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菁桐補遺.順登薯榔尖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24
標籤:

連日溼雨寒流之後,天氣終於放晴。久雨之後,山路或許仍有泥濘,所以我只想至郊外散步而已。想起上個月初於菁桐漫步,還有幾處景點來不及走完,不如趁今日放晴,去一一補走完。



走106公路到達菁桐時,在一坑口右轉,經過薯榔村,走往白石腳的方向。一路慢行。在抵達青桐煤礦之前,看見路右側有一福德宮,外牆是紅色的磁磚,心想這應是一般的土地公廟而已,但心念一轉,還是決定停車下來看看這座廟。

停車於廟前不遠處的水泥橋旁,才下車時,就注意到新橋之旁的下方處還有一座狹窄的舊橋,外觀看來應是日據時期的古橋,橋頭處還豎立一塊碑石,於是走下去探查。果然是一座古橋,建於日據時期昭和十年。

橋頭的石碑碑文刻著「平溪庄白石橋寄附者芳名碑」,碑文已模糊,但建碑的日期尚可辨識出是「昭和十年八月二十二日」。

這一水泥橋的外觀與我在茄苳古道入口,茄福街334巷所看見的水泥橋造型非常相似。為什麼一眼就會讓人覺得這是日據時期的水泥古橋呢?

是因為水泥橋護欄上的三角形幾何雕飾。這種造型在後來的時代似乎很少見,台灣光復後新建的橋樑,多以實用為主,架鋼筋、灌水泥,橋以通行為目的,並不著重視建築藝術的美感。

而日據時期大正年代的台灣則流行歐洲巴洛克 (Baroque)建築風格,街道建築外觀多採美麗的雕飾,在台北的迪化街、大溪老街都還可看到這個時期典雅的建築風格。

可能是流風所及,到了昭和年間,即使是在汐止茄苳坑、菁桐白石腳的鄉間,修築一座水泥小橋時,都能注重橋樑的美感。時代氣氛及流風的影響可想而知。

這座古橋及古碑景點不在我今日預定行程之內,而菁桐礦業生活館的資料亦未提及,因無意中發現,所以特別感到喜悅。旅行的收穫如果能以斤斤計較,那今天來到菁桐的第一站,賺到一座古橋、一座石碑,可說是斤兩十足。



至於吸引我停車的福德宮,廟亭有一小土地廟,雖是古老的土地公廟,但已貼上多彩多姿的磁磚,磁磚覆蓋面積達100%,就沒什麼可稱道的了。



如今這片日式宿舍區開了一家咖啡茶館「皇宮」及「東京民宿」,但只有假日才營業。日式宿舍區隔著基隆河,面對著「平溪三尖」之一的薯榔尖(註3),這座山因山形有如富士山,又名「平溪富士山」。

這種命名也反映出當時在台日人的思鄉情緒。日式宿舍靠溪的步道這邊有個廢棄的小公園,兩座小溜滑梯孤寂地坐落於此。每次經過這裡時,望著空盪的溜滑梯時,腦海總會泛起穿著和服的日本小孩在此嬉戲玩耍的景象。

日式宿舍區的另一條小巷裡,竟然可看到一間古老的土地公廟,雖然隔著上鎖的鐵柵欄,我將相機伸入柵欄,還是可以清楚地拍下這座質樸的土地公廟。



穿出宿舍區的小巷,白石腳馬路對面有一長方形的水泥亭,四周以低矮的紅磚圍繞,這是昔日的菁桐坑地區的豬灶及屠宰場。解說文提到,民國六十年以前,由於生活清苦,養豬是一般家庭的主要副業,豬隻宰殺時得先向鄉公所繳納屠宰稅。

這個屠宰場是當時菁桐老街的五戶豬肉商共同維護的。這屠宰場倒是令我想起小時候的情景,我們家也有豬寮,養了幾隻豬,過年或大拜拜時,將肥大的豬隻五花大綁,豬隻哀嚎尖叫,屠宰工人則握著閃閃發光、像武士刀的殺豬刀,在一旁準備屠宰。

殺豬場面太血腥,小孩子不敢目視,只能躲遠遠的朦朧瞇望。吃豬肉時,小朋友則眉開眼笑。「沒有吃過豬肉,至少也應該看過豬走路。」這種過時的諺言大概只有「五年級生」以前的世代才聽得懂其中意思。

