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86嵗老人講述儺戲歷史

人氣 2
標籤: ,

【大紀元8月19日訊】2004年12月,四川閬中市文化館館長侯曉明告訴記者,閬中將要為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閬中儺戲申報世界無形遺產。目前,閬中文化館正著手準備申報工作。2005年元旦,“儺戲”將在古城閬中再現大家面前。

夜訪儺戲“活化石”

12月21日深夜,記者幾經周折,驅車翻山越嶺100多公裡盤山公路,又步行5公裡多的泥濘山道。終於在夜深人靜之時,來到了川北儺戲第七代傳人、被譽為儺戲“活化石”的南部縣民間藝人杜南樓的家。

或許是記者大老遠地趕來;或許是看著記者渾身上下裹滿稀泥;記者的真誠打動了這位86歲高齡的老藝人;進入夢鄉的杜南樓老人在一陣狗吠聲中終於的將記者讓進了家門。

一陣寒暄過後,充當“向導”的摩的師傅將記者介紹給了杜南樓老人。環視老人那簡陋的居室,四周牆上貼滿了“儺”的面具,在一張張猙獰的面孔裡,老藝人在凜冽的寒風中,向記者講述了他從藝60多年、一輩子演“鬼”戲、與“鬼”結下了不解之緣的故事。

寂靜的大山,黑的夜只能聽到“呼嘯”的鬆濤聲,但老藝人那如痴如醉的傾訴,使記者仿佛徜徉在冥冥浩瀚的遠古神靈時空;老藝人從藝60多年的歲月滄桑,寫下了一本厚重的川北戲劇文化,徹底打破了儺戲不在四川之說法,塵封數十年的儺戲終於洗清了歷史的塵埃,記者眼前,仿佛再現了儺戲當年的輝煌。

“儺”落戶四川

儺是一個人的名字。從字意可以看出,儺是一個受苦受難之人;他出生於麻城縣孝感鄉人。在他落難的時候,他徒步來到了四川省蒼溪縣雲台山上,以乞討為生。一日,他來到一家富戶人家乞討時,被這戶人家看中,便被安排他為這戶人家養馬,後來他得知,這戶人家是一個有錢的員外爺。儺心想,無論是誰,只要他給我一碗飯吃就行了。他養的是一匹大白馬,經他幾個月時間悉心照料,這匹馬長得格外健壯和膘悍,因此,他也深得主人的賞識。

員外家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小姐,常常騎著大白馬四處玩耍。一天,她壯起膽子對儺說:“你能幫我一個忙嗎,幫我做媒人,我想與這匹大白馬成親,”儺一聽這話便嚇呆了,心想,那有人給牲畜說親的道理。於是,儺便將小姐看中大白馬的事告訴了員外爺。員外聽罷大驚,“你個奴才,膽敢這樣說話”,隨後一腳踢向儺,當即便將儺的下巴踢掉了。現在舞台上凡演出的儺戲中,儺的面具都沒有下巴了,原來,下巴被員外爺踢掉了。

踢掉儺的下巴不說,員外爺還叫人來將這匹白馬殺了,並命下人將馬皮掛在樹上,把馬肉拿去煮熟,還給下人說,這匹白馬是妖怪。

第二天一早,員外爺又叫來下人去看一看。下人看後回話,馬皮已經爛了、馬肉變成了糊狀;員外爺說,“不行,還得將其重新處理”,便叫來下人再一次將馬肉在一口大鍋裡煮了一天一夜。
如此四天過後,員外再派人去看時,馬肉已變成了一鍋白蠟,掛著馬皮的樹上已長滿了一樹通紅的不知名的果子,員外爺再吩咐,“將果子也煮爛,看它又變成什麼。”

