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紐奧良 只能力求降低風險

標籤:

【大紀元9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文集華盛頓特稿)卡崔娜颶風災後緊急救難漸告一段落,接下來浮現的一個大課題是紐奧良等災區如何重建。雖然有不少人質疑在先天不良的地方重建城市並不明智,但看起來重建是勢在必行,大約只能力求加強防風防洪措施,儘量降低風險。

港都紐奧良大部份地區低於海平面,最低窪的區域比海平面低九呎 (約二點七公尺)以上,靠的是五百多公里長的堤防將週圍的湖水及河水擋在外面。卡崔娜颶風吹襲下,堤防多處崩潰,大水灌入,紐奧良有百分之八十泡在水裡,數十萬人無家可歸。

  這場災難並非不可預期。紐奧良處於颶風帶,但堤防的設計只能抵擋三級的颶風,而卡崔娜登陸紐奧良時,風力達四級。過去運氣好,即使遭遇颶風也沒有崩堤,這次運氣沒有那麼好。換句話說,過去沒有遭受這樣的災難,靠的是運氣;早有研究報告指出,遭到這種災難,只是時間的問題。

  因此,在全城大半毀於強風惡水之後,如何重建紐奧良成為一個爭議性議題。美國眾議院議長哈斯特爾特在災後三天救災工作仍在混亂中進行時就提出質疑,表示重建一個低於海平面而可能再遇災難的城市沒什麼道理。此話一出,他被罵到臭頭。紐奧良市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州長布朗柯指責哈斯特爾特是在落井下石,要求他立刻道歉。哈斯特爾特的辦公室只好趕快解釋說,他的意思不是不要重建,而是不宜完全照原來的樣子重建,要考慮如何重建才會更安全。哈斯特爾特後來又說,雖然有權決定紐奧良前途的是路易斯安那州,但需要先做仔細的分析,或許分析後會有不同的結論,例如重建一個較小的紐奧良,但在投資大筆金錢下去之前需要先花一些時間去想清楚,才能用正確的方式去做。

  有人說哈斯特爾特說這個話的時機或許不恰當,但他講得沒錯,如果按原樣重建,很可能讓紐奧良再次遭到毀壞性的災難。美聯社發佈的一項美國民意調查也顯示,百分之五十四的受訪者認為重建紐奧良時,應放棄容易遭遇水災的地方,遷移到地勢較高的地方。

  華盛頓郵報也發表社論表示,災區居民會想要按災前的樣子重建家園,心情可以理解,但過去的教訓顯示,不應這樣做。紐奧良市、路易斯安那州和聯邦政府必須思考一些困難的抉擇,包括最容易受災的地區該不該重建?該不該讓城市週遭已消失的沼澤和溼地至少有部份恢復舊觀,以利疏洪?

但從美國歷史看來,災難後的都市,就地重建才是常態,遷徙並不常見。曾有少數村鎮在水災後遷離低地和疏洪平原,到附近較高地點重建,例如伊利諾州的威梅爾鎮 (Valmeyer),但該鎮人口只有近千人,和人口四十八萬餘的紐奧良比較起來,困難度不能相提並論。

  比較接近的例子應該是地震後的舊金山和洛杉磯,災難之後,美國人都在處於地震帶上的原地重建了都市。看起來紐奧良大概也會這樣做。除了當地民眾的期待及近三百年歷史的感情因素之外,論者認為,作為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物資的進出海港,紐奧良港有不可替代的經濟和戰略價值,而港口要存在,就必須有支撐港口的城市存在。

  紐奧良重建時或許會有些微的調整,例如像華盛頓郵報和很多專家所建議的,放棄最危險的地段,讓出一小部份低地供疏洪之用。不過由於根本的問題在於紐奧良大半低於海平面,最重要的恐怕還是增加堤防的防風強度。除了大量的經費,這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更何況,就算強度增加了,誰能保證下次有四、五級颶風來襲時,數百公里長的堤防不會出一點問題而帶來災難。但如果要在原地重建紐奧良,這將是必須承受的風險。

相關新聞
萬人留災區 將強制驅離
美環保署:紐奧良洪水含超量大腸桿菌
紐奧良發現22人綁成一串逃命仍被淹死
強制撤離紐奧良居民的時機不斷逼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