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3日訊】2005-07-11
前言
中國大陸經濟形勢究竟是好還是壞,有的人說這是仁見仁智的問題。但筆者認為,應該以大陸經濟各個方面的現狀作為分析基礎才比較有說服力。
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形勢的觀察和分析在國際上己分成2派(本文簡稱A派和B派)。由於出發點不同,觀點和立場不同,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分析結果完全不同。
在國際上和台灣有部份人士(A派)認為,大陸的經濟發展不錯,每年的GDP增加都在8-9%之間,這些人士大都是與大陸有經貿投資往來,或受益於這一派的專家學者。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在5月9日刊出一文 Does the Future Belong to China? (未來是屬於中國的嗎?)。美國時代週刊(Time)在6月27日刊出一文A New China Rises(一個新的中國興起)。很明顯,這兩篇文章是站在A派立場上來觀察中國。讀者們會問,他們是從表象上去觀察報導,還是從深層矛盾和社會結構上分析?顯然這兩者是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
A派認為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很好,近年來中國大陸有3大經濟成就:GDP連年保持8%以上、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以及近年來中國是世界上吸引外資僅次於美國的國家。
但是,B派認為上述3大經濟成就是有很嚴重的缺陷,他們僅是單方面看GDP數量,並不考慮GDP的成本,更不考慮其它的因素。相反,B派是從全面的分析中國大陸經濟狀況,才能看出中國大陸經濟的弊端。(注1)
B派認為中國經濟雖然在繼續發展,但由於經濟發展模式和金融體制結構問題而造成的深層矛盾逐漸顯露,這一派人士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前景不看好。尤其是生活在大陸的經濟人士和官員不斷發生警告,有可能在近期發生金融危機。
在分析目前中國大陸的經濟形勢,有幾個關鍵的指標:GDP,巨額引進外資,世界加工廠,銀行債務、股市、房地產、能源緊缺、通貨膨脹等。從這幾方面入手,就可以看到中國大陸經濟情勢的概況了。
第一, 中國大陸經濟的現狀
一, 中國以GDP作為經濟實力的惟一指標
所謂《未來是屬於中國的嗎?》這個名題,從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來看,作者是指中國預期在未來的10年到35年內,從生產力(GDP)上超過世界其它國家。在該文章的第3頁,用相當醒目的字體寫到,中國現在的GDP值是1.6兆美元,預期在今後15年內增長3倍,在2015年超過日本,在2039年超過美國。據現有資料粗略估萛,2005年全球GDP總量估計約40兆美元,中國1.6兆美元只占全球GDP總量的4%;日本4.5兆美元,占全球總產量11%;美國11.7兆美元,占全球GDP總量的29.4%。上述數字大致表明從GDP來估萛,日本是中國的近3倍,美國是中國的約7倍半。每個國家作為一個經濟體,僅僅用GDP的數字來衡量各自的經濟力量的大小是不合理的。
事實上,GDP只能表明經濟發展過程中一部份事實,但絕對不能反映出經濟發展過程中全面的事實。中國政府喜歡用GDP當作經濟發展的指標,甚至當作惟一的指標,特別是朱鎔基,用GDP作指導而制定了不少錯誤政策。
● 用GDP當作經濟發展的指標有許多缺陷,首先,GDP不衡量社會成本。GDP簡單說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這個國內生產總值的統計的依據是一個國家經濟體制內的價值系統。對於一健全的市場機制的國家而言,這個衡量是可以做到儘可能全面的反映社會經濟活動的價值總量。但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國家而言,GDP就不可能全面的衡量社會經濟活動的價值總量。譬如:環境污染問題、工人勞保問題、童工問題、醫療保險問題、社會福利問題,和百姓健康問題等等,在中國的GDP中反映不出來。正因為如此,現在有人提出「綠色GDP」的概念,譬如為了追求增長GDP 100億人民幣,而破壞生態壞境,不得不化費30億環境保護費。從計算上得100+30=130億的名義GDP,但實際有效的GDP只是100-30=70億。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政府寧肯犧牲環保和人民身體健康,不顧工人安全及子孫後代,一味追求名義上的GDP增長,這是破壞了中國社會持續發展的根基。 (注2)
● GDP還有第2個缺陷是不衡量質量。質量是無法在GDP中體現出來的。 因為GDP就是在現在的社會價值體系下計算的。社會財富的累積是靠質量的,數量多沒用。這有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只有質量才有社會財富的累積,否則社會財富的折舊速度會比生產速度還要快。另一個是只有具有質量的產品才有對外的交換價值。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國營企業爭著向銀行貨款,生產同一類在市場上行銷看好的產品,甚至仿冒造假,產品很快充斥市場,良劣不分,結果是產品無銷路,企業倒閉。在這些企業生產過程的產量和產值都計入GDP的總量之中,但究竟有多少是有質量價值的產品被交換出去,GDP是不管的。這是GDP總量統計的大缺陷。
● GDP不衡量資源配置的效率是第3個缺陷。從經濟學的角度說,社會開支本身不是社會的成本,而由於從事某一項事業甲的投入造成另一項事業乙的荒廢,才是投入事業甲的社會成本。比如政府把錢花在軍事上,或花在吃喝上,那麼這些花費本身並不是社會成本,因為它會促使軍事和餐飲業蓬勃發展。但是由於投入在這兩項事業而使教育無經費或缺少經費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這才是發展軍事和餐飲的社會成本。
● GDP不衡量浪費,拿錢打水漂和拿錢辦教育,反映在GDP上是完全相同,沒有任何差別。中國每年的浪費很大,一方面花巨資建設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光纖通訊網,另一方面限制使用互聯網,嚴格控制網吧和網站。 這些浪費對GDP的增長都不會任何有影響。
● GDP第5個缺陷是不衡量負效益。凡是從事經濟發展都企望有正面的經濟效應,但是北京政府長期以來都是靠「首長意志」來決策,舉辦不少「首長工程」,「面子工程」或「政績工程」,使名義GDP上升,而經濟效益是負面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河南三門峽水庫,不但沒有形成水利設施,而成了水害設施,對水庫下流造成嚴重危威,不得不炸水壩。
● 最後,中國政府公佈的GDP無法信任。中國政府官員以GDP作為經濟建設指標,因此各級政府官員形成弄虛作假,以假GDP數字保官位求晉升。各省上報的GDP數字大都超過10%,有的省GDP為20%,但北京政府公佈全國GDP為8%-9%。究竟哪個準確呢?
