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21日訊】(中華網8月21日報導)好萊塢「電影帝王」拍攝科幻電影二十餘年,佳作不斷,考查斯皮爾伯格的科幻電影風格的演變,必須要從他電影的整體風格入手。下面,我們就從斯氏科幻的幾部代表作簡單地看看斯皮爾伯格有甚麼特點。
變化
斯皮爾伯格代表了電影人無限的創造力,可以說,斯皮爾伯格的導演史,就是不斷創造電影類型的歷史,他所創造的模式,引領的潮流,比歷史上任何一個電影導演都要多。
1975年使斯皮爾伯格一舉成名的《大白鯊》創造了高科技打造的精緻怪獸片類型,影響了後來的《異形》《鐵血戰士》等一系列影片;1977年的《第三類接觸》和1982年的《ET外星人》創造了「善意的異型生物」的類型,影響了後來的《天繭》《霹靂五號》等一系列影片;1981年的《奪寶奇兵》確立了異域冒險題材的新標準,使從《木乃伊》到《古墓麗影》的一系列影片試圖向它看齊;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開創了用電腦動畫創造神奇生物的先河,帶來了從《狂蟒之災》到《火龍帝國》的一系列跟進者;19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開創了「紀實風格戰爭動作片」的先河,孕育出了後來的《黑鷹墜落》和《士兵宣言》。
雖然早已功成名就,但斯皮爾伯格從未停止探索自己不熟悉的電影藝術領域。
斯皮爾伯格在拍攝商業片的同時,一直在嚐試著拍攝文藝片和歷史片,於是我們看到了《紫色》《天長地久》(Always)《太陽帝國》《辛德勒的名單》和《斷索怒潮》(Amisted)。
近幾年,斯皮爾伯格的風格又有很大的變化。這個曾經確立過「美國大片」經典風格的大導演,開始嚐試近年新流行的電影風格,在他的新片《人工智能》《少數派報告》和《有種就來抓我》中,我們看到了以往斯皮爾伯格影片中從未見到過的表現主義的構圖、電腦手段修改的顏色,以及「非斯皮爾伯格」式的節奏處理。並且在前兩部影片中,我們還看到了庫布里克式的,「黑暗」「兇狠」的細節處理。
不變
雖然斯皮爾伯格的風格一直在變,但他總有一些不變的東西,下面簡單地總結一下:
1:實在不變。比起之前的怪獸片,《大白鯊》實實在在地表現了那條鯊魚的風采,《侏羅紀公園》更是以相當長的鏡頭表現了活蹦亂跳的恐龍,比起語焉不詳的《異形》之類真是「實在」的多。同樣,在《ET外星人》裡,我們看到了最 「實在」的非人類主角;在《太陽帝國》裡,我們看到了最「實在」的空襲場面;在《拯救大兵瑞恩》裡,我們看到了最「實在」的槍林彈雨。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導演對「玩轉」這些玩意兒的興趣,已經獨立於影片整體創作之外。
2:情感不變。凡是斯皮爾伯格最成功的電影,都是那些感情最簡單,或是最直接,最濃厚的電影。《奪寶奇兵》系列追求的就是輕鬆熱鬧,發自人類最簡單的好奇心和自大感;《ET外星人》表現了孤獨和友誼,讓全場的小朋友哭成一片;而《辛德勒的名單》表現的是最簡單、最熾烈的對受難者的同情,足以使成年人潸然淚下而不覺羞愧。相反,當斯皮爾伯格表現那些比較複雜的思想,比較豐富的情感內容時,總是讓人感到有些力道不夠,就像《紫色》《太陽帝國》和《少數派報告》要情節有情節,要氣氛有氣氛,但總是有種不夠透亮的感覺。
3:孩子不變 。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喜歡以孩子為主角,從《ET外星人》《太陽帝國》《侏羅紀公園》《鬼馬小精靈》到《人工智能》都是如此;而且他電影裡的兒童角色往往比成人更出色,證據之一是有好幾個童星通過他的電影而最終大紅大紫,其中包括德魯‧巴裡摩爾(《ET外星人》)、裡弗‧菲尼克斯(《印第安納‧瓊斯和聖盃》)、克里斯汀 ‧鮑爾(《太陽帝國》)、克里斯蒂娜‧里奇(《鬼馬小精靈》)等等。斯皮爾伯格說過,他小時候隨家庭四處遷移,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所以時時感到孤獨,只能以幻想為伴,於是「幻想」和「孤獨」就成了他影片的兩個最鮮明的主題,而以孩子為主人翁正是為了給自己療傷。
斯氏科幻史上「六座大山」
里程碑式的作品《第三類接觸》。 (圖∕中華網) |