再往前走,來到平菁橋頭,這裡有一排礦工住宅。為民國四十四年美援以空心磚及鋼筋混泥土所建,因多為電機人員所住,被稱做「電工寮」。旁邊則有一條水泥小路,通往上方的「番仔寮」。



我沿著小路往上走,沿途無人,杜鵑花開,幽然怡人。「番仔寮」為木造屋,早已毀於火災,剩部份殘跡而已。倒是沿途有不少舊時的閩南紅磚厝,走了五、六分鐘,至路盡頭,則看見了更古老的土埆厝及石頭厝。我竊喜問自己:「今天的收穫會不會太多了?」



循原路回到日式宿舍,過橋走往太子賓館。這是一座新蓋的水泥橋,而舊橋毀損於納莉颱風。我記得第一次來菁桐時,曾帶著老婆、女兒和姪女小心地通過掛著「禁止進入」警語的舊水泥橋前往日式宿舍區,如今這裡興建了一座堅固的「民生橋」。

過橋時,我不免拿「民生橋」與今天遇到的平溪庄「白石橋」相比較。兩座橋的歷史相隔七十年,這樣比較會不會對「白石橋」不公平?然而「民生橋」也沒占到便宜。

民生橋位於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的「太子賓館」與充滿異國情調的日本宿舍區之間,是兩個歷史景點的聯絡橋樑,所以橋蓋得新穎、現代化,未必討人喜。

我來到了太子賓館,可惜今天未開放。以前來時,太子賓館週一至週五下午開放,週六、日則全日開放。今天卻大門深鎖,且掛著「私有產業未經許可請勿擅自進入。屋主謹啟」。我問門外一位正在打掃街道的婦人。她說太子賓館假日才開放參觀。我能夠體諒這種情況。

菁桐太子賓館開放參觀,收費低廉,若平時也開放,恐難收支平衡。太子賓館裡頭多日式木造隔間,迴廊多,工作人員須不時來回巡視,以免被好奇而不守規矩的遊客破壞屋內設施,人力維護的成本高,不如集中於假日時才開放。

我問婦人:「可不可以進去拍一下照片?」「不行。」她說:「你假日來也沒用。裡面禁止攝影。」我苦笑著說我知道這裡的規矩。上次參觀太子賓館時,我只拍到一張照片而已。

從太子賓館前行,就來到了平菁橋頭,這裡的106公路上有一排長條屋舍,是昔日礦場的福利舍,如今已規劃為一家家的商店,頗有觀光區的氣氛。我彎進狹窄的菁桐街,走往車站。每次到菁桐,我習慣到車站旁一家小吃店叫一碗牛肉麵,味道感覺像九份舊道口的牛肉麵。

不過今天卻沒開店。於是在隔壁麵包店買麵包。我身上帶著老婆的愛心-她親手泡的一罐保溫熱茶。在菁桐老街的舊車站氣氛裡,冷麵包加熱茶,用餐滋味也有怡然自得之處。



用餐畢,進菁桐礦業生活館繞一圈,然後散步前往菁桐國小。菁桐國小入口旁,昔日菁桐坑礦工醫院的日式舊建物早已被完全剷除,鋪上部份的水泥,可多停幾部車輛。其得與失,且留待後人評論。

菁桐國小的操場是這附近難得的寬闊處,基隆河來到此地迂迴彎繞,而讓出這片土地。站在菁桐國小的操場向北望,平溪三尖的石筍尖、薯榔尖就在後方。菁桐國小俯臨基隆河,背負這兩座名山,山明而水秀。

小朋友能在這裡讀書,也是一種福氣吧!菁桐國小的歷史悠久,創立於昭和九年(1934年),最早是由台陽公司利用礦場附近閒置的辦公室做為校舍,供礦場日本人子女就讀,為平溪唯一日本人小孩唸書的小學。

昭和十三年學校遷至此處。菁桐國小全盛時期的民國六0年代,師生超過一千人,現在則是面臨寂靜的春天。

附近有一鐵橋,跨過基隆河,是昔日中埔工寮與菁桐車站之間唯一往來的橋樑,採礦時期礦工忙碌往來於這座鐵橋,這座橋建於昭和年間(1940年代),是菁桐人的歷史記憶之一。

「鐵橋」之稱是因為橋面結構由鐵材鋪成。後來因使用年久,橋墩被河水淘空,橋面鐵柱亦鏽蝕,於是由經濟部水利署依鐵橋原貌加以重修,靠近中埔的一座橋墩保存原橋墩,其餘的橋墩則已更新。