中國政府慣用GDP當作經濟發展的指標,甚至當作惟一的指標,其不合理性是明顯的。Newsweek 《新聞週刊》仍然使用這個GDP的觀念來衡中美日三國的經濟力量對比,可見由此來預測《未來是屬於中國的嗎?》的實際意義就並不很大。譬如,前不久中國商務部長薄希來在回答歐盟要求中國自動收斂紡織品出口去歐盟的數量,不要造成中國紡織品傾銷衝擊歐盟市場。薄希來答記者問說:「中國銷售1億件紡織品才買回1架空中巴士飛機」。這說明一個問題,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是大量生產低附加價值的產品,交換進口的是少數的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這個貿易事實在GDP總值統計中是反映不出來的。
中國現在提升GDP主要是依靠資金、勞力和資源大量投入,是一種粗放型生產模式,效率低,能耗大。雖然每年中國名義上是8%-9%的GDP增長率在上升,但利潤回收率,也就是淨純利不高,社會積累慢。因此,對10年後中國GDP超過日本GDP的估萛我持不同看法。以能源消耗為例,中國能源有效利用率相當低,每生產1億美元產值的產品,所耗費的能源,中國是日本的10倍。日本現在的GDP約是中國的2.8倍,如果中國能源結構不改變,以及能源消耗效率不提高,則中國要增加3倍的能源消耗來趕超日本,這可能性有多大?是個大問題。現在中國己消耗全球30% 的能源,才只生產出僅佔全球GDP總量4%的產品。按《新聞週刊》的預期,10年後,中國GDP增加3倍,那能源消耗也勢必增加3倍,這等於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給中國使用,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可見,中國經濟效率之低下,中國經濟再不能再走粗放型道路。中國應該向綠色中國發展,保護生態,而不應該向高消耗、低效率的黑色中國發展。
中國應該放棄粗放型經濟,而應逐步過度到粗放型和精細型經濟共存,最後過度到精細型經濟為主。這樣的結果是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生產銷售,將帶來GDP的實在有利潤的增長。要做到這一步,這就涉及到資金和資源合理分配、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投入,資訊的流通,推動能帶領創新產品的私有企業的建立,以及人們自由創造思想環境的形成,最後要建立保護私有財產和保護人權的政治制度。但是中國的現實,離這些條件還差很遠。應該一步步改變中國的社會現狀,才能改變中國的經濟狀況。
由上可見,中國所謂連續10幾年的高GDP增長率的負面效應是嚴重的破壞了中國大陸社會平衡持續發展。
二, 巨額引進外資的後果
● 引進外資的原因是國有企業的衰敗,而其結果是戰略性民族工業全面退化
巨額引進外資的利弊己逐漸清晰。起初引進外資的原因是國有企業的衰敗,以外資投入合資形式挽救局部大型國有企業。由於跨國公司在資金、技術、品牌、企業管理和市場銷售等緒方面處於全面競爭優勢,因此中國的國有企業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大批國有企業被擠垮,特別是跨國公司在華的資本技術密集型投資項目大量增加,對中國的石化、機械、電子、鋼鐵等國有重化工業構成了重大打擊。
中國民航工業全面退化是個典型例子。在文化大革命末期,中國曾試制2兩架「運10」大型客機,1架樣機從上海遠航西藏高原成功。改革開放吸引外資,冷落「運10」,將其打入冷宮。中國決定走中國民航工業與美國道格拉斯合資生產波音飛機的機翼和機門,把中國航空工業整體水平大大降低。幾年後,中美航空工業合作也宣告破裂分手。
相對比是歐洲空中巴士公司的興起。空中巴士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飛機製造企業之一,由德、法、英、意、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於20世紀60年代聯合組建。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創業,空中巴士不斷發展壯大,最終打破了美國波音公司在世界飛機製造業的壟斷地位,爭得了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實現了與波音公司平起平坐的戰略目標。中國試制「運10」成功時,與歐洲空中巴士的技術生產能力只相差10-15年的距離,中國本來是有希望成為世界大型民航飛機的生產中心之一,但中共決策者的短視和私利所驅,在吸引外資方面,放棄了民族工業的發展,現在中國民航工業落後大半個世紀了。
另一個典型例子是機械加工工業的基礎 —– 中國數控加工中心機床研製和生產的全面退化。數控加工中心機床是生產飛機、汽車、火車、大型電機等工業的基礎設備,從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己開始建立研究所自行開發研製,其技術水雖然們落後於日本和美國,但仍有成果產出。改革開放吸引外資後,這一有關中國技術發展的戰略性工業全面退化。中國現在各工業部門使用的數控加工中心機床大都是日本或美國產品,基本上己沒有中國數控加工中心機床的市場,並且還受到戰略物資出口條例的限制,高精度機床不准出口到中國。
另外,隨著越來越多外資技術和產品的進口,中國國有企業陷入經營困境,大批工人下崗失業,就業安全感的普遍消失使人們的收入預期下降,社會購買力明顯萎縮。 (注3)
