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3日訊】自由時報 文╱楊錚宜
憂鬱症躋身二十一世紀三大疾病之列,除了因為它的普遍性之外,更需要注意的是它所造成的疾病負擔實在驚人,然而這項疾病是可以治療,也有機會治癒的,下列介紹,希望讓大家對憂鬱症有所認識。
人的心情本來就有高低起伏,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更容易鬱卒。然而,若是幾乎一整天心情都不好,持續兩個星期以上,並且伴隨有睡不著、吃不下,凡事提不起勁、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想法負面、緊張、焦慮等其中四個狀況時,就要當心是不是得了憂鬱症。因此,心情不好不見得就是憂鬱症,必須看看心情低落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以及是否已經影響了正常的生活狀態;有的時候憂鬱症也會以身體不舒服的症狀來表現,胸悶、頭暈、無精打采、腸胃不適…,症狀非常多樣化。
憂鬱症的病因可以分為生理、心理、環境三方面,所謂心理指的是人格特質,比較內向、愛鑽牛角尖、固執、太過完美主義或是不成熟的個性,可能挫折抵抗力差,較容易鬱卒;環境指的是生活中實際遭受的不順遂,突然的變故、失業、失戀、考試落榜、經濟壓力等,常會壓得人喘不過氣;而生理上的因素現在醫學研究已經證實,腦中一些控管情緒的化學物質失去平衡,會引起憂鬱症狀。憂鬱的時候,腦細胞之間的連結會萎縮,再生能力也變差,時間久了可能會引起內分泌失調,所以整個人全身上下都會不舒服,都會受影響。
在臨床上,有的人遇到一點點壓力就受不了,而有的人卻是天塌下來還能笑得出來,所以一般認為,生理因素也就是體質,可能是決定一個人會不會得到憂鬱症的主要原因。遇到相同的打擊,每個人的因應方式不同。憂鬱症不是單純的心病,不是自己亂想想出病來,而是腦部的病。
既然知道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的疾病,係腦內的化學物質失調,若是有辦法可以將失衡的部分矯正回來,憂鬱症就可以獲得改善。現在已經有許多抗憂鬱的藥物,效果好,副作用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服用這些藥物一定要和專業精神科醫師討論,因為每一個人體質的不同,反應不太一樣。而且一般而言必須規律服用二至四星期,情緒才有改善。前面提到憂鬱症時腦部的細胞會受影響,研究證實,抗憂鬱的藥物可以恢復腦細胞的可塑性,說得白話一點,抗憂鬱藥在某種程度可以稱得上是「顧腦」的藥。除了藥物治療,心理諮商也可以提供幫忙,特別是個性上或適應上的問題。家人或朋友的鼓勵,也是必要的。憂鬱症可以治療的,也會好,但是就像春天的天氣起起伏伏,憂鬱的情緒也是有可能復發,有時需要長期維持用藥,得到憂鬱症不必害怕,找個專業人員討論,做做心靈SPA,視情況配合藥物治療,很快就可以重回彩色人生了。
(本文作者為新竹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主任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