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中國農民 兩百澳元白手起家

標籤:

【大紀元4月26日訊】坐擁一幢無貸款的四十余萬豪宅,兩部全新豪華日產車,經營兩盤自己的生意……這樣的成功即便在以精明著稱的華人當中也並不多見,可是更出人意料的是,這些物業的主人竟然是一個國語只有初中文化,英語不識一鬥,懷裏揣著兩百澳元隻身來到異國他鄉闖天下的中國農民。陳發(化名)的故事,是一個奇跡。

1988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年頭,中國福建省福清縣農民陳發,聽朋友說在澳大利亞打工,每小時能掙上9元澳幣,年輕的他毅然賣掉了家裏最值錢的資產—拖拉機,付出所有積蓄,借了錢,告別父母妻兒,隻身來到澳大利亞打工。

立足的艱辛

剛下飛機的第一天,因為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同行的老鄉就哭了,可是對於從小苦慣了窮慣了的陳信發來說,這些根本算不了什麼。來到澳洲後的十年中,他做過保險櫃,割鐵片,噴漆工,做過木工,打過餐館,歷盡辛勞。回想前路,他總感歎,他走的是一條“崎嶇不平坎坷的道路”。為了早日還清債務,存錢養家,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裏,他把自己一周的伙食費控制在3至5元,一公斤大米,一罐酸黃瓜,一袋麵包,幾個豬腳豬心就著從國內帶來的蝦幹,就是一周的口糧。在汽車零件場做噴漆工的時候,在他落腳的莫那什大學附近的單間裏,兩個人住的標準間,曾一次擠進12個住客,每個人都是在裏面睡一覺,一早起來就趕工,而當中,他是最早起的一個,從上午5點一直幹到晚上8點,他把自己的身體透支到了極限,每週超過100個小時的工作量,沒有一天休息,一直到病倒在床上爬不起來。

異國他鄉,最難耐的是寂寞,是對親人的刻骨思念,可是當時每分鐘3元的電話費,讓親情成為了最昂貴的消費,兩句關懷和問候會在他心裏埋藏許久許久。

妻也是一個非常吃苦耐勞的傳統中國女性,兩地分居的三年中,妻照顧著兩個幼兒和老人,田裏男人幹的活,妻頂著烈日一肩挑起來。91年妻飛抵墨爾本與他團聚,陳發幾乎認不出變得又黑又瘦的妻子。抵澳後,妻為了找工作,在幾個月的時間裏天天在外面行腳7、8個小時一家一家店子跑,走破了三雙鞋。

簡單、淳樸的做人信條

儘管沒有什麼專業技能,到現在仍講不了幾句英文,但陳發和他的妻子靠中國人特有的勤勞、善良、質樸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這麼多年來,儘管艱難,但無論走到哪里,陳發都是最受老闆器重的員工,因為他有一個簡簡單單的做人信條“拿人家的錢財,可不能去偷懶”。別人怎麼做是別人的事,交給他的事他就一定會全力以赴的做好。義大利師傅手把手地交他技術,他敬師父年長,把師父的那份活全包下來,週六周日還去幫他種瓜種菜,離開廠子十幾年了,逢年過節,陳發從未忘記去看望師父。他開的Milkbar雖小,但人們都喜歡光顧,因為大家知道,在他這裏買東西,放心。

妻也是一個踏踏實實的中國女人,從不取巧。妻在廠子裏做包裝,不管有沒有人看見,她做的內外包裝永遠都是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因為做人要對得起天地良心。儘管不懂英語,她卻深得老闆和顧客的信任,最後老闆索性將所有的包裝業務承包給她。

令人刮目相看的“黑頭發”

“黑頭發”是當年一些極個別的當地人對華人的不友好的稱謂。抵澳之初,確實陳發也有過矮人一等的感覺。經過夫妻兩人十幾年的奮鬥,勤儉節約,陳發一家的光景越來越好,他們在這塊土地上的努力得到了慷慨的回報。現在,大女兒考上了莫納什大學,兒子在職校讀電腦,在這個祖祖輩輩都是靠種地為生的家族中,頭一次出了兩個文化人,他們一家人越活越自信了。

當他和妻子穿著拖鞋,用一塊大紅布包著6、7萬現金走進車行,買下日本原產大豐田,西人銷售經理覺得實在是不可思議。他還記得94年他們買第一套房子是向銀行借了五萬元,兩年後他拿著8000元現金去還餘款,特地提了一瓶酒找到他的貸款員“真對不起,我厚著臉皮借了你兩年的錢。”因為在他心目中,借錢不是件光彩的事,以前在中國,從來都是他借錢給別人的,就算在澳洲,他們全家也從來沒領過政府的失業金。可是貸款員十分高興的說“我希望你借的時間長一點,把錢借給中國人,一定沒問題。”陳發覺得真是很欣慰,他自豪地說,“是啊,我們中國人就是很能幹的,講信譽的”。

陳發的故事,是千千萬萬個在海外創業的華人中的一例,他的故事,印證了“天道酬勤”這句古話,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堅韌、善良和道義正是中華民族最值得驕傲的優秀特質,而且我們也應當深深感謝的是澳大利亞這塊和諧的大地,讓這些善良的人們在這裏可以深植下去。因此,保有我們本來的優良傳統,就是令這個社會更加和諧的基石;珍愛這個國家,就是珍愛我們自己。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消防稅翻倍 維州家庭面臨新稅賦
維州東北連線工程迎來重大里程碑
玩轉墨爾本 2024聖誕燈展好去處
JV Marine World老闆的財富傳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