為了挽救國有企業的另一條路子是1996年始執行積極財政政策,迫令銀行貨款給國有企業,同時廣為推銷國債。大筆資金投入國有企業,仍然不能挽救國有企業,產品技術層次低下,沒有市場競爭力,沒有能力還銀行債務。其結果是政府背了2個大包袱:近35,000億銀行呆帳,20,000億國債。引進外資,雖增加低層次產品出囗,但中國大陸受WTO條文規定限制,到2016年之前,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不承認中國大陸是市場經濟,對大陸產品加以反傾銷制裁。故大陸產品利潤不高,所賺外匯並不能抵銷債務。
正因為上述不利因素的存在,中國政府遂不遺餘力引進外資以維持經濟的增長。隨著國債投資效應的遞減和本國企業可選擇投資項目告罄,吸引外資變得更加緊迫,許多地方紛紛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對下級政府和直屬的政府機構層層分解、下達招商引資的責任指標,甚至對招商引資有功的單位和個人實行重金獎勵政策。近年來中國國內的穩定依賴於經濟的增長,而經濟增長則在相當大程度上得益於大量流入的外資。只要外資流入量下降,中國經濟就會發生嚴重困難。
● 用引進外資抵消資本外逃
各地地方政府官員和國有企業經理熱衷於引進外資,並不完全是出於急國家建設之需,還有他們希望與國外掛鉤、以便安排在國外的後路的個人考慮。從這層意義上看,中國特色的引進外資有一個副產品,即資本外逃。
中國的貪官歷年來到底攜帶了多少資金外逃,恐怕同樣是一個無法確知的謎。但下列數據 (注4) 多少可以讓人對此有個概念,中國自1985年以來的資本外逃數額占外債增長量的52.3%,超過了80年代世界上15個債務負擔最沉重的國家資本外逃的平均水平。進入90年代以後,資本外逃水平接近甚至超過了每年新增的外資額。據中國財政部辦公廳「積極財政政策」課題組的專題研究資料顯示,1997年和1998年資本外逃額分別為364.74億美元和386.37億美元;1999年這一局面雖然得到一定的控制,但資本外逃額仍高達238.3億美元。2000年資本外逃又急劇增加,總額大約在480億美元左右,當年比外商對中國實際投資的407億美元還要多。如此嚴重的資本外逃,對於急需投資資金以維持經濟增長的中國來說不啻雪上加霜。可以說,如果不是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資,讓引進外資與外逃資本進行了大置換,中國定會陷入嚴重的資金飢渴症。
短期內引進巨額外資有利近期經濟發展,但長期而言,中國大陸的工業,金融和商業,以及出口產品將被外資控制,這對中國大陸絕對不利。尤其當外資在中國大陸無利可圖時大批撤退將對中國是個打擊。而實際上外資己從石油能源部門撤退。
2004年12月18日中國大陸媒體《財經時報》在題為「地方政府需要外資,中外企業所得稅並軌擱置」一文中首次披露外資有近一半的資金已經從大陸撤回。此文章報導的背景是美國眾議院稅務委員會通過的《本土投資法》,將針對美國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稅稅率由35%下調為5.25%,期限為一年,條件是將這些收益投資於美國;因應美國《本土投資法》,北京決定擱置熱抄近2年的中外企業所得稅並軌。所得稅並軌即外資企業不再享受稅率優惠,而是與大陸企業所得稅持平。 (注5)
中國的統計指標一個數據是說雖然引進了5,014億美元,但是實際使用的外資只有2,500多億,有2,500億實際上已經撤出了中國。(注6)
● 以外商名義投資, 貪腐黑錢海外洗白後大規模回流
從一些已經暴露的案例看,腐敗分子侵吞社會財富的途徑為:把貪污腐敗得來的錢轉移至境外,再利用中國對外資的優惠政策,以外商身份回國投資。這樣形成一個權利與金錢相互依存、裡應外合的洗錢鏈,最終形成對國家和社會財富赤裸裸的循環侵佔。
2003年5月中旬,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公佈的「2002年國際收支平衡表」,「時隔12年,『淨誤差與遺漏』這一項居然達到了77.9億美元,這代表國家承認追蹤不到的資金的數據轉為正值……」,「它表明有人正試圖將過去逃出中國資金體系的錢重返中國,而且這部份資金並不十分合法(中國俗稱黑錢)。」中國國際收支「淨誤差與遺漏」項每年都有幾百億美元,近年來總和已達數千億美元,這其中洗錢所導致的資金外流數額占相當大的比重。(注7)
● 巨額引進外資的後果—–外資悄悄地圖謀控制中國物價
以啤酒業為例,中國啤酒市場的地區分割特別嚴重,在某一個地區常被某一個企業的品牌所壟斷。1984年外資啤酒首次進入中國,但是絕大多數外資啤酒企業不能適應中國的地方保護、地區封鎖,無法和受到保護的地方企業競爭,紛紛潰退。
2003年底以來,外資啤酒公司開始改變策略,紛紛以資本滲透的方式向中國啤酒市場發起的第二輪攻勢。
2004年7月9日,世界最大的啤酒釀造商—–美國AB公司獲得了哈爾濱啤酒已發行股份99.66%的股權,以50多億港元的價格,如願把中國的第四大啤酒企業—–哈爾濱啤酒 (0249.HK) 收入麾下。在這場爭鬥中,AB公司的競爭對手是SAB公司。
經過近兩年以大規模併購,現在這兩家公司都已擁兵自重。
另一個行業是水泥行業,水泥是2004年中國政府重點宏觀調控部門。
但是事實上由於長期以來的區域保護、惡性競爭、盲目投資,導致水泥投資在一些區域上過分集中,甚至部份地區的產能供過於求。如北京周邊地區2002 -2003年已建成和將要建成投產共24條生產線,新增熟料能力近2000萬噸,加上其它區域進京水泥的快速增長,北京市場實際上已經出現了水泥產能大於需求的狀況。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市場情況表明,北京的水泥價格仍然上漲30%。