我回到了菁桐車站,穿越鐵軌,走往石底煤礦的選洗煤場。選洗煤場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入選為文建會所舉辦的「台灣歷史建築百景」。小小的菁桐,就有三座建築物入選台灣歷史建築百景,小鎮的魅力可見一般。

選洗煤場附近有一條上坡小路可通往二坑聚落。途中,右側有一小徑,走進去即可看到昔日的舊變電所遺址。

這個變電所建於昭和七年(1932年),當時由汐止盤山牽引電力至菁桐坑段,設置簡易的變電所於此地。昭和七年五月九日,菁桐坑初次點燈,住家進入電燈時代,更促進了聚落的繁榮發展。現在菁桐地區的台電變電所已遷至106公路旁。



走往二坑聚落的這條路,是我熟悉的路段。我第一次走菁桐古道,就是從這條路下山的。兩年半以前,菁桐古道還沒沒無聞,菁桐這邊的登山口無任何古道的標誌,如今則已豎立清楚的指標。

而曾淪於荒堙寂寥的石底煤礦,已規劃為煤礦公園,選洗煤場成為咖啡館,鐵路宿舍則改裝為菁桐礦業生活館,菁桐的變化與轉變是顯而易見的。就我整體的觀察而言,正面多於負面,值得肯定。

往二坑聚落途中,有日式屋舍,有閩南磚房,也有古老的土地公廟,充滿懷舊的氣氛。我繞二坑聚落一圈,來到一岔路口,本來的計劃是從這裡往下走,回到菁桐車站。這時卻看到岔路口往上的指標寫著「薯榔尖800公尺」。就800公尺而已。我心裡起了漣漪而蠢蠢欲動。登山本不是今日的計畫,但這個距離誘惑著我。

抬頭向上望,是一路筆直向上的花岡石階梯,我並不害怕階梯路,而花岡石又不溼滑。我也同時想起兩年前登石筍尖,當時曾心生豪情,而有登郊山百岳之壯志,但兩年過去了,莫說郊山百岳,就只論「平溪三尖」,我仍只是爬過石筍一尖而已。舊地重遊,石筍應笑我,當年信口開河。



於是心意已定,決定登薯榔尖。我想以我的腳力,應該20分鐘可以登頂。這時候匆匆卻沒有想到,「平溪三尖」中,以薯榔尖為最高,高622公尺,高過觀音山。

雖然一路都是寬大的花岡石階梯,不必擔心連日雨後步道會溼滑,但愈走腳力勁道愈弱,體力明顯不濟,於是余有嘆焉。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年人鍛鍊體力,又何嘗不是?體力培養不易,流失卻如流水,怎能不感嘆?



一路在苦哈中自我激勵,而皇天不負苦心人,花了四十分鐘,終於成功登頂。坐在山頂石階處,邊拭汗,邊喝口熱茶。雖說登頂很辛苦,但得到報償也不小。站在峰頂俯覽菁桐地區,整個小鎮一覽無遺。

一一對照我走過的景點及比對我看過的菁桐坑空照圖。我找到了石底煤礦後方山由昔日礦場捨石堆砌而成的捨石山,至於青桐煤礦捨石場的位置亦大略可猜得出來。放眼而望,四周多崇山峻嶺,這時望向鄰近的石筍尖,內心可以稍稍無愧。

薯榔尖的另一方向有一條山徑往下走。我判斷它是走往一坑聚落的山路。嚴格說來,今天是來「走」山,而非「爬」山。若真要爬薯榔山,應該走一坑口的山徑上下山,但連日多雨之後,山路溼滑,我還是循原路下山。

回程心情輕鬆,可仔細觀察這條新建的登山步道,花岡石步道堅固美觀,石階直撲峰頂,提供了觀光客極便利的登山之路,倘若觀光客不來爬山,豈不是辜負鄉公所的美意,也讓薯榔尖白白的犧牲了呢?

下山速度快一倍,約二十分鐘就回到山下。我翻開資料核對一下,兩次走訪菁桐,幾乎已網羅了菁桐地區的景點,謹將各景點位置一一繪於行旅地圖中供讀者參考。至於「平溪三尖」,我尚差一尖,「峰頭尖」且留待下次再來補遺。

旅遊日期:2005.03.04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www.tonyhuang.idv.tw/
@


相關新聞
台灣坪林.金瓜寮溪
台灣礁溪.林美石磐步道
台灣礁溪.五峰旗瀑布
台灣礁溪.月眉坑瀑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