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祈谷之處——天壇

人氣 13
標籤:

天壇位於北京天安門的東南方向、天橋大街以東。
  
天壇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天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此處就專為祭天祈谷,改名天壇。
  
天壇位於現在北京城區的南部稍偏東。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祭祖天地之神均在國都的郊外舉行,史書稱為「郊祀」,郊祀在中國古代歷來都是最盛大的典儀,漢唐以來就更為隆重,正史稱「國之大者在祀,祖之大者在郊」。明永樂皇帝以後,皇帝每年親臨天壇三次:正月上辛日至祈年殿舉行把谷禮,祈禱皇天保佑五穀豐登;四月吉日至圜丘壇舉行典禮,為五穀祈求膏雨;冬至至圜丘壇舉行告祀禮,稟告五穀業已豐登。在大祭的時候,主祭皇天上帝,配祀帝王的列祖列宗,以及日月星辰、雲雨風雷之神。古代帝王自稱是「皇天之子」即「天子」,受「天命」而主宰人間,因此,郊祀也是皇帝藉以顯示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尊嚴的一種途徑和方式。
  
天壇的建築設計十分考究,圜丘、祈谷兩壇同建在一個園子內,依照古人的思想觀念,說天地的結構是「天圓地方」,因此,天壇圍牆平面南部為方形,象徵地像,北部為圓形,象徵天象,此牆俗稱天地牆。天壇的主體建築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寰丘、祈谷兩壇也在這條中軸線上,各個單體建築之間用牆相隔,並由一座長360米,寬30米的丹陛橋相連。圜丘壇在南部,是祭天的地方,主要有圜丘、皇穹宇等建築;祈谷壇在北部,是祈谷的地方,主要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建築。
  
圜丘壇又稱祭天壇,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一個三層漢白玉雕砌的圓台,壇面、欄板、欄柱均為艾葉青石雕成。中國古代把單數稱之「陽數」,陽代表天;把雙數稱之「陰數」,陰代表地,所以作為祭天的圜丘壇,絕對不能違犯帝王的「天數」,一切數字均為陽數,因此,三層台面的直徑分別為九丈、十五丈、二十一丈,總和是四十五丈,取「九五」兩個陽數,是「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祥瑞之兆,建築設計十分的考究。台基堆砌九層石板,取「上天九重」之意,甚至於台四周的石欄也為陽數。壇台中心嵌著一個圓形石板,稱為太極石,站在上面高喊或發出敲擊聲,四周就會起回音。
  
圜丘台正北是供奉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皇穹宇,其正殿為單簷圓形亭式殿堂,以此象徵天象;鎏金寶頂,碧藍色琉璃瓦蓋頂;殿內由八根金柱和八根簷柱支撐著巨大的殿頂,天花藻井層層內收,構造十分精巧別緻,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罕見的傑作;東西有殿房各五間。殿外以圓形高牆圍繞,牆高3.72米,直徑61.5米,周長193米,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為天壇的著名奇觀。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這裡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高38米,是三重簷亭式圓殿,寶頂鎏金,碧藍琉璃瓦蓋頂;殿內九龍藻井極其精緻,富麗堂皇,光彩奪目;大殿結構十分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簷頂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圍兩排各有十二根柱子,分別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時辰。大殿建於高6米的三層漢白玉石台上,遊人立於其下,頓能覺到大殿彷彿高聳雲端,巍峨氣勢頓現。若再拾階登臨壇台,極目遠眺,青松綠柏,滿眼綠色,讓人覺得彷彿置身於天宮仙境之中。
  
齋宮在西天門內,皇帝祭天前三天在這裡沐浴齋戒。齋宮外圍有兩重「御溝」,四周以迴廊163間相環繞。正殿月台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銅人手持齋戒牌,傳說是仿照唐代的名相魏徵的形象鑄造的。東北角的鐘樓內高懸著明成祖永樂帝在位時製造的一口太和鐘,皇帝祭天時,從齋宮起駕,開始鳴鐘,到皇帝登上圜丘壇,鐘聲即止,大祭典禮結束時鐘聲再起,宏亮的鐘聲為祭祖典禮大壯聲威。
  
天壇佔地270萬平方米,規模宏偉,富麗堂皇,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它以嚴謹的建築佈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不僅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
  
(資料來源:世界旅遊網)(//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五彩斑斕的大同九龍壁
五嶽歸來不看山 黃山歸來不看岳
古代建築的奇蹟——萬里長城
「天下第一壇」——戒台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