這裡不難看到外資並購的身影。全球建材巨頭法國著名建材集團拉法基擁有北京興發水泥有限公司,在當地市場佔有率達到70%。拉法基大部份業務已經覆蓋了整個中國東部地區。由於水泥具有非常強的銷售區域性,且受合理運輸半徑的約束,因此水泥行業是一個地域性的高壁壘行業。拉法基的水泥價格在北京市場的壟斷地位,使得價格不容易受市場供求的左右。(注8)
三, 世界加工廠
北京政府有時還沾沾自喜成了世界加工廠,從實際上而言,這是言過其實了。中國2003年的GDP的總量是約10萬億人民幣(約1.2億美元),而中國GDP僅佔全球GDP總量的3.89%。這麼小的GDP份量無論如也稱不上世界加工廠。僅管如此,在中國沿海的確集中了約2億個農民工在加工生產低級工業產品暢銷世界,這個經濟模式己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制約。高能源消耗,高污染產業,低技術含量、勞動密集、資源密集及低效率的產業,從世界各地集中到中國大陸,這不是件值得慶賀的好事。絕大多數工人的技術和工資無法提高,到45-50歲之後,這些工人都將被淘汰,而沒有社會福利保障,而中國的工業科技水平將長期處於二三流水平。
當今中國已成外向型加工經濟,2億農民已脫離土地進城當廉價勞力,一旦沒工打,沒飯吃,中國國內馬上就亂,滿街都是暴民。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的巨大代價是以廉價勞力和環境生態被破壞作代價的。
中國外貿2004年底進出口總值己達到10,000億美元,己是中國GDP的70%,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高額。中國主要依賴貿易和以世界加工廠賺取低微利潤的生產模式是難以持久,並易受國際環境的制約,這是一條很危險的發展道路。
四, 銀行債務
中國的銀行系統揹負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所有債務,己超國際警戒線。
● 中央政府債務
目前中國大陸國債累計約2萬億元,相對於2004年有11萬億兆元的GDP而言,還不到20%,但大陸還有1,700億美元外債,換算成人民幣約1萬億余元。二者合計,中國大陸國債債務已達34,000億元。
此外,中國大陸還有3,000億元政府財政赤字、3,000億元工程欠款,以及2,400億元出口退稅未退,連同34,000億元債務計算,即債務加赤字共計42,400億元,占GDP比率已達37%。
按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所說,中國大陸的銀行不良放款率達20%,不良放款金額約34,000億元,即使回收1/3,還是有2兆元左右的損失。將此一數字納入債務,中國大陸總債務巳接60,000億元,共佔GDP的比率巳超過50%。這是官方數據,估計是有水份,國際經濟界的估萛巳達70%,完全超過國際警戒標準。(注9)
● 地方政府債務
這些債務由以下幾個部價組成:一,地方政府通過地方信託投資機構在國內外借貸,和地方的國有企業以政府為擔保的債務;二,地方政府拖欠的國家公務員及部份國家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三,地方政府拖欠的社會保障資金;四,還有各種名目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等造成的欠款。全國70%以上的縣和90%上的鄉政府為債務所累。目前全國鄉、村兩級債務高達6,000億元,甚至更多。
如果在推斷全國鄉村債務總額採用取中間值法則的話,全國鄉村債務總額不會低於6,000億元。如果採用高值推斷,全國可能突破10,000億元,鄉村債務占中國GDP的比重在已經接近10%,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在30~50%之間,鄉村債務總額負擔實際上已超過長期建設國債負擔。(注10)
●社會保障債務
中國的社會保障、居民的醫療、養老等資金的缺口其實也都是政府的債務。過去50多年來,中國工業化的過程和國有資產的形成過程其實是通過工業就業者的低工資和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來完成的。而低工資和剪刀差的貢獻者主要是工人和農民。在這些老工人和老農民在失去勞動能力的時候,政府為其提供養老保障是正當的要求。社會保障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也必須提供。雖然中國逐步實行的個人自我保障解決了一部份養老問題,但是中國政府的養老金歷史欠賬依然有幾萬億之巨。據經濟學家們測算,僅是提供養老金以解決對工人的欠賬就需用國民生產總值40%左右,如果把對農民的欠賬也統計在內,則政府的隱性負債將會是一天文數字。 (注11)
中國四大商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長期巨額呆帳,無法回收。為了最後還能維持中共政權統治,必須挽救四大商業銀行,需要注入巨資金,這是關係到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為此,中共當局決定吸引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資金入股中國建設銀行,已經達成協議,以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的9%股份。另外,讓其獲得以首次公開募股價格將其持股比例提高至19.9%的非獨家、為期5年半的選擇權。並將在建行新成立的16-19 人的董事會中佔有一個席位。(注12)
