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9日訊】(自由亞洲電臺記者楊家岱採訪報導) 黑龍江省6月10日發生在甯安市沙蘭鎮洪災,造成至少103人喪身,其中包括沙蘭鎮中心小學的99名學生。《光明網》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的新聞媒體一度對這場災難「集體失語」,也就是說沈默以待;更有報導暗示:這場災難中沒有人為過失。
中國的新聞媒體為什麼在這次洪災中扮演消極角色?應記者邀請,美國托萊多大學教授冉伯恭和美國的電子雜誌《大參考》主編李洪寬圍繞相關問題作了討論。
記者:「這次沙蘭鎮洪災是因為上游的暴雨造成的,沙蘭鎮處於沙蘭河的下游,有的報導指出,說是突如其來的洪水襲擊,讓人們疏於防範。《光明網》、《光明日報》這次提出質疑,意思就是說:媒體在為當地的官員維護。我想請問一下兩位,中國的新聞媒體為地方官員,甚至於更上面的官員進行維護、辯護,人民應該怎麼樣來反省這一現象?請李先生先來談一談。」
李洪寬:「這次就外電報導:死亡兩百多人,有可能還會更多。但是中國現在官方承認的就是差不多九十多人,這數字可能就是以外電的報導更可靠一些,因為這個學校有三百多人,絕大部分學生都沒逃出來,而逃出來的人是可以統計的,很多人現在還下落不明。這個現象如果在一個自由社會,像西方的媒體,應該會更詳細的報導,尤其就是這個準確的死亡名單、失蹤的名單、或是已經獲救的名單都會公佈出來,這樣的話,官員要想抵賴的話呢也很難。
但是,中國有一套非常系統、非常成熟的控制這個所謂突發事件、重大社會事件、新聞事件,有個控制機制。但是現在這個媒體情況,稍微有些不同,現在有一個自由化的趨勢,各地有些報紙,因為受到市場化的驅動,會多多少少拐彎抹角的說,或是從側面來報導指出官方數字是不可靠。但是,官方也會利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來維護他自己的權位。就是說他的說詞是可靠的,別人都是造謠。」
記者:「冉教授,您怎麼看中國的媒體不敢報導重大事件的這樣一個現象?」
冉伯恭:「大家都知道,中國的主要媒體都是“政府媒體”,都是由政府所控制,過去中國的新聞政策就是報喜不報憂。再一方面就是地方的關係,地方官員只要有任何煤礦發生爆炸,死亡很多人,不然就是發大水,死了這麼多人,相對來說,這些地方官員都是很重要。從省長,一直到縣市級、鄉鎮級的都要有各級官員負責。但是,這些各級官員儘量的就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最好外面不要報導,非報導不可的話,就是儘量減低這個死亡人數。」
記者:「在中國,建立突然性的自然災害的預警機制方面,有做哪些工作?冉教授您認為呢?」
冉伯恭:「以數量來說,中國的媒體發展相當快,媒體的讀者和觀眾數量相當大,以世界標準來說,數量是相當大的,在這一方面來說,可以說是在進步。但是缺點就是所有的主要媒體都是經由政府控制,假設中國不讓媒體宣佈事情的真相的話,這種控制力量,我想對中國來說是個很大的缺點。」
記者:「李先生,對於重大災變的預警機制的建立方面,中國政府還需要作哪些工作?」
李洪寬:「這個問題表現出一個比較諷刺的,就是現在手機這麼發達,我看相關報導講,班上好多同學可能大部分都有手機,學校也有電話,現在通訊如此發達。而上游發大水,事實上有人試著給下游的相關單位打電話,包括給當地的公安、或是教育局打電話,打電話都是沒人接沒人聽,或者說打到當地的政府辦公室,政府說我們太忙了,顧不上這事。
第二個、就說像這種宣傳媒體,像廣播、甚至網路,新聞發佈的機制,也都非常殘缺不全。現在呢就是想發一個消息,尤其是重大消息,從網上是發不出去的,電視台可能還在排時間,電台也沒那麼快。但是這個消息比如說上游的縣發生了重大洪水,甚至別的那種自然災害的時候,下游的老百姓根本就不能很快的知道。假設說這個消息當地的電視台報導了之後,動員大家去發動,讓自己的親戚、家人同學,給下游認識的人打電話,也許就能夠很快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
記者:「關於建立對突然性災害的預警機制方面,請冉教授再談一談。」
冉伯恭:「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大家都知道發展很快,但是很多地方都跟不上,那麼特別是在地方行政人員和設備方面都跟不上。最近幾年來大家都知道,中國是天災人禍不斷,每年十幾萬人死亡,工人、煤礦、工廠意外不斷,意外發生以後,什麼省委書記、大官都趕緊跑去調查,推究責任,這都是事後的補救問題。
為什麼是這些事發生呢?主要就是兩個,一個就是說中國很多的工廠、礦場的設備都非常老舊,第二個問題就是說當地的行政人員素質不夠,判斷力差,素質不夠甚至行政效率不夠,什麼時候能完全把這個問題徹底解決?對中國來說,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據自由亞洲電臺錄音整理)(//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