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告中國全國同胞書

李民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6月26日訊】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05年6月24日報道說,本台記者6月13日收到了聽眾李民先生的電子郵件,他希望我們能夠廣播他主編的六四人權報第六期的內容,這是一份告中國全國同胞書, 是這樣寫的 :

親愛的同胞們,獨裁腐敗的中共為了苟延殘喘,殺害監禁成千上萬為了民主自由而奮斗的愛國義士, 六四民主運動要求中共反腐敗, 反官倒,深得民心, 可是喪失人性的中共對人民揮舞屠刀, 大開殺戒, 出動幾十萬軍警, 使用坦克機槍, 瘋狂屠殺和平請願的愛國學生和市民, 制造了血洗天安門的六四大屠殺。

中共大屠殺暴行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憤慨, 蘇聯東歐共產政權的滅亡更加堅定了中國人民戰勝中共獨裁政權的必勝的信心, 齊奧塞斯庫的下場就是中共死硬份子的下場。謊言掩蓋不了血寫的事實, 實踐證明人權必定戰勝專制! 靠血腥鎮壓人民維持獨裁統治的政權只能被歷史的車輪壓得粉碎,。

多黨制在台灣在世界各地都取得了成功, 多黨制在中國大陸必定也會取得成功。 今天中國大陸的人權仍然沒有好轉, 許多敢於講真話的愛國人士仍被關押, 比如:王丙章,許偉等人, 中共就是謊言暴力吹起的氣球, 中共曾經夢想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如今卻自我定論為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

中共在後極權專政時期搞的市場經濟使人民更加貧困, 工人失業, 農民遭受沉重的苛捐雜稅, 而各級官員貪污受賄, 這就是禍國殃民的中共恬不知恥為自己叫好的三個代表真實寫照,。三個代表只代表貪官的既得利益, 遼寧省遼陽市鐵合金廠,制藥廠等20多個工廠,5萬多名工人因為貪官拖欠工資,失業工人被克扣買斷工齡的血汗錢, 為爭生存權,工人們奮勇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懲治貪官, 歸還應該屬於工人的血汗錢, 喪心病狂的中共出動大批軍警鎮壓饑寒交迫的工人,中共逮捕工人領袖姚福興,肖雲良,並將兩人判以重刑,中共又一次踐踏人權的記錄被歷史牢牢的釘在羞恥拄上。

中共鎮壓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工人,是對中共自己的憲法和聯合國公約的羞辱和踐踏。中國作為簽約國,應該切實履行聯合國人權公約和中共的憲法。

國有企業的職工把最寶貴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國企,他們在國企苦干了十幾年,幾十年,最後被當官的趕出國企。國企這艘破船擱淺,先下船的應該是中共。可是貪官們宣布下崗數萬工人時,臉不紅心不跳,一點負罪感也沒有。

目前,中國工人運動此起彼伏,少則數百人,多則數萬人。

中共的反貪,就是大貪官抓小貪官,一個貪官倒下了,千萬個貪官站起來了。中共就是腐敗黨,貪污黨。中共的腐敗越反越嚴重,就是因為惡劣的政治環境沒有制衡中共的機制。中共倒行逆施,寧願讓腐敗把它淹沒,也不願把權力交給人民。

中共限制人們的信仰自由。老百姓為了強身健體而修煉法輪功,受到江澤民集團的鎮壓,許多法輪功學員被迫害致死,江澤民犯有“群體滅絕罪”,“酷刑罪”和“反人類罪”。看看北京那麼多上訪的人,不要張口閉口三個代表,各地應建冤假錯案博物館,讓貪官們睜開眼看看,平反冤假錯案比三個代表有用。法律是中共玩文字游戲的工具,想虛就虛,想實就實,中共的歷史就是血腥史,欺騙史。

趙紫陽先生逝世,國際媒體和海外華人都有許多報道,追思評論,很多國家政府和人民對趙先生予以極高評價, 趙先生能夠有人民難以忘懷的歷史作為,是建立在獨立判斷和敢於堅持正確的勇氣之上的, 他明確反對執掌實權的鄧小平派軍隊鎮壓屠殺天安門民眾的主張。按照中共獨裁的惡習,執掌實權的人物是絕對不能反對的,否則要遭到殘酷無情的報復,迫害。趙先生對此十分了解,當時血洗天安門的大屠殺已經弓在弦上,但是,趙先生還是利用短暫的一點自由,前往天安門,力圖避免血洗天安門的大屠殺。六四慘案發生後,趙先生被軟禁致死,中共用暴力阻止各界群眾自發的到趙先生住所,北京富強胡同六號悼念。中共在全國各地拘捕悼念趙先生的群眾。

中共祖師爺毛澤東說過,鎮壓學生運動的人沒有好下場。中共必須徹底公布六四血案的全過程,中國人權的保障必須有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迫在眉睫,中共必須做到,一,為六四事件徹底平反,公正評價趙紫陽先生。二,立即釋放全部政治犯。三,邀請民運領袖,民運組織參政。四,新聞自由。五,軍隊國家化。六,司法獨立。

李民先生最後寫到,軍警弟兄們,你們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是共產暴政鐵蹄蹂躪下的勞苦大眾,你們應該認清形勢,支持民主事業,不要充當中共鎮壓人民的工具,否則,必將受到正義的審判。中共腐敗透頂,殘暴無比,人民不願做中共的奴隸,謊言欺騙不了人民,中共表面不可一世,但是,共產暴政必定會被民主的烈焰化為灰燼。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稅務員搞鬼 詐退稅億元
【網海拾貝】全中國其實就等著一根火柴的機會
【網海拾貝】對李宜雪事件官方最新通報的三點質疑
王友群:中共陸軍司令李橋銘也被抓了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