就在中國大陸中海油(CNOOC)擬收購美國優諾克(Unocal Corp.)石油公司之際,美國的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與德國的安聯集團(Allianz)目前正準備聯手,出資10億美元以上購買中國工商銀行部份股權。 (注13)
中共政權給外國銀行優惠,讓它們在WTO預備期結束(2006年12月)前的1年半進入中國金融市場,這是為了減緩美國要求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此外,中共還有一個長遠的戰略,把中國銀行和美國銀行聯在一塊,給中國百姓一個信訊,中國銀行系統不會潰敗,讓中國百姓安心把錢存在中國銀行。中共政權不准中國民間開設私人銀行,但可以把銀行股權賣給外國人,實行慈禧太后的政策:「寧給洋人,不予家奴」。
同時,中共政權大幅度提高稅收,以彌補銀行虧損和財政赤字。2004年中國大陸稅收增收了5,256億元,增幅為25.7%,總收入和增收額都突破了歷史記錄。稅收的增幅是25.7%,而同期GDP的增幅9.5%,也就是說稅收增幅是GDP的2.5倍以上。(注14)儘管如此,北京中央政府2004年的財政赤字仍高達3,191.7億人民幣。(注15)
而同一時期中國工人的工資的增加幅度在下降,2000年國家財政收入是1.3萬億元,2004年上升到2.6萬億元。僅4年時間,財政收入就翻了一番,增速不可謂不快。而工資占GDP的比例,1999年是16%,2003年則下降到12%,也就是說,4年間,勞動收入的增幅非常緩慢。(注16)
僅管中共政權近年大幅增加稅收,並接受美國銀行投資入股中國銀行系統,但中國金融系統危機四伏,隨時可能爆發金融崩潰危機。為此,中國國務院於2005年6月下旬印發了《國家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該預案是銀監會(銀行監察委員會)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此《預案》印發下達全國,突顯目前中國金融形勢之嚴峻,以致需要「應急」。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聲稱,國務院印發《國家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這為了能迅速處置金融突發事件,金融突發事件包括銀行擠兌、股市暴跌、金融機構倒閉、境外金融衝擊、金融危機等情況。預防和減少金融突發事件對社會造成的動盪,維護金融和社會穩定,保證國家經濟安全。(注17)
中共政權大幅度增稅,從中國老百姓頭上刮,2004年北京中央政府財政收入巳高達25,718億,己占GDP的20%以上,為甚麼仍然有巨額財政赤字?除了中共政權的貪污、腐敗、浪費、軍費開支是財政赤字的重要原因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老百姓要供養幾千萬中共黨政官員。
看看中共統治下的寵大官僚機構及日益增加的「吃皇糧」的人數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正是這批中央到地官員們,為了自己的官位和「皇糧」,根本不願制定那些限制自己貪婪手腳的法規、法律和制度。中國大陸經濟困境都是中共官員們造成的,並且沒有一個官員負責。江澤民和朱鎔基批准執行圈錢的股市目標,執行多年的積極財政—–赤字財政形成的後果,他們說過一句負責道歉的話嗎?沒有。在不需要負任何政治、經濟或法律責任的大環境下,有哪一個中共官員會把中國大陸經濟辦好呢?不可能的,沒有責任心,怎麼能辦好事。
據新快報報導,中國官員在全國政協三次會議上的憂慮的說,中國官民比已達到26比1,這樣的比率遠比西漢時高出了306倍,比清末高出了35倍。即使和10年前的40比1相比,吃皇糧者所佔總人口的比重攀昇之快,也是創歷史記錄。
1979年,中國在編幹部為279萬人,1997年擴大到800多萬人。權威人士估計,中國僅縣和縣以下由農民養活的黨政幹部目前高達1,316.2萬人;當今吃「財政飯」的總人數已高達4,572萬人;另外,還有500萬人仰賴政府給予的權利實行自收自支。
官多了消費就多,據報導僅機關的車費、招待費和出國培訓考察費,全國已分別達到3,000億、2,000億和2,500億元,其中主要是被各級領導幹部消費了。這3項合計7,500億,而2004年北京中央政府預萛為25,000億,被官員們的上述3項開消就佔了1/3。官員們得到如此優厚的好處,他們怎麼會改變經濟和金融政策呢?這是「與虎謀皮」啊!中共官員們制定經濟政策時首先考慮的是扎他們的利益擺在首位。
官位多不僅造成機構臃腫,還造成很多該放的權放不下,該經管的又無人管。加上升官快、陞官易的導向也給社會帶來了較大影響,跑官、買官、賣官現象不時發生,帶來了腐敗。(注18)
僅2004年集體腐敗五大渠道!官場敗家子年揮霍二萬億人民幣。(注19)
五, 股市
中國百姓投入中國股市的資金總額高達24,500億元。這些錢又流向了何方?申購主力資金獲益6,000多億,國家印花稅收益2,100多億,券商手續費拿走2,100多億,莊家和機構獲利2,000多億,內部職工股、轉配股、遺留問題等獲利2800多億,市值配售新股溢價收益1,000多億,上市公司圈走了8,500多億,股民分紅不過區區600多億。也就是說,幾千萬股民用24,500億元人民幣買到了2,025億股的「股權分置」的流通股票,這些股票所對應的上市公司帳面淨資產不過4,500多億。你說悲哀不悲哀?中國的股市就是這種情況,而股市的這種危險會引發整個金融體系的危險。(注20)
