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互動】愛因斯坦對世界的啟示

人氣 37
標籤:

【大紀元4月29日訊】(新唐人熱點互動採訪報導)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熱點互動》節目,我是主持人安娜。2005年是著名的相對論誕生一百週年的日子,也是愛因斯坦逝世五十週年的日子,因此今年被訂為愛因斯坦年,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和布朗運動三個不同領域裡的重大成果,以及他的廣義相對論原理,對現代科學的貢獻得到世人的讚譽。今天是4月18號,也是愛因斯坦逝五十週年的紀念日,今天我們請韋實來談一談愛因斯坦和他的啟示。韋實,你好。

連接收聽

韋實:安娜,你好。

安娜: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令很多人驚嘆,但是世界上真正能明白的卻不多,你能不能給我們的觀眾朋友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相對論是怎麼回事呢?

韋實:首先聲明一點,我也不是真正的明白,但是我從閱讀的材料裡面我的理解,和觀眾朋友分享一下,如果您對相對論感興趣,您自己去讀,如果您不感興趣,就是想了解一下,那麼我一說,您一聽也就過去了。

基本就是這樣,它有兩部份,一部份是狹義的,一部份是廣義的。狹義的裡面比較經典的也有兩部份,他假定光在各個空間中的傳播都一樣,而且不同的人在參照性上都假定是一樣的,這個理論就比較複雜了;再有一點比較重要的就是E = M × C的平方,就是能量、物質和速度是可以轉換的,就是原子分裂。原子質量的衰減就造成能量的釋放,造成了原子彈,這是一個著名的方程。

更有意思的是,關於光的傳輸,正因為光的速度以相對而言,比如兩個物體以光的速度互相接近的時候,在一個物體上看,另外一個物體的鐘錶就變得很慢很慢,也就是說在接近光速的時候,時間也會相對變慢,就是有時間膨脹的理論。這個理論會帶來什麼呢?比如星際旅行,一個飛船如果接近光速的話,這個飛船上的時間對於地球就相對靜止了,如果達到那一步,那麼宇航員就不受壽命的限制;再一種,在黑洞的旁邊時間可能都永恒了,這給後來的天文學帶來很大的意義。

這個理論其實也回答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有人講:「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如果以相對論這種方式來看,如果在另一個空間裡,它的速度都已經接近光速,甚至我們假設它超過光速了,他的時間對地球無非就是靜止或是倒流。從這你就可以了解到,為什麼兩個空間時間不一樣,像以前這種神仙的傳說,相對論某種程度上可以回答這種問題。

再一個角度就是廣義的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是講整個宇宙,它有一個宇宙的常數,當然這是一開始啦,因為宇宙它那邊有兩種力,剛開始他只認為宇宙在膨脹,膨脹以後造成了宇宙常數以後,宇宙才能形成一個平衡,不然的話宇宙就是一直脹膨或一直坍塌,就不會保持一種相對的穩態,他認為有這麼一個常數在,兩種力量把宇宙維持形狀。後來看到天文上的發現,他認為宇宙常數可能是錯了,因為他確實看到宇宙在膨脹。

可是近幾年有人提出了 “暗能量的學說”,就是說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是對的,對在哪裡呢?現在看到的這種能量起了相反,一陰和一陽,一個拉,一個伸,一個往外拉,一個往裡拉,保持一個宇宙的平衡態。現在有科學家發現了,暗物質或者暗能量在宇宙中佔的比例,甚至比我們眼睛能看到的物質能量,倍數還要多,力量還大。

現在到了這一步,很多人從相對論開始探究宇宙,發現這樣的宇宙不可能只有一個,有千千萬萬個宇宙,而且宇宙之中,包括我們這個宇宙,很多特性,很多物質我們都不懂。狹義相對論可以說推翻了牛頓當年的經典力學,他在一個更加高的程度上看問題,也直接導致人類冷戰裡面核的互相威脅,包括我們對核能的利用,廣義就給人很大的思維空間,就是跳出地球看問題,在整個宇宙空間上看問題。從小的來講,這是科學的革命,大的是人類思維方式的一個革命。

安娜:我覺得你說的真的是革命,因為在我們三維空間中,真的要能理解相對論的確是得費一番腦筋的。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和布朗運動,三個不同領域裡取得了重大成就,還有他的廣義相對論原理,在當時受到大多數人的懷疑,甚至非常堅決的反對,你覺得當時愛因斯坦那種超然的應對,給人什麼啟示呢?

