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3日訊】【內容提要】:盧雪松停課事件的意義,一點也不亞於此前發生的陳丹青辭職事件和賀衛方罷招事件。她的那些文字雖然只是重申了一些常識,卻堪稱一次「文體革命」,使得一向低眉順眼的「檢討書」變成了昂頭挺胸的「公開信」。學術血脈需要「趙氏託孤」,一部份人留守學術崗位,盡力開拓可能的體制內空間;另一部份人通過出走施加壓力,促使體制產生良性變動。
=============
吉林藝術學院戲劇文學教研室的年輕女教師盧雪松,因在課堂上及課後與同學探討《尋找林昭的靈魂》等歷史文化問題,被學校停課。她給校書記去信數封,其中寫於6月7日的第三封信於7月21日被轉貼到世紀中國網站的世紀學堂論壇。
在這封信中,盧雪松寫道:「我當然清楚地意識到,在一個瀰漫著『鄉願』氣息和由習慣力量支配的環境中,堅持真實的存在與言說,我是有危險的。但我更清楚,因為我的小心謹慎與理性平和,這種危險並不是來源於任何法律、法規、規章與規定。恰恰相反,危險來自於觸動了長期統御和奴役我們的生活的潛規則。」
可以這樣說,盧雪松停課事件的意義,一點也不亞於此前發生的陳丹青辭職事件和賀衛方罷招事件。她的那些文字雖然只是重申了一些常識,卻堪稱一次「文體革命」,使得一向低眉順眼的「檢討書」變成了昂頭挺胸的「公開信」。學術血脈需要「趙氏託孤」,一部份人留守學術崗位,盡力開拓可能的體制內空間;另一部份人通過出走施加壓力,促使體制產生良性變動。
不過,讓人不解的是,當初陳丹青、賀衛方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迅速變成持續數月之久的公共事件,盧雪松事件則有些石沉大海的跡象。在我有限的視野範圍裡,除了艾曉明、傅國湧、張鳴和部份網友,似乎大多數知識份子並不關注這個問題。當然,某個知識份子是否就某個問題發表看法,完全是他的個人權利,不發表看法也不等於不關注。但是,盧雪松停課事件遭遇「冷遇」,卻值得反思。如果盧雪松是一位著名教授,如果吉林藝術學院是一所著名學府,」指手畫腳「的人還會那麼少麼?
事實上,與陳丹青、賀衛方相比,盧雪松的訴求更為「基礎」,前者要爭取更多的學術空間而不得,後者則是維護既有的學術空間而不得。如果說陳丹青、賀衛方的要求在目前顯得有些「奢侈」,盧雪松則是在守護最基本的底線。所以,既然陳丹青、賀衛方事件可以在媒體上大張旗鼓地爭鳴,盧雪松事件絕非無法公開言說。《中國青年報》、《南風窗》等著名媒體均曾公開報導過《尋找林昭的靈魂》,《追尋林昭》(許覺民編)一書也於2000年11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公開出版。盧雪松在信中提到,她在課堂上使用的材料都是國內公開出版的,涉及互聯網的內容都是在國內ICP登記的網站上下載的,觀摩影片都是曾在國內各大高校名師課堂上廣泛觀摩的,教案整理成論文後已在國內公開發表。
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她在課後與同學的私下交流,也成為「罪證」之一。這也意味著校方對教師言論的控制不僅包括公開言論,也包括私下交談。按照這個邏輯,一個大學教師在吃飯的時候講一個笑話,都有可能被校方停課。
盧雪松之所以被停課,並不在於她提出了甚麼非分要求,而是在於她堅持了憲法賦予她的權利。這也正是這一事件讓人震驚之處,一個大學教師的基本權利居然無法得到保障。在大學課堂上講授公開出版物上的內容,在課後與學生私下交流,居然受到停課處分,看來以後的大學教師要學習武俠小說中的「腹語術」了。
(專欄作者 王曉漁, 東方早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