中國股市起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以2001年下半年為分水嶺,可以劃分為兩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有關部門始終強調「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的原則,但在實際中,中國股市卻走了一條缺乏規範的畸形發展之路。由此帶來的一個現實是:人們一方面陶醉在「中國股市只用10幾年就走完了西方國家用數百年才走完的路」的成就裡,另一方面卻不得不承受股市中層出不窮的投機違規事件的折磨。2001年之前,中國股市不僅有「99%的上市公司作假」(時任證監會主席周小川語),而且幾乎所有的經濟大案要案都與股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2001年下半年以後,中國股市不再講「發展與規範並重」了,而是直接在規範方面補課,但代價奇高。由於對股市的不合理定位導致了股權分置,最終使得諸多改革都難以奏效。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和全球股市紛紛上揚的情況下,中國股市的跌勢依然。不僅個人投資者損失慘重,而且機構投資者也連續兩年整體虧損,以至於政府不得不時常進行階段性救市,以免引發金融危機。(注21)
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直言,目前股市長期低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股權分置問題。他認為,中國資本市場有一個與生俱來的設計制度缺陷——股權分置。這是一個「黑洞」,它把中國資本市場所有的能量通過這個制度吸納掉了,剩下來是一個空殼。
據統計,股市建立15年來,股民投入股市的資金有24,500億元,截至目前投資者手中的股票市值也只有7,000億元,虧損達70%左右,也就是說,股民已經虧掉17,500億元了。《瞭望東方週刊》報導,歷經4年熊市,市場指數幾被腰斬,股票市值也從4年前的1.7萬億元變成如今的7,000億元左右,1萬億元的股票市值人間蒸發。 據新浪網3月30日對25675名投資者的一個調查,94.28%的投資者在股市中出現虧損,其中67.34%的投資者虧損在50%以上。 (注22)
「中國股市的實際目的不是為了讓股民賺錢,而是為了圈錢。為誰圈錢?為那些不能夠賺錢的企業圈錢,為政府圈錢。」 (注23)
6月2日上證指數低至1,008.75點了,即將跌破1,000點。中國股市己到了中共不願公開承認的崩潰狀態,但中共政權仍然是「不見棺材不流淚」,下死命令「政策收市」,先投入660億基救市,股市暫時回升些,把崩潰推後,把矛盾更集中向金融系絲,中共將面臨更激烈的股市崩潰。矛盾沒有消失,只不過推後爆發而己。
六, 房地產
房地產正在重複股市的錯誤
從表面看,中國房地產市場與股市毫不相干。但如果從本質上進行對比分析,我們就能發現,兩者之間存在兩個共同點:一是在中國改革進程中,它們都是改革相對滯後的領域;二是在市場經濟和非公經濟佔據主導地位的大背景下,這兩個領域依然是「政府為主導,政策定行情」。
本源上的一致性使得這兩個領域出現的問題也有驚人的相似,而且由於股市發展比房地產市場先行一步,這種相似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後者對前者問題的複製。歸結起來主要有三點:
● 在沒有規範的情況下片面地追求發展。
● 市場定位不合理,隱患巨大。
● 房地產市場和股市的市場操作手法頗為類似。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股市至今還處於痛苦的規範轉型之中,房地產市場就「迫不及待」地走上同一條老路!中國股市畸形發展了10年之後才進入「規範補課」階段,而從目前趨勢看,房地產市場進入「規範補課」階段的時間應該會大大提前。原因是從可比的人口密度和房價與家庭收入之比兩項指標看,中國的住房價格實在是太高了。 (注24)
狂炒房地產帶來的結果:
● 地方政府無疑是頭號受益者。2001年到2003年間,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為9,100億元。而在1998年,這個數據不過區區67億。
● 在中國,房地產被公認為是造就富人最多的暴利行業,也是引發民眾上訪最多、損害國家利益最多的行業。
● 一位在2002年急匆匆地搖身變為房地產商的前包工頭,這樣解釋了他的職業轉換:「建築的利潤在15%左右,房地產對於我來說,利潤在100-200%。」
● 在房價高漲的大背景下,通過房地產獲利過百億的地產巨頭在北京、上海絕不少於百人。然而令人困惑的是,這一暴利行業存在著普遍的偷稅漏稅行為。
● 每個城市在把房產價格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時,無疑是在加快其挖掘墳墓的步伐,一旦房地產泡沫破滅時,所有的資本都會爭先恐後地出逃,對當地經濟的打擊,用十年衰敗來形容都不為過,看看現在的北海、海口以及日本、香港,就明白甚麼叫元氣大傷!。(注25)
如果房地產崩潰,中國銀行系統將揹債,將把銀行拖垮。
七,能源緊缺
● 中國脆弱的石油神經
資料顯示,2004年1月~9月,中國進口石油近9,000萬噸,同比增長40%,預計2004年全年,中國進口石油數量將達1.2億~1.4億噸,較去年淨增3,000萬~5,000萬噸,幾乎相當於大慶油田減產前的平均年產量。
