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肖見、白玉編譯) 費南多-朱賴塔(Fernado Zulueta),今年46歲,他在佛羅里達州南部擁有一家連鎖合約學校(Charter Schools)。他喜歡在工作時使用手機,甚至還把他名片上的地線座機號碼劃了,這樣一來,人們不會打他的座機電話找他。
美國國內手機的用戶人數目前約1.3億,手機帶來方便,但是也帶來不同層次的困擾,尤其在工作或公眾場合。羅賓-瑞哈德(Robin Reinhardt)痛恨在在工作時使用手機,她是一家負責為音樂電視節目邀請嘉賓公司的副主席。她只願意人們在緊急情況下才打她的手機電話。但打給她手機電話的人認為,這樣可以直接找到她而無需通過她的助手。這使她煩惱不斷,她說:「我桌上的三臺電話在響,就在這時候,有人打我的手機。我都要瘋了。」
中國人中,尤其臺灣和香港,手機更是普及到人手一機。台灣交通部統計,2002年行動電話門號數已達到2260萬,當年度的台灣人口數為2252萬,手機普及率是106%。香港地方雖小,但民眾擁有手機的人口比率,卻是全球之冠。2005年最新的數據顯示,香港手機用戶突破八百萬,普及率達118%。大陸手機市場規模正以驚人速度成長,2004年用戶總數已經超過三億,手機簡訊發送量超過一千三百億條。
在電影院,葬禮儀式和圖書館可以看到有盧梭式的人們(Rousseauists)帶著手機。在這樣的場合和地點,對著一個塑料片大聲說個人的私事似乎有違社會公德。
而在公共交通系統中,卻是屬於霍布斯式的人物(Hobbesians),他們認為生活是寂寞,貧苦,平庸和短暫的,不必給坐在身旁全神貫注讀報的乘客一個安靜的環境。人們都知道在餐桌旁打手機是不禮貌的,但有些現代化了的人卻不管這一套。中國人社會中,餐桌旁打手機是家常便飯。
手機的出現使人際溝通形式改變,手機讓兩個人談話時,不必停留在固定的場所(餐廳、住家、辦公室或公共電話機旁);於是,公共場所與私人空間的距離給打破了。手機的普及,在電影院、劇院、地鐵車廂內突然響起的鈴聲,常常令人「皺眉頭」。
佩姬-波斯特(Peggy Post )是《商業禮儀的優勢》(The Etiquette Advantage in Business)一書的作者,也是艾米莉-波斯特研究所(Emily Post Institute)主任,她說,手機引起很多的摩擦:在會議中間,執行官接手機電話,在繁忙的辦公室,傳來了讓人無法回避的手機鈴聲,學術討論會的主導人要求中斷講話以便接手機;同事每天像自動鐘一樣準時地與孩子討論吃什麼午餐。
在臺灣,「請將手機關上」的標示貼在各個公共場所,飯店、音樂廳、戲院、圖書館、醫院的牆上,但再怎麼樣,總是有人故意或「不小心」對這種沒有罰則的約定視若無睹。
人事管理協會(Society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信息中心主任麗貝卡-黑斯汀(Rebecca R. Hastings)說:「現在,手機是這個時代的香煙。讓人上癮。就像某些地方禁止吸煙一樣,手機在某些地方也被禁止使用。我認為會有更多的組織實行更嚴格的措施。」去年,人事管理協會對379名從事人事工作的專業人士進行調查,發現有40%的單位對手機在工作場合的使用有政策規定。
黑斯汀說,辦公室的手機使用散亂的原因之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有些人在工作時炫耀他們的手機以顯示他們如何重要。另外有些人把手機作為替換的通訊工具,以便和他們的孩子們,情人,保姆,修理工,朋友聯繫。
沒有人敢冒著風險在飛機飛行時用手機,但當飛機降落、還在滑行大家已迫不及時開機,通報:「是我啦,我到了。你在幹嘛?」這問題有多麼重要。所以,下次你聽到手機在公開場合響了,你會侃侃而談自己的私事或是今晚的菜單嗎﹖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美國之音、大紀元、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