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9日訊】(中華網7月18日報導)憑著一身好功夫在好萊塢闖蕩了多年,李連杰儼然就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功夫皇帝方世玉”。他說,每次有歐美記者問他:“通過暴力電影,你……”他就不舒服,他始終想告訴世人,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中國功夫更不是暴力。“最近這几年,我覺得我悟出了一些東西,所以我想拍一部片子,把什么是功夫,功夫的由來,怎么運用功夫,功夫的作用這些問題一一說清楚。”
他想了許多年,最終落腳點選在了為中國人摘去“東亞病夫”帽子的第一人霍元甲身上。直到兩年前,他看到一條新聞,說中國2003年有28万人自殺。“我當時被這個触目惊心的數字嚇著了。你想,每個自殺的人身后起碼會有10 個親朋好友為他痛苦吧,這就是說會有300万人在痛苦著。這對我触動很大,于是我立即決定籌拍《霍元甲》。我是個電影演員,我只能用電影說話,我希望拍一部電影來告訴人們:人,無法選擇你的出生,但能選擇你要走的路,做人就要堅持有勇气地走到底,不可以放棄。”
這個霍元甲就是李連杰自己
李連杰把他關于《霍元甲》的构思說給大導演于仁泰听,于是二人立即著手拍攝。于仁泰在香港電影圈浮沉多年,《花田喜事》、《白發魔女傳》和《夜半歌聲》等多部作品都標志著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成就。1997年他到好萊塢發展,最近一部作品《弗萊迪大戰杰森》則讓他在好萊塢的事業走上了另一個高峰。這次他憑借著這部《霍元甲》希望能回到中國,因為在他心中一直有個關于“大英雄”的夢想。
其實,《霍元甲》不過只是一個外殼,影片的核心是李連杰自己。于仁泰明确表示:“霍元甲就是李連杰!”《霍元甲》的故事表面上是在描述霍元甲的成長過程,其實是記述了李連杰對武術理解的過程。
電影把董勇飾演的農勁蓀設計成霍元甲成長過程中的精神向導。兩人從小一起長大,一個學文,一個習武。由于价值觀不同,分歧越來越大。有一次,霍元甲打架甚至打到了農勁蓀開的酒樓上,還把人家給打死了,農一气之下与之絕交。而死了人的那家來尋仇,把霍的母親和女儿全給殺了,霍元甲精神几乎崩潰。他避世來到鄉下,遇見了盲女月慈(孫儷飾),這個堅強樂觀的女人讓他重燃生的勇气,從此自強不息,逐漸成長為一代武術大師。影片結束時,當他在擂台賽上再次取胜時,他表示听到了一個民族的崛起。而這樣的轉變也是李連杰自己的人生經歷的真實寫照。
是武術電影而不是功夫電影
“這次我拍的是純粹的武術電影,而不是功夫電影。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武術電影講究武學的奧妙。但現如今的功夫片已經出神入化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于導更是煞有介事地告訴記者:“我們的影片中不會有花里胡哨的東西。我們要恢复最基本的打斗,不靠任何特技效果。”“那你們靠什么?”記者問。“全靠真功夫,李連杰全是真打。”
“這將是李連杰最后一部武打片!”于仁泰的這句斷言讓記者一惊。“他以后難道不再拍了?”“哈,我不是這個意思,只是這部影片里李連杰打得太酣暢淋漓了,我們拍90天,他有60天都在打,他的武術中最精華的部分全都展現在這部影片中了,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所以我說是‘最后一部’。”
不要跟李連杰談人生
“不要跟李連杰談人生!”這是在采訪前,一位對李連杰非常了解的劇組成員對記者的“告誡”,“一談,他就沒個停了,跟布道一樣,根本沒你插嘴的份儿。”
“《功夫》是喜劇,周星馳個人風格濃厚;《英雄》是浪漫主義影片,是在講故事;我這部《霍元甲》則是在講人性,講個人的成長和思想的轉變。”“我希望這部影片能給人以力量,告訴觀眾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人生總有希望。”“月慈對于霍元甲就像大地一樣,女人就是這樣的,給予男人最深厚的支持和包容。”
他說他的性格是喜歡做一件事做到差不多就不再做了。“16歲時我已經拿了5年全國武術冠軍,那正是運動員的黃金年齡,但我卻不想繼續了,覺得已經到一定地步了,重复毫無意義,所以我就去拍電影;在香港拍得差不多了,我又去好萊塢;現在嘛,我覺得電影也拍夠了,這次的《霍元甲》算是我對武術電影的總結。接下來我可能要去做比電影更重要的事。”什么事呢?他賣了個關子,調皮地一笑:“我現在可不能說。”
記者提起他前兩天在上海寓所里燒香拜佛,搞得煙霧繚繞,据說還引來了鄰居的不滿。對此,他并不諱言:“這是個誤會,我把小蜡燭放在走廊里,由于天气悶熱,味道有點散不掉。但是有鄰居提出來后,我們馬上處理掉了。沒有報道上說的那么嚴重,鄰居們也沒有那么大意見。”(//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