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9日訊】最近,人民幣升值問題是全球矚目的新聞事件。恰好藉此機會來介紹有關「外匯」的相關基本經濟概念。
首先,某國的「外匯」(foreign exchange),簡單說,就是指除了該國貨幣以外,用來作為國際支付工具的「外國貨幣」。國際間目前最通用且最強勢的貨幣,是「美元」,其他如歐元(以前則有法郎、德國馬克等)、日圓、加幣、英鎊、澳元等,也都是國際間很願意接受作為外匯的貨幣。而一國政府的外匯保有量,就是該國的「外匯準備」或「外匯存底」(foreign exchange reserve),目前全球都習慣把各種外匯折算成多少美元來表示。根據(台灣)中央銀行七月份公佈的統計資料,目前全世界外匯存底的前三名依序是日本、中國、台灣;日本外匯存底是8,220億美元,中國7,110億美元,台灣有2,536億美元。
一國的「外匯存底」是不是越多越好呢?這個問題沒那麼單純,留待後續分解。
外匯作為「國際支付工具」的意思,主要就是到外國買東西(進口)支付價款。過去的國際支付工具,是黃金或白銀。現在,「外匯」與黃金白銀一樣,本身也成為市場上的一種商品了。在買賣外匯的外匯市場上,一單位外匯(例如美元)的價格,就是「匯率」(exchange rate)。這個「匯率」(以美元為例),就是以本國貨幣表示的美元「價格」,亦即為取得一美元所需支付的本國貨幣數量,也就是外國貨幣(美元)與本國貨幣的兌換比例。目前,1美元可以兌換新台幣32元,新台幣的美元匯率就是32。眾所矚目的人民幣七月時升值了2%,目前1美元可以兌換人民幣8.1元,對人民幣來說,美元匯率就是8.1。
外匯的價格就是匯率,那匯率的「漲跌」,也就代表了該外匯在市場上價格的起落。例如,當新台幣的美元匯率由30變成32,就表示美金的價格上漲了!因為,原來1美元可以賣30元新台幣,現在漲到32元。這樣,也就說成是美元「升值」;反之,就是美元「貶值」。
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匯率「上漲」,反映的是新台幣的「貶值」;匯率「下跌」了,則是新台幣的「升值」。因為,當美元的匯率由30上漲到32,也就是指1元台幣由原本可以換到1/30美元,「減少」到只能換到1/32美元。
外匯既然是用來進行國際交易的,當然和進出口密不可分。當匯率上升(新台幣貶值),也就表示「外國貨品變貴了」(或本國貨品變便宜了);例如,美元匯率從30漲到32,則1美元成本的進口,售價就要賣從30元新台幣漲到32元。因此新台幣貶值有利台灣的出口而不利進口。反之,匯率下跌,也就是外國貨品變便宜了(或本國貨品變貴了),如此則有利進口不利出口。
按理,價格取決於市場供需。不過,匯率的升降可沒那麼簡單,牽涉到一國的匯率制度。例如,人民幣的匯率就完全由北京當局掌控。那麼,最近人民幣升值到底代表什麼意義?且待下回分解。◇(//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