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3日訊】圍繞中國能源供應,最近傳出三個「利好」消息:其一,尼日利亞與中國簽約,將向中國每天供油3萬桶;其二,俄國總統普京表態,俄遠東輸油管線建成後,將首先向中國供油,供量為每年2000萬噸;其三,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張洪濤聲稱:當局只對中國大部份領土的一小部份進行了勘探,短期內便可能有重大發現,從而緩解中國能源短缺。
第一個「利好」消息,足以證明北京「能源外交」的成績。畢竟,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大產油國,也是世界第六大原油輸出國。尼日利亞將其日產原油233萬桶中的3萬桶供應中國,比例不大,卻總算開了個頭。問題只是,把原油從遙遠的非洲運往中國,中方投下的高額運輸成本自不待言,運輸線路的安全,卻實在令人擔憂,一旦北京與某國交惡,對方切斷中方海運線路,中方必苦不堪言。為此計,恐怕又需考慮投入遠洋軍力,沿路護航,成本就這樣一級級升高上去。最後還能剩下多少效益,恐怕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第二個「利好」消息,只能謹慎樂觀。因為,中日兩國激烈爭奪俄國輸油管線,已經有好幾個回合,俄國時而偏向日方,時而偏向中方,左右搖擺,始終舉棋不定。這不僅反應了俄國人的左右為難,也反應了俄國人趁機漫天要價、從中漁利的精打細算。胡錦濤剛剛結束訪俄,普京作出口頭承諾,並非正式協議,情況隨時可能變遷。而且,就算中方最終從俄方獲得石油,也肯定代價不菲。到目前為止,至少,中南海已經將歷史上被沙俄吞併的中國領土,以正式協約形式,劃歸俄國。以領土換石油,領土割了,石油還沒有到手。
第三個「利好」消息,則大可疑問。中國資源貧瘠,人均能源儲藏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更加上,從瘋狂的「大躍進」到「一切向錢看」的「改革開放」時代,瞎干胡來,胡挖亂采,已經將中國有限的能源資源糟蹋得所剩無幾。是否還有如張副局長誇下海口所說的「重大發現」,著實令人疑惑。
在三大「利好」消息的背後,是中國能源供應的「利空」,事實上,中國能源危機日趨告急。今年夏天,在經歷連續11個高溫日之後,上海當局下令,提前關閉該市景觀燈或裝飾燈,據說是為了節電。上海灘聞名於世的霓虹燈就此消失,令外地遊人唏噓不已。這一形象損失,是大上海的尷尬,也是全中國的尷尬。因為,大上海自九十年代開始重放光芒,折射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作為現代中國的櫥窗和「西洋鏡」,大上海在黑暗中顯現的破綻,有如中國這個紙糊的大燈籠,被人戳穿了一個窟窿。
與此同時,總理溫家寶號召各級政府部門帶頭「節約水電和燃油」,要求各地辦公室、會議室等「夏季空調溫度設置不得低於26度,無人時不開空調,開空調時不開門窗。每天少開一小時空調,節假日或少數人加班儘量不開空調,」等等。然而,面對從上到下舖張成風、浪費成性、奢侈糜爛的龐大「幹部隊伍」,溫家寶滿帶人治色彩的「號召」,大抵不過是一陣「耳旁風」罷了。
(7/12/05 原載自由亞洲電台)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