《第三類接觸》(1977)
熱血科幻
《第三類接觸》是史上最熱血的科幻片之一,和斯皮爾伯格後來成熟、穩健的風格相比,《第三類接觸》更具有「電影小子」的衝勁兒。
這部片子的情節簡單得不像情節:一個男人因為看到了飛碟而相信外星人的存在,他找呀找和想呀想呀和別人吵呀吵呀,終於看到了外星人!找到外星人的關鍵節點居然是這樣的:那個男人受到「天啟」,在家用黏土做出了外星人降落地點的巨大沙盤,除了「熱血」還能怎麼形容呢?但是在熱血之餘,斯皮爾伯格也不忘精心製作特技效果,熱血加上視效,使這部簡單的片子讓人大呼過癮。
《ET外星人》(1982)
舊式經典
一個善良的外星人無意中來到美國一個普通人家,成為三個孩子的好朋友,最終在他們的幫助下重返太空。在以往的科幻電影中,長相奇異的外星生物都是惡意的傢伙,即使不毀滅地球也要吃掉個把人,而《ET外星人》首先創造了一個「善意的異形」的形象,帶來了一股新風氣。像一切經典的科幻大片一樣,《ET外星人》並沒有一味地炫耀特技,而是把特技和情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並且出色地塑造和人物,傳達了情感。總之,《ET外星人》是一部「非作者化」的電影,它看起來甚麼都沒有追求,然而卻追求到了普通觀眾最大的認可。
《侏羅紀公園》是他的個人高峰。(圖∕中華網) |
《侏羅紀公園》(1993)
個人高峰
因為一次「蝴蝶效應」造成的事故,恐龍衝破電網,開始吃人!《侏羅紀公園》創造了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它第一次實現了特技的「隱形化」,那些恐龍的遠景中景近景怎麼看都像是真的;同時也第一次實現了怪獸的「顯形化」,那些恐龍第一次活蹦亂跳地出現在觀眾面前,大大方方地和演員互動。
《侏羅紀公園》既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也是一個舊時代的總結,它總結了從1975年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以來美國精品商業片的種種特點。之後的商業大片走上了更加多樣,更加風格化的道路。
《失落的世界》(1997)
蠢物一頭
客觀地說,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也並不是部部經典,甚至有一半的電影都是失敗之作,《失落的世界》就是其中的一個。這部電影講述一幫人去島上抓恐龍,有一幫科學家幫恐龍,後來一頭霸王龍跑到了城市裡。
這部電影就像失控的恐龍一樣跑來跑去,完全缺乏章法和精神著力點,根本看不出導演在幹些甚麼。不過《失落的世界》在技術上的探索可圈可點,它塑造了更多的恐龍形象,並且加強了恐龍和環境、人物的互動,對推動電影技術的發展功不可沒。
《人工智能》(2001)
中等「騾子」
庫布里克曾經和斯皮爾伯格就這部片子用傳真機聊了一夜(這要耗掉多少森林呀)!庫布里克死後,斯皮爾伯格導演了他的這部「遺腹子」。作為斯導的「粉絲」,這部片子並不賴,然而作為庫布里克的「粉絲」,會覺得這部片子太「甜軟」,太孩子氣。不過《人工智能》起碼有一點讓人興奮:它的視覺效果很強,而且不是前面提到的「精品美國商業片」的風格,冷峻的色彩和寬闊的畫面結合得很好。從技術上來說,《人工智能》是第一部「攝影棚大片」,全部電腦生成的外景和虛擬現實技術在拍攝時的使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少數派報告》代表未來方向。 (圖∕中華網) |
《少數派報告》(2002)
迷失未來
「在未來迷失」是《少數派報告》的主題,而用這幾個字來形容斯皮爾伯格拍攝這部片子時的感覺也正好合適。斯導肯定厭倦了走老式的精品路線,想跟上《黑客帝國》時代的腳步,這部電影好像是希區柯克和庫布里克電影的雜交,然而還間雜有斯皮爾伯格式的敘事和場面,讓人看了不知道說些甚麼好。當然,斯導能在56 歲的時候還能追求新的東西,也是難能可貴。無論如何,《少數派報告》還是有突破的,這部影片的投資為一億零二百萬美元,而其中做了「軟廣告」的品牌為影片貢獻了2500萬美元,創造了的最高記錄!(//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