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替:我們新聞人欠這些黑龍江死難學生每人一個訃告

安替

人氣 28
標籤:

【大紀元6月17日訊】今天上網看新聞的讀者,都吃驚地看到了《黑龍江洪災遇難學生留下的最後手印》這張新聞照片。我覺得毫無疑問,這張《新京報》記者李豔所拍的照片,不但有資格獲得任何國內今年新聞攝影獎項,也能參加荷賽。而《新聞晨報》特派記者郭翔鶴寫的相關報導,也足以和任何一屆的美國普利策獲獎作品抗衡。

郭翔鶴記者告訴我們:「‘我寫這件事的時候,還覺得脈搏怦怦跳動;即使我活到十萬歲,這些情景也一直歷歷在目。’───2005年6月13日15時,當我在黑龍江寧安沙蘭鎮的牆上看到這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手印時,充分明白了盧梭這句名言的含義。」這是我今年看到所有中英日文報導中,最震撼我的段落。

記者不是因為災難而偉大,而是因為災難而震撼。他如實地把他的震撼和憤怒傳遞給讀者,讓我們一次次地目睹了同類的死亡。他人的悲劇讓我們更加理解我們僥倖存在的珍貴──他們其實替我們而死。在這樣巨大的悲哀面前,任何官僚的托詞、任何對事實真相的隱瞞,都是極端無恥和反人類的。

大陸的記者,曾經(甚至正在)是這種極端無恥和反人類罪行的共謀。在這次黑龍江水災報導中,你仍然可以看到這些下流記者的報導,我在這裡點一個名:黑龍江《生活報》特約記者於林波,以及該報記者李偉俏、焦明忠做出的《寧安沙蘭鎮災後救助緊張有序進行》(//news.sina.com.cn/c/2005- 06-12/04316914844.shtml)。

於林波、李偉俏、焦明忠,你們三個不要以為奉命作文,就可以逃脫你們的責任。報社不是警察國安,不是納粹當局,我們也都是記者,都知道可以逃避過分無恥的報導。對比其他報社的報導,你們能聽到來自陰間孩子們的控訴嗎?你們能聽到哭的失聲的父母對你們的人格詛咒嗎?即便是新華社的記者,都能忍住對官僚的無恥吹捧,難道你們的升遷地位真的大於這一百多條生命嗎?

《新文化報》公布了家長搜集的98名死難學生的名單(//news.sina.com.cn/c/2005-06- 14/10116935955.shtml)。這讓我想起了以色列中國勞工死難名單,這也讓我想起了911死難者名單,甚至讓我想起了我曾經調查的未公佈的南京湯山中毒案名單,以及目前已經成為國家機密的SARS名單。無恥政客以為自己隱藏的只是死亡數字,還興奮地說,「這個名單全國任何一個媒體都沒有拿到。」(寧安市紀檢委書記王秀峰語);他們不知道,他們隱瞞的數字,就是人民的陰魂,總有一天要向無恥政客和他們代表的威權索命。他們在吃人。

911 之後,《紐約時報》展開了一個重大行動:調動連續三個月的每天訃聞版面,連載911死難者的訃告:記者們用最生動的筆調,懷念死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訃聞版記載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中國人本來就漠視生命價值,加上吃人政客表演,和下流記者喪失職業道德,我們更加無法對這些死難者加以追思。

《新京報》從今年三月開始,學習《紐約時報》,每周二推出訃聞版,記載名人和平凡人的生前故事,叫「逝者」。聽說,做的很辛苦,很多人親人不理解,為什麼要問的那麼細致。也有讀者奇怪,為什麼會有《待業的哥無法再上崗》這樣的報導。也許,國人還沒有習慣這種哀思文化。不過,新聞界只有開始這種努力,才能洗刷我們自己曾經幫助吃人的罪過。

正是911的訃聞連載,才組成了令人震撼的911全記錄。只有新聞界記載完這些死難學生的故事,我們才能讓我們暫時從這個故事中掙脫出來:那種悲傷和自責已經淹沒了我們全部,我們已經無法上岸。

他們不是數字,他們是生命。我們都欠他們每個人一個完整的訃告。訃聞版,就此開始吧。

--轉自《新世紀》(//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安替:紀德為何能從蘇聯幻象中看出真相
安替:同樣的戰勝國,不一樣的日戰敘述
安替:到底誰贏了
安替:《名牌》胡海卿寫就最後一篇陳久霖的馬屁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