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一日電)來自中、美、日等十個國家的五十多位學者昨天在清華大學舉辦的創新學術國際會議中指出,在「溫室」中成長起來的很多中國企業體質偏弱,目前亟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是中國當前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提高競爭力的中心環節。
香港大公報報導,這些學者指出,始於二十年前的科技管理體制與工業部門的市場化改革給中國經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那一時期,中國企業能夠在計劃經濟時代造就的國內市場的短缺和廉價勞動力的環境中順利成長,當中依靠從國外購買「二手」技術的多,自主開發創新的少。
但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技術進步的加速、新的知識產權制度的推廣和跨國公司大舉進駐中國,中國企業傳統的以模仿為基礎的經營戰略面臨挑戰。
中國教育部社政司處長魏貽恆指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新的關鍵階段和重要機遇期,靠傳統生產要素堆積式的粗放型經濟增長,事實上已近乎走到盡頭,急需進行制度變革。
清華大學文科建設處長蘇竣表示,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迫切需要科技和人才的全面介入,才能形成一種低消耗、高產出的增長模式,目前在很多領域,中國大陸都只是「大國」,而不是「強國」。
報導說,從目前情況看,中國的創新研究領域還存在隊伍分散、單個研究群體規模小、交流溝通不足和重複研究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