韋實:首先,他做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做為一個自然規律的探求者,他有一個很堅定的信念,就是他對於自己通過理性和數學計算,或通過種種的推測、假說,他認為是一個理性的過程,所以他並沒有因為人的評價而改變自己的初衷。像光電效應,像相對論,包括布朗運動,後來實驗數據出來,才支持愛因斯坦那些假説,尤其是廣義和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可以證明光線在某種場作用下可以彎曲,那是以後的事情了。

一開始他認為,做為一個科家而言,提出批評意見的很多人並不是出於理性,出於從科學探討上來否定,而恰恰是因為他認為不存在的事情,或者他沒有看到過的事情,他用常理來規定:你肯定是錯的。他並沒有想到如果都用這種想法來規定,來衡量的話,科學的本身都探究你知道的東西,就不稱為科學了。如果什麼東西都可以被一般人所理解,那麼人類社會永遠是這樣,因為你能理解的只是你知道的,而恰恰探討的是你不知道的東西。這給人一個啟示,他並沒有因為輿論,或者傳統觀念的影響下,而放棄自己的想法。

他之後對廣義相對論有一個修正,他抛棄了宇宙常數,他自己也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他看到望遠鏡裡面的宇宙在膨脹,在實驗上就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推翻了自己的假設;可是過了幾十年,有人提出暗能量的學說之後,發現他當時所假設的宇宙常數完全是對的。

在這種情況下,他自己也給自己留下了一個不好的範本。就是說按照自己理性的推斷、自己的運算,並不一定要臣服於外面的觀察,和某某人的講法,因為畢竟觀察的結果也存在錯誤,人從不知道到知道,其中也有學習的過程。這個啟示就是說,堅持真理是很難的,但是很必要的。

安娜:你說的這些現象,我想很多人都經歷過,至少聽說過,在很多人還不了解一個新的事物或者一個新的理論出來的時候,馬上很多人就站出來了,堅決反對並且否定它,你覺得這是為什麼呢?

韋實:我覺得這是人類共同的一個弱點,也是人類的一個慣性,他形成了一種想法,一種觀念以後很容易固守,而且把它做為自己的一部份;換言之,新的理論的出現必然對舊的理論有衝擊,先不管他是對是錯,當然新的理論也有錯的,而且很多是很不好的。反對者維護的是他的知識,維護他的觀念,甚至於維護他的本身。一上來很多人都是用他的感情來說,這新的東西我不能了解,所以他是錯的,是異端邪說,大帽子往上扔,他在維護他自己。

有一個例子很經典,幾百年前人類認為地球是平的,幾百年前人們認為看到的光線就是這樣,看不到其它的光線,只有可見光之內的範圍是這樣。更經典的是,幾個分鐘之前,你還認為地球上是有人類、有生命的,外星人都不存在。這些就存在著他是用感性來衡量,還是用理性來衡量?如果是理性話,他會用經典的學說和新的學說來對比,理性的衡量你到底是不是對的?如果有疑問,疑問是什麼?

可是人一般都不是按這種思維方式,第一個想法都是用自己已經形成的,已經知道的東西來衡量;而他恰恰忘了新的東西之所以新,或者和舊的不一樣,有些東西不能用你已經形成的常理來揣測,你的思維方式都要發生一種變化,而這個是人最不希望做的事情。所以從日心說開始到地心說出來,哥白尼、伽利略都遭到這種否定,這已經是成為慣例的事情。

安娜:所以我們看到人中的很多學說,還是有他的局限性的,包括愛因斯坦這麼偉大的人物。不過最近德國政府,把愛因斯坦的語錄用醒目的紅字,刷在總理府和其它公共建築物的外牆上,那個語錄是說: “國家是為人而設立的,而人不是為國家而生存的”。 德國還把今年定為愛因斯坦年,把他視為德國的英雄,你認為這是為什麼呢?