這果子經過熬制後,變成了一鍋黃絲。員外驚訝不已,他從來也沒有見過有這麼上好的“黃絲白蠟”呀!熟料,這黃絲白蠟越變越多,在員外爺家堆積如山,使員外爺的家裡再也裝不下了。員外爺便叫來己經沒有下巴的儺說,“你是我家的送財童子,今生今世我只有對不起你了,現在你就將這‘黃絲白蠟’各家各戶去送吧。”
儺背上黃絲白蠟,從蒼溪縣出發,沿途將這些黃絲白蠟送給了閬中、南部縣的貧窮人家。儺送給了人們財富,人們自然也忘不了儺的恩情,儺由此便成了人們所尊敬的神了。如今,儺神驅鬼的故事廣泛流傳於蒼溪、南部、和閬中農村一帶,川北地區便成了儺戲的發源地。

父傳子接過儺戲接力棒

1918年,杜南樓出生在南部一個偏遠的大山中。18歲時他讀完完小,便從他的父親手中接過了儺戲的接力棒,在他的手中,他成了儺戲的第七代傳人。

上世紀三十年代未,杜南樓正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在閬中、蒼溪一帶都留下了他們父子倆的身影,在這一帶,只有提到唱儺戲,人們都知道是南樓爺兒倆,他們的名氣絕不壓於當地的達官貴人。隨著南樓父親年事已高,南樓也從父親那裡全部掌握了儺戲的全套活兒,並在父親的基礎上,將儺戲面具更進一步地完善,從不同的鬼神人物造型到面具的材料選擇,南樓都十分注重當時的歷史背景給予刻劃,從牛皮的硝制到彩繪著色,以及長期保管,他都經過長期的試驗,總結了一套比較科學的方法,使面具達到保存500多年不褪色。

解放後,南樓的演出手藝更加精益求精,請他去演出的人絡繹不絕,可以說,這是他演藝生涯的鼎盛時期。

親手編一生寫下40多本

杜南樓說,演儺戲最起碼要3個人、最多達到480人一起共演;一般在農村都由3人以上演出,在場鎮或進城去演出要480人,以顯的壯觀。

儺戲從唐代開始盛行,以神的觀點出發,經過了由神到人再到戲的演變過程,純粹是一種本土文化,即現在農村請巫師跳神的意思。

儺戲又是一種祭祀活動,用於豐收節慶、驅鬼、驅瘟疫,作為一種觀賞藝術分為大審和小審,從此,達到了審神娛人的目的。大審分為儺舞,由眾多的儺的扮演者造型,擺下一個“天下太平”的字型。

杜南樓一生寫了40多本儺戲,最著名的有,“包公倒在臥牛鎮”、“三件血衣”、“獄中情”、“神仙死了”、“桂花橋”等。這幾十本儺戲他已無償地送給了四川省文化廳。現在在川北一帶所演出的儺戲大都是杜南樓老人親自編排、親手相傳的弟子們所演出的。

最惋惜親手點燃祖傳道具

杜南樓老人一生中最為挽惜是,他沒有將祖傳的“家當”保存下來,還差點將傳到他手中的儺戲給毀了。談到這裡時,老藝人的眼睛濕潤了……

到了破四舊的時期,人們便對其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大搞封建迷信,有人說他成天裝神弄鬼,甚至說他是反革命的都有;也有人說,這是一種娛樂活動,並不存在反革命呀!

南樓迷惘了,他使終搞不明白,難道弘揚民間文化也不對嗎,怎麼說是封建迷信呢?難道祖上七代傳給我的都是壞東西嗎?

但是,在破四舊的那個年代,儺戲被視為牛鬼蛇神,凡涉及儺文化藝術的一切東西,均被“掃地出門”。南樓終於挺不過去了,一天,他親身跑到公社,去“自首”,又親自帶領公社的人來家裡“驗明正身”,再親自從家裡抱出有半人高的8大口木箱,將480套儺戲道具全部倒在院壩邊上,又雙手發抖地劃上一根火柴,親手將祖上七代傳下來的儺戲道具點燃……

熊熊烈火燒起來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南樓也揪心地哭了三天三夜。這哪兒燒的是道具啊,分明燃燒的是南樓那顆顫抖的心。南樓哭了,哭的是那樣悲慟,“祖先哇,南樓對不住您們哇!”南樓的心在流血……從那以後,南樓變了個人似的。

