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6日訊】門診上經常遇到這樣的媽媽,孩子因腹瀉來就診,當問到寶寶用過藥沒有,她會急切地告訴你三四種藥名,甚至有的媽媽乾脆把家裏的藥全拿來了,最多的有五六種之多;再問是怎樣給孩子服用的,答案差別很大,有的尚合理,有的則不合理,或者不科學,令我們為孩子擔憂。
如何科學地為腹瀉小兒調整用藥,不僅涉及到寶寶的消化道問題,而且關係到每個寶寶能否正常地生長發育、健康成長的大問題,所以,媽媽們一定要重視。
那麼,腹瀉是怎麼引起的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秋季腹瀉,又叫小兒輪狀病毒腸炎,這種病毒就是小兒腹瀉的主要病原之一,它季節性強,不分南北方,每年秋冬季發病,12月份達高峰,多侵犯6~24個月的嬰幼兒。由於該病常呈小流行,因而此時兒科門診的小病號容易「扎堆兒」。這種腹瀉起病急,病情重,它的特點有「三多」,大便次數多、量多、水份多,易致患兒脫水酸中毒,危及生命。
2、細菌性感染,這種腹瀉發病可急可緩,多是衛生注意不夠,導致病從口入。其特點是大便次數多,但每次量不多,可見黏液或血絲。病程可長可短,若轉為慢性,則危害較大,影響寶寶的營養吸收。
3、飲食因素,多見於人工餵養或添加輔食的小寶寶。
當然,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導致小兒腹瀉,如氣候變化、水土不服等,但無論怎樣,媽媽們最好還是帶著孩子和便樣去醫院,經醫生查體和大便化驗,明確腹瀉原因,對症用藥。
一般來講,腹瀉嚴重的患兒需要靜脈輸液治療,這裡我們只探討口服治療。通常口服治療腹瀉的藥物包括以下幾類:抗生素類、黏膜保護劑、微生物製劑、中藥類等。讓我們分別來認識一下。
一、抗生素類﹕這類藥主要針對細菌性腸炎,品種很多,選藥時醫生往往根據患兒的臨床特點和便檢結果,並結合孩子的用藥史及過敏史等。
這類藥在臨床上的問題比較突出,濫用現象諸多,如家長心急,擅自加大藥量;一種藥不行,再加一種,盲目聯合用藥;醫生開的藥不管用,去藥店買廣告宣傳的藥或別人推薦的藥,造成重複應用;不規律用藥,時服時停,孩子成了試驗品。
這些做法都屬於濫用抗生素,它最嚴重的後果是腸道菌群進一步紊亂,耐藥細菌大量繁殖,導致藥物難以控制的腸炎,即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因此,非「細菌性」腸炎是否用抗生素一定要遵醫囑,否則後患多多。
二、黏膜保護劑﹕這類藥顧名思義,就是能覆蓋在腸黏膜上,吸附病原體和毒素,增強腸黏膜的屏障功能,並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擊。常用藥有思密達、必奇等。服這類藥需注意它的用法,一是空腹,二要強調與水調和的比例。空腹不是指飯前,而最好在兩餐之間;怎樣與水調和,務必認真閱讀藥物說明。這兩條做好了,會極大地減輕患兒症狀,縮短病程。
三、微生物製劑﹕主要是指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一些有益於腸道正常菌群生態平衡的活菌製劑。它能抑制病原菌的定植和侵襲,調節恢復腸道的微生態,從而控制腹瀉。這類藥由於是活菌製劑,切記不能用熱水送服和與抗生素同服。另外,這類藥重在調理,如患兒單純消化不良或因腸外感染引起的腹瀉,症狀遷延反復時,可服用,但療程要長。
四、中藥類﹕現有的許多中成藥製劑在臨床上都是行之有效的,關鍵是如何提高寶寶服藥的依從性,應避免飯後餵藥引起嘔吐,或硬餵導致寶寶強烈逆反,盡量尋求一些寶寶願意接受的辦法,使順利餵藥成為可能。
由於藥物諸多,服藥程序也有講究。比如病毒性腸炎或水樣便,則黏膜保護劑為必選,最好單用;抗生素與微生物製劑同選時,應錯開時間服用;西藥與中藥最好分開服用;慢性腹瀉長期服藥需注意藥物的副作用等等。一句話,強調對孩子的精心護理。
總之,腹瀉患兒如果藥選對了,用好了,既能縮短療程又減輕孩子的痛苦,也有利於他的生長發育。此外,對於腹瀉寶寶來說,合理用藥很關鍵,飲食調節也非常重要。所以提醒非母乳餵養兒的媽媽在餵養過程中,務必要掌握好餵養的時機和分寸,輔食添加嚴格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防止寶寶稚嫩的胃腸再受到侵害。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