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6日訊】8月22日,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中國石油天然气集團 (CNPC) 表示,將以41.8億美元的代价,收購中亞的喀薩克斯坦石油公司 (Petro Kazakhstan)全數股權。近兩個月來,中國石油天然气集團旗下的公司,兩度在海外收購油田的大膽行動,使世界開始關注中國的石油缺口究竟有多嚴重,中國石油公司的口袋究竟有多深。筆者認為,中國的石油公司正在進行一場拿別人的錢付帳的豪賭。
這兩次收購的相同特性是,中方的出价都遠遠高出對手。前一次是由中國海洋石油公司(CNOOC)負責出价,以高出競爭對手雪芙蘭石油公司(Chevron)近20億美元的价格,收購优尼科公司(Unocal)的股權。如果不是美國政界以國家安全的理由有意杯葛,恐怕优尼科公司的股東們,現在已經在數著多出來的鈔票了。這一次中國方面收購喀薩克石油公司,出价比印度的對手高出16%,輕易壓倒對手。這兩次收購,給觀察者的感覺是,中方似乎對价格的高低并不十分在意,其出手的闊綽程度如同豪賭﹐旨在“搶親成功”。
中國對進口石油的需求早在1993年就開始,那時中國就已經成為一個石油淨進口國。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對石油的需求成長与日俱增,這本來是必然也是可以預料的。不過,令人不解的是,雇了龐大智囊團的中共政府,突然間對石油的需求預期完全喪失了准度。
面對成品油供應不足引發的廣東等地的“油荒”,政府方面的解釋是“私人汽車增長太快,目前天气炎熱、正是用油高峰。”私人汽車高速增長不是哪一天突發的意外現象。而且据中國海關對當前廣州成品油進出口情況作出的統計發現,廣東一邊在鬧油荒,一邊在大量把油賣到境外去。放著國內的市場不做生意,把油賣到境外去獲利,這反映了中國國內市場价格的不合理。
分析目前中國的海外收購政策,看不出有什么良好的理論支持。在眼前國內油荒問題嚴重的背景下,首先應該理順价格与供求的關系,讓定价机制盡快實現市場化,成品油价格能及時地反映國際油价的漲跌,導引國內市場進入良性競爭。而不應該不惜一切代价取得油田。買了國外油田再出口成品油并不能解決國內的需求。
在中石油宣布收購喀薩克斯坦石油公司的第二天,在加拿大上市的喀薩克斯坦石油公司(PKZ.CN)立即勁揚17%(從$55.0加元跳升至$64.6加元)。從被收購公司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上漲來看,中石油收購的价格超過了市場的价值。
這些石化公司全部都是國有企業,換言之,他們所花的每一分錢,嚴格說來都是廣大老百姓的財產;一旦高价收購后的效益不彰,到頭來付賬買單的還是十三億中國人民。
賭博原本就可能有輸有贏。如果今后油价長期維持在每桶60美元以上,也許中石油在本次收購過程中,所額外支付的巨幅成本可以賺得回來,屆時少不了各种報刊媒體的采訪,企業高管和党政要員們也將頻頻亮相,夸耀當時的決策有多么偉大、光榮、正确;但是如果油田并沒有宣稱的那么多油,或者因為世界經濟不振而產生對石油需求的下降,難保到時中石油會否因本案而虧損累累。不過即使如此,作為真正股東的中國老百姓,恐怕也只能無可奈何﹐唯一能見到的,大概就是由中宣部出面發個聲,下令媒體封口,而當年這些高管和政要們漫天喊价的事件,也將從此湮滅。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