國際油價一直高位運行,已連續數月在每桶45~50美元間徘徊,現己突破60美元一桶,中國為此付出沉重代價。目前,中國每天平均進口石油300萬桶,年平均進口石油用匯達350億美元。因此,國際油價的每一次上漲,都對中國形成了巨大的生產成本壓力。(注26)
外向型經濟,當世界加工廠的另一個惡果,就是高能耗,高消耗,嚴重依賴國外能源和原材料進口。據中國公佈的數據,2003年中國石油已40%依賴進口,到2008年,這個數字將達到55% —-這個數字意味著能源的嚴重依賴性:一旦台海戰爭爆發,國際石油供應將中斷,中國工廠將停工。國際石油供應和運輸線,大都掌握在美國手裡,美國會容許一桶石油運進中國嗎?中共決策者們一定會明白沒有石油進口的後果。
中海油擬購優納科(Unocal Corp.)是試圖解決中國能源問題的一賞試。
八,通貨膨脹—–危機正在悄悄地來臨
危機到來了,如何才能避免?如果危機可以那麼容易就避免,那麼危機也就不再是危機了。面對真正的危機是無處可逃。
2004年GDP增加了9%,房子依然在瘋漲,工業產值增加了30%,看似沒有甚麼特別的危機。
但是透過數字卻看到了一些危機的成分。在國內,汽車行業被突然狙擊了,沒有人能夠確切地說出為甚麼會這麼突然,汽車也從高速增長變成了困難重重,所有的車型都在狂跌,各地的市場都進入冰封。家電行業也一樣,長虹碰到了巨額的虧損,各大家電公司也都不怎麼景氣。就像所有的偶然中包含著必然一樣,這些突然發生的現象,其實一直在持續地說明一件事情,中國的經濟的增長仍然是投資擴張,投資的效益仍然在不斷下降。
從2004年10月份的統計可以看出,所有的食品,原材料,黃金,燃料的價格都在上漲,而同期所有的通訊,交通,信息,家電,汽車,運輸的價格都在下跌。原材料的價格不斷上漲,而工業製成品,高端產品的價格不斷下跌,都說明了一件事情,工廠的日子不好過。除了不斷擴張,工業方面拿不出提高利潤率的有效辦法。而尤為雪上加霜的是,儘管 GDP增長了9%,稅收卻同時增加了24%。大量的金錢被持續地從消費品領域抽空,速度越來越快。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物價在漲,通貨膨脹明顯了。為了躲避貨幣貶值,人們開始被迫投資。然而可笑的是,本應該作為公眾投資最佳場所的股市,卻連續下跌,6月1日卻創下了上海指證1,008點的最低點。今天的游資真是無路可逃,房產的上漲早已不是新聞;藝術品最近幾個月內上漲了一倍;黃金也在瘋狂上漲;溫州人在收購煤礦;農村土地價格上漲了24%,一切只要是可能保值的地方,都塞滿了游資,而經濟結構,卻仍然失調。
可憐的不光是小老百姓,中央大企業也無處可逃。2006年外資就要開放了,今年幾大銀行,各大保險公司,大型企業都需要資金,補漏洞,補虧空。上市,成為每一個大企業共同的口號。然而,能夠上市的A股早已經成為股市的笑話,任何一個全流通的消息,任何一個新股上市的消息都能引起一輪瘋狂的拋售。新低,又是新低。中國股民如同懼怕瘟神一樣懼怕新股。想在A股圈錢,怕是沒門。於是巨頭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去美國上市,去騙洋人的錢。
房地產現在是「高處不勝寒」。儘管各種千奇百怪的利好還在不斷吹出,但是對於大部份的普通的老百姓來講,遊戲已經結束。100萬的房價,不管它將來是漲到200 萬也好還是300萬也好,對於月工資3,000塊左右的大部份人來講,結果都是同樣的三個字:「買不起」。所以大可以不必再擔心,只需要心平氣和地看看那些人還在台上唱戲。高房價下,能買得起的人是越來越少,儘管房價不能跌,房價跌了會亂的呼聲很高,可是資金呢?房子從50萬變成100萬,可以得利100%,從150萬變成200萬,只能得利33%,而後者需要的資金量卻大得多。
2004年,大學生的就業率為73%,相對於2003年83%左右的就業率降低了不少,畢業生的工資,打開GOOGLE搜索的第一個標題就是重慶大學生起薪比2003年降低25-30%,而上海2004年本科生首月平均工資1,680元,比起上海市各類畢業生2003年度年工資收入平均達到35,072元來,顯然也很不樂觀。鑒於中國統計數據的稀少,沒有得到更加精確的數據,但是,很顯然的是,所有的事情都符合預期,新畢業的本科生越來越多,而工作機會越來越少,工資越來越低。2004年的大學畢業生還要增加20%,Oh, my god! 2005年,大學生們要遭遇甚麼?
原材料漲價,產品跌價,企業融資困難,稅收增加,外貿可能緊縮,所有的分析都指向一點,企業的效益出現下降,而效益下降的必然結果就是裁員。目前,中國企業大部份還沒有惡化到裁員的境地,但大學生們找不到工作也許可以暗示一些前景。人多了,工作不多,競爭必然加劇,工資就會降低,而降低了的工資還能支撐起百萬元的房價嗎?(注27)
中國經濟前景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金融系統的健全和穩定
中國經濟發展的幾大支柱:外國資金、百姓高儲蓄、國際貿易和出賣土地。前景如何?
● 一半外資已撤走,留守者只有一半多盈利。(注28) 紅極一時的汽車行業基本上已處於全面虧損邊緣。許多公司開始質疑在中國投資的盈利和風險是否還成比例。《德國之聲》報導他們在進行企業問卷調查時,幾乎沒有一家德國企業願意透露他們在華業務的盈利情況,其它國家的企業也同樣迴避利潤這一話題。
獨立刊物《中國經濟季刊》的研究發現,美國公司2003年在中國的盈利總額為44億美元。同期美國在人口只有1千9百萬人的澳大利亞卻賺了71億,在台灣和韓國一共賺了89億,在墨西哥美國公司總共賺了143億美元。外資利潤不豐厚,這是中國經面臨的資金問題之一。(注29)
● 中國百姓高達30%-40%的儲蓄率是支持中共統治的重要支柱,這個高儲蓄率還能維持多久?
