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4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四日電)中國最新考古研究認為,中國人釀造葡萄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六百年的新石器時代。當時的人們已經懂得以稻米、蜂蜜和野葡萄之類的水果釀酒。
新華社今天引述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山東省日照市兩城鎮地區的最新調研報告說,當地出土陶器的化學分析檢測出其中殘留酒成分。
專家指出,酒石酸或酒石酸鹽成份的存在意味著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兩城鎮地區的古人已經開始使用葡萄作為酵母釀造混合酒。
考古隊成員、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所教授方輝認為,這次發現和論證反駁了葡萄酒是「舶來品」的觀點。
他說,早先學術界認為葡萄酒源自中亞,約於西元前二世紀傳入中國,「這個年代比我們在兩城地區檢測出的混合型酒晚了約兩千年。」
他又說,中亞地區葡萄酒的原料是一種人工栽培的歐亞葡萄種類,而在兩城鎮地區出現的混合酒更像是用當地產的野葡萄作為原料。
在遺址上,考古隊曾挖掘出一粒葡萄籽的遺存,在其周圍發現的兩百多件陶器中,有七件器物的內壁上還有酒的殘留物。
考古隊還在陶盆這類蒸煮器具上發現酒的殘留物。專家猜測,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可能已經學會用酒來烹調和炊煮某些食物。
方輝指出,由陶器中檢測出的蜂蠟碳氫化合物表明古人在新石器時期就開始在酒裡加蜂蜜以增加口感,這比史料記載年份要早幾千年。
據「大漢和字典」記載,中國的蜂蜜飲料起源於戰國時期,而稻米和蜂蜜共同作為飲料則在唐代才興起。
山東大學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欒豐實說,從各項事物可以深信居住在兩城鎮的古人已有宴飲的習慣,而且在葬儀活動中也使用了酒和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