韋實:主要的原因,首先愛因斯坦是一個很偉大的科學家。德國其實有三個人,馬克斯、佛洛依德、愛因斯坦。對人類起到最壞的作用的就是馬克斯;佛洛依德提出了一個自己的心理學學派,對整個西方的心理研究,他是起到了一個鼻祖的作用;但是對整個世界影響最大就是愛因斯坦,比如原子彈也好,光電效應,衛星定位係數,這些都和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有直接相關。

再一點,愛因斯坦在當年納粹統治的時候,他是第一批站出來,而且否定了納粹的一切,勇敢的放棄德國國籍,站出來反對納粹的迫害,他發聲了。在美國造原子彈的時候,他發聲了,說原子彈不能造。開始的時候他是要終止納粹的暴政,所以提出來讓美國造原子彈,結果突然發現戰局已定了,美國再搞原子彈就是對人的屠殺,他馬上提出原子彈不能造。

這種勇氣及真正堅持真理,還有他對人權的重視,比如他講:「國家是為人而設立的,而人不是為國家而生存的。」不要說是在當年,在現在,這樣的話,在一個範圍內其實是很有革命性的,比如在中國,我相信很多人並不認為這句話就是對的了,我覺得這是很可嘉的一點。

安娜:你剛才說到他在原子彈上發表一些意見,有一種說法是科學家就應該進行科學研究和科學探索,不應該參與社會上的任何事情,愛因斯坦在諾貝爾宴會上發表了這一番講話,我想有很多人會認為,他是參與了這種社會行為。你怎麼看愛因斯坦,做為一個科學家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呢?

韋實:像我剛才講的,愛因斯坦也抨擊過納粹,當時蓋世太保要刺殺他,結果他跑到美國來了,現在的說法愛因斯坦就是搞政治,沒有什麼可講的。可是他自己怎麼講呢,當時有朋友勸他應該潔身自好,愛因斯坦講,做為一個科學家應該是為人類的利益而服務的。

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如果你不管這些事情,就很不負責任的把權力扔到一些可能危害社會,危害人的人手裡;科學家雖然是來研究科學的,但是他並不是不盡義務,沒有社會道德的吧。而且追根究底,科學家做的這一切是為了推動社會進步,如果有人利用這個成果來亂搞,把社會往反方向推,做為一個科學家首要目地,確實是要制止這些事情發生。愛因斯坦一直倡導人權也好,倡導停止原子彈也好,這個和平的理念,才恰恰是做為一個科學家真正應該做的,他也做出一個個人的典範。

安娜:對愛因斯坦來說,這麼有成就的一個人,在當時名利都有了,能做到這一點也是很難得的。對科學家來說,愛因斯坦的成就是前無古人的,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他晚年卻轉向神學、佛學和信仰的研究,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呢?

韋實:他自己就提出來了,當時大概有二個方面的關連:第一個,就是能跟科學相共存,而且能彌補科學就是佛學;再一個就是,哲學是引導科學的,佛學是哲學之母。這兩項說明,科學只是一種工具,他認為宗教才是終極的目地,科學只是一個工具,它不是最後的目地,如果本末倒置是很危險的。

愛因斯坦、牛頓都有共同點,就像牛頓研究經典力學,愛因斯坦研究整個的宇宙,他發現這麼一個宏大的機制,而且很有規律,有各種各樣的平衡手段。我的認為是,他很可能發現這不是人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終極的所在,或者是神的存在,這是他真正發現這一點的原因所在,然後把興趣投在神學和宗教裡面。

後來他鑽研佛經的時候也是發現了很多,他可以講「佛學是哲學之母」,他肯定是已經對哲學,甚至對佛學有很深的研究,包括一些觀點他是可以接受的,他才可能對這些進行自己的研究。所以我覺得,倒不是說到晚年要找一個寄託,而是他真正發現了,科學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有了認識的盡頭了,他有認識不到的東西。而這種概念或者是認識的方法,只可能在宗教和對神的探討中得到,我覺得這是個主要的因素。

安娜:謝謝韋實。觀眾朋友們,感謝您收看這次《熱點互動》節目,希望人類不再侷限於自己的侷限,能夠更多的探索宇宙的奧秘。感謝您的收看,下次節目再見。

(據新唐人電視台《熱點互動》節目錄音整理)

相關新聞
世界物理年點燈活動  台教部邀請全民共同參與
物理光耀世界台灣點燈活動 籲民眾上網參與
科普迷看過來:「展望」演講又開始囉
紀念愛因斯坦學術界推薦百本中文物理科普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