中國金融穩定是有三道防火牆,第一道,對內壟斷;第二道,對外隔離;第三道,高儲蓄率。所有人存錢都存到四大商業銀行,四大商業銀行也沒有甚麼區別,所以每年的存差都特別高,第二,對外隔離,人民幣不可兌換,這是個很有效的防火牆,外資銀行不能經營人民幣業務。
第一第二道防火牆在明半2006年12月之後將被逐折除,中共政權將無法沏底壟斷金融資金,上面提到的2家美國銀行進入中國銀行系統,就是第一第二道防火牆開始被折除的標誌。
加拿大徐滇慶教授認為,中國高儲蓄率的下降期將在改革開放後成長的第二代成為社會上的生產、消費、和儲蓄的主流時,約在2012年至2015年,儲蓄率將要下降。這個金融現象將會影響整個金融系統。他主張從現在開始到2012年間加快金融銀行系統的改革,革除貪污腐化弊病。他的願望是在替中共治病,延長專制壽命,但問題是中共的弊病不僅僅是金融問題,它涉及到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中共不願或善怕改革。最明顯不過的是,國家中央銀行與中共政權的關係,國家企業與銀行的關係,這就是政治問題,中共不願改。(注30)
自改革開放27年以來,從趙紫陽、李鵬、朱鎔基至溫家寶總理任內,積累的問題是愈來愈多,愈來愈大,有的己成為絕症,如股市和銀行呆帳,可以設想,這些問題在溫家寶任總理期內是根本無法解決的。中國經濟衰退會從金融崩潰開始,經濟生產缺乏資金,而民間蓄存和投資沒有回報或大幅額度損失,造成民心忿怨了,將引發全國動亂。從以上一系列的數據顯示和分析表明,中國大陸經濟前景並不看好。
根據中國大陸的銀行鉅額壞帳, 各級政府債務纍纍,股值蒸發形成崩盤,房地產狂漲銀根被套牢,以及國資外逃不己,種種跡象表明己開始造成銀行系統資金鏈發生斷裂現象。由此筆者曾預估中國大陸金融系統可能在2006-2008年期間發生全面崩潰,將造成中共統治嚴重危機。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也看到了這個危險前景,連續開了幾天會,作出重大決策,決定提前一年半逐步開放中國銀行系統,接受外國銀行資本入股,並由其逐步參於金融決策管理階層,改革中國銀行系統,在今年內把商業銀行推上市場,籌集資金,以彌補過去的銀行壞帳,防止銀行資金鏈中斷的危險。因此,筆者認為,中國金融危機將延遲爆發。
但是,由於外國銀行資本入股,中國銀行系統長期執行的三道防火牆,第一道「對內壟斷」;第二道「對外隔離」都被迫放棄。這將形成外國金融資本逐步改變中國經濟和政治面貌的可能性,使中國有可能走上類似拉丁美洲國家的道路。另外,第三道防火牆民間「高儲蓄率」也可能在2010年後逐步下降。當這三道防火牆不存在時,維持中共專制統治的金融支柱也將消失,屆時國際民主力量和國際財團力量就有可能在WTO的框架內逐步改變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面貌。現在預估如何改變還為時過早,也超出本文的題目,需要另一篇文章來分析討論。
註釋
註釋
(注1) 何清漣:中國繁榮下掩蓋的真相
《大紀元時報》2005-02-23
《中國事務》2005-02-23
(注2) 佚名:中國GDP高速增長的背後
《中國事務》2002-12-21
(注3) 岳健勇 陳漫:中國為何全力引進外資?
《當代中國研究》(//chinayj.net)
《中國事務》2003-10-06
(注4) 何清漣:《中國現代化的陷阱》修訂版,第5章
香港博大出版社,2003年出版
(注5) 看中國: 中國媒體報導大陸近一半外資撤出,
2005-01-03
(注6) 何清漣:中國繁榮下掩蓋的真相
《大紀元時報》2005-02-23
《中國事務》2005-02-23
(注7) 張邦松:以外商名義投資, 貪腐黑錢海外洗白後大規模回流
中國《新聞週刊》
《中國事務》2003-06-17
(注8) 周陽: 可怕的意圖:外資不聲不響地圖謀控制中國物價
《中國事務》2005-02-27
(注9) 大紀元:大陸債務總額 已超六兆人民幣,
2005-01-10
(注10) 寒 山: 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險象環生
《香港經濟導報社》2005-04-04
《中國事務》2005-07-09
(注11) 胡少江:中國政府財政債務知多少?
《大紀元》 2004-03-06
(注12) 諸葛青,:美國銀行出資25億美元入股中國建設銀行
《中國事務》2005-06-24
(注13) 《亞洲華爾街日報》高盛和安聯正就入股中國工商銀行進行磋商
《亞洲華爾街日報》2005-07-11
《中國事務》2005-07-11
(注14) 謝旭人:我國稅收增長速度為何驚人?
《南方網訊》2005-05-10
《中國事務》2005-05-17
(注15) 中央社:去年財政赤字逾3000億
《世界日報》(LA),A9版,2005-06-29
(注16) 黃山松:工資收入占GDP比重過低說明甚麼?
《中國事務》2005-06-24
(注17) 人民報:中國金融形勢嚴峻 國務院已印發《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人民報》2005-07-01
《中國事務》2005-07-01
(注18) 新快報: 中國官員在全國政協三次會議上的憂慮
《新快報》2005-03-06
《中國事務》2005-03-06
(注19) 林立:集體腐敗五大渠道!官場敗家子年揮霍20,000億
《中國事務》2005-06-26
(注20) 草庵居士:中國股市黑幕揭密
《大紀元》2005-02-18
《中國事務》2005-02-18
(注21) 高輝清: 中國房地產將重蹈股市覆轍
(高輝清為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戰略規劃處處長 )
《中國事務》2005-02-08
(注22) 瞭望東方週刊:4年熊市 股民10,000億股票市值人間蒸發
《瞭望東方週刊》2005-04-28
《中國事務》2005-04-28
(注23) VOA:中國股市問題堆積如山
VOA 2005-03-02
《中國事務》2005-03-02
(注24) 高輝清: 中國房地產將重蹈股市覆轍
《中國事務》2005-02-08
(注25) 蔡慎坤:中國房地產暴利下的真相:製造了富豪失去了甚麼?
《證券導報》2005-06-28
《中國事務》2005-06-28
(注26) 大風: 中國脆弱的石油神經
《中國事務》2004-10-09
(注27) 立春: 「盛世」的鐘聲巳經響起
《中國事務》2005-02-10
(注28) 何清漣:中國吸引外資面臨轉折點
《中國事務》2005-06-27
(注29) 大紀元:各路資金流出中國 物價伺機上漲
《大紀元》2005-01-06
(注30) 徐滇慶:中國的高儲蓄率還能維持多久
《中國事務》2005-06-24
第一稿 2005-03-01
第二稿 2005-06-29
最後定稿 2005-07-11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