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位公民簽名致信中央政府要求維護公民受教育權

劉飛躍等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7月9日訊】全國人大、國務院、教育部:

教育亂收費長期以來是老百姓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補課費、資料費、擇校費、水費、劍橋英語費、校服費、補考費、防疫費、體檢費、電教費……教育收費名目繁多、五花八門。與此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還搭車收費,老百姓怨聲載道。有數據顯示,從1994年到2003年,「教育亂收費」從學生家長口袋裡搜括了2000多億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佈的中國價格舉報的六大熱點中,教育亂收費連續三年高居榜首。2004年秋「一費制」在全國推行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育亂收費的現象不僅遠未杜絕,而且還大量存在著。

「學費猛於虎」,是人們用來形容高等教育的高收費。高校學費近十年來一路猛漲,到2004年大學生一年的學費、雜費、住宿費加上生活費要一萬多元,而 2004年我國城鎮居民年平均純收入只有9422元,農民年平均純收入只有2936元。按4年計算,供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城鎮居民4.2年的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13.6年的純收入!這還是指家長不吃不喝,收入全部用來替子女交學費。高等教育收費的漲幅遠遠超過居民收入的增長是不爭的事實,高校的高收費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經濟承受能力是不爭的事實。有數據顯示,面對高校的高收費有11.5%的學生選擇輟學。高收費不僅把許多家庭推入一貧如洗的悲慘境地,而且還年年製造天價學費「殺人」的事件。

高收費不僅僅只存在於高等教育,現在學生上高中往往要交一筆昂貴的擇校費、培養費。本來教育部規定擇校費要「限分數、限人數、限錢數」,可許多學校尤其是重點高中,擇校生(協調生、自費生,都是要出錢的)的人數比正取生要多。一分千金,有的地方擇校費高達數萬元之巨。如此擇校費,令廣大家長不堪重負。

我們認為教育亂收費、教育高收費得不到根治的主要原因在於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教育是一種最基本的公共產品,接受義務教育是憲法賦予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國家有保障這項權利平等實現的義務,保證足夠的教育投入是政府最基本的責任之一。可多年來我國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長期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有權威部門統計,政府財政預算內撥款僅佔中國義務教育經費總額的50%~60%,其它40%~50%就轉嫁到老百姓頭上,這一點已受到聯合國專員的猛烈抨擊。教育經費的投入不僅沒實現「三個增長」的要求和占GDP 4%的目標,而且這些年還有下降的趨勢,2003年就比2002年的比例低。在有限的投入中,大量的經費又投給了城市、投給了重點學校,教育不公日漸凸顯。

正是由於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才逼著學校去收費並藉機亂收費。

正是由於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才逼著學校拚命去抓招生,為了有生源,學校拚命向學生要「成績」,為了出「成績」,就逼著學生死讀書,素質教育成為一句空話。

正是由於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才讓許多學校負債纍纍,甚至瀕臨「破產」。

正是由於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才讓許多教師的工資長期得不到兌現。

看看漂亮的政府大樓,看看揮金如土的公款吃喝、公款構車、公款旅遊,看看一個又一個「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能說政府沒錢嗎?

鑒於以上現象和分析,為了更好地維護公民受教育的權利,我們呼籲政府:

1、 堅決徹底貫徹中小學教育收費 「一費制」,嚴厲打擊亂收費現象,防止教育亂收費出現反彈。

2、 加大教育投入,實現《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規定的教育投入占 GDP 4%的目標。

3、 制定《義務教育投入法》,改變「以縣為主」的教育經費投資體制,建立以中央財政、省財政為主的投入制度。

4、 改變教育投入在城市與農村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間嚴重不均衡的現象,尤其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

5、 降低高等教育收費標準,限制高中擇校生的人數、錢數。

6、 切實兌現教師工資,維護廣大教師的合法權益。

7、 改變壓抑個性、毀壞身體、抹殺創造力的應試教育,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附486人簽名名單:

劉飛躍(13308663980) 夏明義 文詩懷 魏國金 朱偉 夏志慧 蘇敏 劉秋生 汪猛

曹海洋 蘇光新 陳照玉 劉雙 王文青 王海南 張紅泉 張傳政 褚保 楊帆 安子林 劉萬清

黎旭 王應軍 楊新建 肖守珍 秦洪秀 曾小華 何菊 廖波 郭金龍 王競秋 何寒明 張華功

王文龍 賀金枝 鄧攀 呂小明 何三光 何兵 汪武 冷培樂 張傑 何建淳 彭明 張羅樂 姜娜

熊明國 王鑄 陳發家 喻明坤 黃長昆 席代興 余成猛 呂華友 余貝貝 龔銀銀 彭新玲

龔晶晶 史歡歡 劉菊清 甘文雲 薛青申 李芳銘 龔軍榜 陳德付 廖志實 周世芹 魏柱清

江斌 周達海 黃美生 汪加翠 汪家秀 廖先秀 何小華 梁珊 馬兵 袁成武 楊玉 汪海濤

楊華榮 劉剛 王萍 張傳國 汪存勇 譚義軍 魏明禮 李先超 邱偉 王長秀 駱軍 劉燕 王峰

葉亞八 劉德斌 雷德菊 陳華志 王敏 喻勇 劉顯剛 張明政 田三樹 潘祥豪 凡貴家 謝興連

鄧澤艷 張滏明 朱天付 劉梅 陳雲峰 吳家禹 胡曉敏 邵兵 何棟材 汪桂菊 蘇傑 陳輕風

周合榮 桂玉芳 何功偉 康芸芳 張明 康礎華 何漢洲 劉克會 馬支清 汪翠菊 功艷 段洪艷

余鵬 邱香 蘇光亮 劉小蘭 余小玲 秦復且 陳三 蘇三 張新 張傑 張海旋 王姣 雷權 王洋

陳量 葉力 李聰欽 蘇斌 張寧 何曉偉 鄒田 楊帆 廖昱 陳歡 梁歡歡 薛飛 沉何成 肖龍晴

徐黎明 甘山山 鄭先兵 沉凡 唐躍林 吳玉珍 閔中友 趙兵 杜青付 邱中山 張雲波 喬微

趙如國 周明 趙武 熊保森 喬發強 喬向薄 張小平 敖義光 胡成勳 劉玉清 周發勇

秦長普 張發苓 嚴永平 程保濤 任天黑 孫慧 趙洪光 吳小慶 吳平安 吳光漢 賀發興

色存菊 張冬梅 劉五 劉曉都 龔葩 許明俊 閔星 程陽 聶煥 劉盈利 陳夢寒 王梅 張春梅

任秀文 程思念 章紅 張緒 王涵墁 鄒光梅 王世海 張宇 王 芳 王文 義 劉春萍 梅艷

陳艾華 姜小慶 喬文 權 姜慶波 童義平 胡曉艷 周鵬 黃艷 丁海軍 黃兵 李凡 程運英

萬禮清 李艾珍 李進 龔貴林 胡金平 葉青芳 劉萬江 申宗付 張行 張登鳳 張祥 龐清清

龐東方 蔡加斌 聶學強 劉永春 汪曉敏 馬藝年 顧光任 劉洲 石志義 侯奇 石文博

李春光 左元 周明濤 張京生 李春珍 嚴翠蘭 冷光 薛梅 薛啟順 何桂菊 彭文國 汪玉

王文業 羅心 龔成洛 魏叢芳 陳金蓮 王育麗 吳瓊 童鳳珍 祁艷 劉自華 薛鋒 冷媛

張立涯 舒秀榮 江勇 魯義 李秀成 周愛 華 劉加國 馬恩 方大豐 呂存 魏義發 馬玉芹

丁立達 魏表蘭 王雲波 楊春雨 魏繼明 劉定蘭 劉中華 丁立界 陳訂校 汪松 龔芬芬

謝春蓮 薛加偉 姜永華 羅守明 羅業 汪金山 程和平 梅天強 張艷玲 劉海生 王政

陳健 李鳳華 吳鋒 唐四 陶寵 趙兵 春旺 姜明 張金龍 張明亮 張明 胡小強 杜春露

袁舞 江湖 姜慶亮 馬凱利 肖星 劉建雄 李小強 陳翔宇 王工陽 徐珊瑚 朱銀進 劉芳

嚴艷 張雷 黃金輝 田雪貞 李奧妮 毛選霞 胡山泉 張清洋 羅翔 吳本紅 史欣欣

吳傳奇 王艮坤 丁旭 張消波 喻卓 張強 劉楊 張隨 姜海螺 楊振 金新超 楊爽 馬小龍

程洋 聶學蘭 項四 李孔麗 胡成州 王佳節 王佳俐 許思 龔海波 侯小龍 張超 張偉 羅嵐

胡濤 張義忠 肖松 黃人才 王峰 姜三 李志斌 何小冬 李志榮 何帥 黃名同 陳旭 李小龍

胡結 徐宏勤 胡建江 永興 王俊生 胡興巖 胡四安 高安勤 胡遠朝 魯水洲 張貴林

吳昌雲 陳鴻雁 田雪芬 文永紅 陳明珍 冷山 李龍飛 吳正軍 陳永亮 李孔清 夏坤

李雲 李曉紅 劉雙全 劉志鵬 邱宏 謝明 張遠蘭 胡小芬 鄒巧玉 周洋 劉永春 周登新

謝海波梅強 羅明 楊新 馬小川 胡愛 斌 李繼旺 張高麗 付金榮 趙保龍 王金玉 黃雙 劉麗 陳娜 張偉 李艷 李琦 余蘭菊 余蘭清 陳禮畢 肖畢 何振 興 任鼕鼕 張玲 李冰冰 楊軍 周薇 文 慶鳴 梁奇 沉艷 蔡菲 黃陽 李金城 張亭亭 吳維 嚴葳葳 周琦 江海洋 蒯輝 張淼 汪輝 劉洋 黃岳 胡奮鬥 張迎偉 張高飛 劉志鵬 易晴 曹秋霞 張紅偉 白帆 趙如波 張鳳 白俊張梅 張凡 李碩 張成 張中華 趙雷雷 尹卓 林龍 田甜 張曉華 肖兵 肖峰 王國新 張青平(//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爭取更多學生報考  南部有學院調降學費
嘉義縣兩學生獲扁教育獎  縣府明天先表揚
倫敦爆炸地點沒有台灣學生
不滿教育體制 高考作文滿分少年自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