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評共產黨”全球有獎征文參賽作品

【九評征文】論中共的統戰策略

兼評台海政治軍事形勢

清明

人氣 4

【大紀元8月4日訊】共產黨歷來謊言連篇,對黨內自己同志們都連騙帶誅殺。對人民、 對所謂盟友、 對競爭對手當然就不能天真地以為其會說真話。 像章伯鈞、羅龍基這樣的民主人士以孔孟之道量己度人, 哪見過共產黨整人的狡猾手段,所以被打成右派才知上當不是太晚了嗎?

不過毛澤東在統戰策略上倒沒有隱瞞共產黨的真實目的,毛澤東早就公開講民主只適用於人民,對敵人必需專政。 章羅在內戰時可用來打擊蔣介石算是人民和統戰對象。 共產黨坐穩江山後章羅已百無一用還要對共產黨說三道四。 毛澤東把他們就劃歸敵人, 當然要專政了!原來共產黨的統戰就是需要你時便算人民、 朋友、 統戰對象; 不需要時便是敵人、 專政對象!

歷史上兩次國共合作已有海內外許多文章詳細論述。 本文限於篇幅就從現時統戰合縱連橫談起。 四九年來共產黨和毛澤東無一時不想吞下台灣, 但為什麼拖延至今呢?

筆者提出以下幾點供讀者解讀。

其一, 共產黨在大陸幾十年內部斗爭不斷, 與人民關系如水火, 對外不是聯蘇反美帝就是聯美反蘇修。況且當初共軍海戰力量十分有限,金門一役並未占到便宜,所以長期來炮擊金門, 停停打打。 繼而華沙談判等等。 不是不想馬上吃掉而是力不從心。 在當時打台灣是共產黨的一步棋,用來威懾大陸同胞不許亂說亂動。

其二, 美國為維護東亞穩定抗衡蘇聯, 在台灣海峽地區長期派駐第七艦隊。 這樣一來共產黨就必需面對美國強大的海空武力, 再加上當時蘇聯帝國正和美國爭霸,台灣海峽兩岸是蘇美棋局中的兵卒。形勢復雜使毛澤東對台灣早打大打的企圖終究未能實現。按鄧小平講法, 這是毛澤東臨終一大恨事。

其三,在鄧小平復出以後重用胡趙實行改革, 大陸百廢待舉。 引進台, 外資是恢復經濟的一劑強心針。 當時台資登陸受到空前重視。同時共產黨統戰之春風也相當強勁。提倡三通, 汪辜會談,一時好不熱鬧。 共產黨那時相當主動。台商受到超標准禮遇。共產黨需要台商,台商就是人民,就是統戰對象。 共產黨禮遇台商和當年剛進城時禮遇章伯鈞、羅龍基來源於同一個統戰政策!

其四,共產黨的統戰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統到共產黨領導下。力量還未達到,先統戰想法拉過來,力量大了, 經濟恢復了, 氣就粗了, 說話就咄咄逼人。 動不動就威脅用武力, 揚言人大基本法涵蓋台灣。過去香港也是如此, 先是甜言蜜語,說什麼都不變,一國兩制搞幾十年再說。曾幾何時香港回歸大陸,中共馬上變臉, 動不動人大釋法。 香港民眾再要鬧獨立性,小心共軍枕戈以待。

共產黨的統戰就是先用兩制作釣餌, 等魚兒釣上來, 那就由不得魚兒了。 魚兒已是盤中餐, 誰理會當初釣魚時說過什麼! 當然就是一國, 那就是說統到共產黨手下。 所以統戰統戰只有一個目的, 就是你要被我統過來。對共產黨來講,昔日座上賓明日階下囚是家常便飯。今日的章伯鈞們還不該猛醒嗎!

其五,近年來共軍大力擴充軍備,海空武力已今非昔比。 幾百枚導彈對准東南。這些導彈難道是吃素的不成?為什麼共產黨對台灣遲遲不發動?這並不是共產黨愛惜台灣人民,而是共產黨對東南亞大局,甚至世界局勢另有考慮。

台灣海峽是東南亞的門戶與通道。 共產黨要挑戰世界級霸權, 這是必爭之地。其實對此美日也是必爭之地。 特別自能源危機以來, 誰控制了台灣海峽就等於控制了石油供應的南線 (大陸此時與日本爭奪俄羅斯遠東輸油管屬於石油供應的北線,本文無力顧及)。 所以中共對台灣海峽的控制權現在帶有很大的時間緊迫感和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 筆者認為不妨把共產黨的台海政策看作共產黨的國際統戰。統戰對象包括台灣政府和一切在野黨 ,包括美國、俄羅斯、日本及東南亞有關當局國家。

拿下台灣屬於共產黨既定方針, 如果輕而易舉或無人敢管, 共產黨早已發動,何等今日。 共產黨政要也心知肚明, 軍隊是凶器, 發動容易收手難。 最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於是乎共產黨的統戰戲仍會緊鑼密鼓地唱下去。 筆者以為國際間力量對比制衡和台灣民眾的意向應是最大變數。

台灣的前途要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國際上只有建議之責並無決定之權。中共政府連大陸人民都代表不了又怎能代表台灣人民? 大陸有些不明真相的人們跟著高呼”解放”台灣雖然可惡愚昧倒還情有可願。最使人百思不得其解是有人明明代表台灣卻高呼統一, 筆者認為這點是非曲直一定要分清。 台灣民眾要統於共產黨專制才是統一大業? 台灣, 乃至全中國人民能不能統一於民主民選的時代?

筆者下篇擬評論共產黨在大陸所推行的法治。

編者注:大陸學者清明,現寓居美國達拉斯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九評征文】鏟除埋葬黨文化廁所
【九評征文】軍隊改革靠基層官兵覺醒
【九評征文】探討筆桿子推動改革之途
【九評征文】中共的經濟及摸石頭過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