常憂心子女不願繼承衣砵

轉眼間,南樓迎來了改革開放,南樓這顆尚未癒合的心再一次博動了,重新打造儺戲的想法日益膨脹。可歲月不饒人啊,南樓已是六旬老人了,況且,也沒有接班人哇。無奈,他只好重新披褂上陣,為了讓儺文化藝術得以傳承和發展,長期以來南樓靠回憶、記錄、整理出那些近乎失傳的儺戲劇本,重新雕刻儺戲面具,經一番艱辛的努力,南樓終於東山再起。當他再一次揮戈上陣時,鄉親們奔走相告:“儺戲回來了,快去看南樓演出的儺戲哇!”

一時間,川北儺戲的復出再一次引起轟動,南樓也成天有事可做了,不是去演出,便是搜集整理資料,或是與戲劇界人士交流,他成了一個大忙人了。

鬥轉星移,南樓也時常憂心忡忡,這儺戲應該有傳人才行哇,他的幾個子女說什麼也都不原意繼承他的衣砵。

儺戲在四川,答案是肯定的!一度時期,儺戲在川北瀕臨失傳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似的,在戲劇界流傳。

儺戲世界世界稀有,曾引起美、英、日、土耳其等20多個國家的重視,目前,一些有研究價值的儺面具和著作已有不少流失民間。

一名日本友人曾經3次慕名尋到了南樓的家,要南樓將儺戲的劇本和儺戲文化以及儺戲面具給予“借薦”,但南樓認為,儺戲是本土文化,無論如何也不能強求和嫁接。儺戲在川北地區舉步維艱。

他四十載痴迷儺戲

儺戲真的後繼無人了嗎?記者幾經周折,在閬中市文化館見到了潛心40余載,研究儺戲的該館戲曲幹部李朝璽。

上個世紀的60年代初,閬中市民李朝璽“上山下鄉”去了閬中最偏遠的河樓鄉當農民。在當時的農村,封建迷信泛濫成災,跳神的,信巫師的隨處可見,李朝璽雖然不信這些,但俗話說隨鄉入俗嗎,怎能由得了自己呢。

在這種環境中,李朝璽從中看出了些道道,他對這種“跳神”看得如痴如醉。他想,這種東西為何能吸引這麼多人去信仰呢?將來還有沒有用呢?對此,他便將這些東西記了下來。在幾年的農民生涯中,李朝璽將閬中一些農村盛行的諸如竹馬、龍燈、燈戲的曲牌都搜集了下來。70年代初,李朝璽參加工作,被分配在閬中市航運公司負責宣教工作。那時候,正是嘉陵江水上運輸的盛行時期,他經常與航工一道在航道沖險灘、戰惡浪,並將船工號子和老船工祭祀活動搜集整理成冊,編寫了許多深受船工喜歡的歌曲、舞蹈等文藝節目,其間,也穿插了一些船工們祭祀活動的“舞蹈”。

1976年,李朝璽以其豐富的群眾文化經驗,被調進了閬中市文化館工作,他這個沒有多少文化的文化人再也沉不住氣了。他擅於發揮自己的特長,成天跑到農村,與當時在老觀、千佛等地的民間藝人打成一片,又搜集整理了儺戲的曲牌。當聽說在閬中雙龍一帶有影響的一名盲人、70多歲的白玉泉精通儺戲時,李朝璽喜出望外,庚即前去拜師學藝,從竹琴小調到儺戲“跳神”,李朝璽將白老師的“武藝”全部裝入腦海。

杜南樓是一個活躍在川北地區的儺戲“活化石”,李朝璽便前往南樓的家,數次拜見了南樓老師,將南樓的儺戲加以發揮,編導了如今亮相閬中的這台土年土長的正宗儺戲。

“閬中打造旅遊,我也該出點力了”,從2001年已來,李朝璽便打開了他的“百寶箱”。並將傳統儺戲通過藝術再加工,將川北燈戲小調融入儺戲表演藝術,經2年多時間打造,終於將儺戲繼承下來。

