
本週經濟講義就藉機來介紹一下APEC這個經濟組織。
APEC的成立與定位
APEC是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的簡稱,為亞太地區各經濟體高階代表間的非正式諮商論壇,由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於1989年倡議組成,旨在加強亞太地區之區域經濟合作,並促進區域內之貿易自由化、加強投資與技術合作。目前共有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智利、中國、香港、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汶萊、祕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台灣、泰國及越南等21個會員體。各會員均以經濟體,而非國家之身分參與。相對於有強制性政策導向的歐洲聯盟來說,APEC並不是一個以表決形成政策再加以執行的剛性團體,而是兼顧各國發展差異,並富有彈性的柔性組織。APEC是以塑造有利環境等間接手段,讓市場自然引導區域內之整合,而不簽署任何協定或法律條約。換言之,建立會員國間的「共識」是主要指導方針。
APEC主要架構自下而上分別為工作小組與次級論壇、資深官員會議、部長級年會及經濟領袖會議。APEC部長級年會每年舉行一次,出席代表為各會員體之經濟部長或外交部長,主要任務為決定APEC未來活動方針,並討論區域內重要經貿問題。部長級年會之下設資深官員會議,為APEC運作之核心機制,出席代表為各國次長或司長階層官員,主要任務在執行部長會議之決議,建立工作程序,監督及協調APEC各級論壇工作之推動。
APEC的發展與重要性
APEC於1991年第三屆漢城部長會議進入實質發展階段,致力為其會員國提供實質利益。台灣也於該年和中國及香港應邀參加,並正式入會。
自1993年起,由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倡議,APEC會議主辦國皆在部長級會議之後召開APEC非正式經濟領袖會議,會中例均採納部長級會議通過之重大決議,並經由發佈領袖宣言之方式,揭示APEC未來發展的政策方向。
APEC第二次領袖會議於1994年在印尼發表「茂物宣言」,承諾工業化會員體於2010年之前,發展中會員體於2010年之前達成貿易自由化。
目前APEC會員國總人口約26億,國民生產毛額約佔世界的一半;此外APEC區域的經濟成長率超過世界平均成長率。由於APEC內部經濟體涵蓋範圍廣且互補性高,且區內之貿易量大於區外,APEC在世界經濟中所佔之位置自不容小覷。
APEC首次領袖會議自1993年召開以來,中共均強烈反對並阻撓台灣總統親自與會,故歷次會議台灣均由領袖代表出席。2001年因中共阻撓,以致台灣領袖代表未能出席在上海舉辦之經濟領袖會議;2002年以後,均由中央研究院李院長遠哲代表陳總統順利出席。
今年雖然韓國仍然婉拒陳總統的與會,然而,所謂「經濟組織」,仍以經濟實力為實質基礎。以今年而言,台北承辦的APEC會議與活動共有15項,包括APEC禽流感診斷國際會議、APEC生技政策研討會、APEC第4屆微型企業次層工作小組會議、APEC中小企業產業聚群研討會、APEC第二十屆中小企業工作小組會議等。◇(//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