亮相轟動川渝

今年8月,歷經兩年打造,閬中儺戲終於“問世”,並在小平故裡廣安一炮走紅。

閬中古城是古“巴國”國都,廣安是古老巴國的“門戶”。在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誕辰百周年前夕,巴國出動“護國大軍”進駐廣安,大鬧神龍山,在戰歌戰舞中揭開了猊峰城神秘的面紗,儺戲使中外遊客流連忘返。

今年9月11日,中國重慶第四屆旅遊節上,閬中儺戲再次“遠征”。來自雲南、貴州、西藏、廣西等全國30多家旅遊團體的表演者們使出了渾身解數,一展地方民俗風採;然而,輪到閬中儺戲上台表演的剎那間,便枝壓群芳。原定在重慶鬧市區解放碑演出的40分鐘節目,在現場觀眾的狂歡聲中,閬中儺戲演出了60分鐘,在重慶引起轟動。不少遊客說,這台中國傳統節目,絕不壓於古希臘的酒神狂歡儀式。

目前,閬中儺戲已成為閬中旅遊大餐中的一道保留節目。難怪有人說,非重要節慶和重大接待活動,你是看不成的!

申遺閬中“搶”儺戲

孕育於川北閬中,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閬中儺戲,已逐漸走向成熟。閬中市文化館館長侯曉明告訴記者,閬中將要為這一本土文化申報世界無形遺產。目前,閬中文化館正著手準備申報的具體工作。

據侯館長介紹,杜南樓祖傳儺戲,是川北人民的共財富,閬中人能將其繼承下來,將會對閬中的旅遊開發和閬中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儺戲發源於毗鄰縣區,在閬中民間廣為流傳,她的藝術底蘊決不壓於閬中的巴渝舞和享譽海內外的川北皮影。而儺戲以祖傳方式代代沿襲,互不交流,很少受外來藝術影響。儺戲在閬中正式亮相後。至去年已來,引起學術界和文化界廣泛興趣和關注,隨著閬中古城的旅遊升溫,閬中儺戲與閬中皮影一道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相關鏈接:

儺戲:是我國原始先民頭戴面具手舞足蹈驅逐疫鬼的儀式。川北儺戲主要分布於閬中、南部、蒼溪等縣市。其中保存最完好、規模形式最大的是閬中儺戲。

是在杜南樓老藝人的儺舞(俗稱跳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同於一般戲劇,沒有生旦淨醜之分,也沒有系統化、規范化的表演程式,著彩衣戴面具表演,格調古朴,模擬動作多,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池州儺戲申報無形遺產

孕育於安徽秋浦河流域,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安徽貴池儺戲,今年10月聲稱要申報世界無形遺產。貴池儺戲以宗族為演出單位,各宗族代代沿襲,互不交流,很少受外來藝術影響。“文革”期間,貴池儺戲一度中斷,上世紀80年代恢復表演,引起學術界和文化界廣泛關注。

貴州屯堡儺戲

又叫地戲,是屯堡人文化娛樂的主要內容,具有演武、祭祀、驅邪等文化內涵。屯堡人以憨直拙朴,粗獷自然的露天演出形式,通過唱、念、做、打等藝術形式,表演《封神》、《楚漢相爭》、《三國》、《薛剛反唐》、《精忠傳》等明代以前的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

儺(拼音nu),古書解為驅鬼逐疫。儺戲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貴州、安徽貴池、青陽一帶以及湖北西部山區。戴柳木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的驅除瘟疫的神──儺神,用反復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日演出,極具原始舞蹈風格。儺戲面具被賦予了神秘的宗教與民俗含義,是神靈的象征和載體。漢魏時期,儺事活動的規模和種類變得盛大。@@

(中華大參考雜志社)
n.com)

相關新聞
布拉格跨年遊 看古老建築、逛聖誕集市
見證百年風華 東京原宿木造車站走入歷史
【傳統文化】劉將軍欺侮神靈 遭暴亡
【传统文化】說「臘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