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年少不再?

李苑芳(貓頭鷹圖書館館長)
【字號】    
   標籤: tags:

〈小時候騎坐在爸爸的肩頭上,兩隻小手緊緊抱住爸爸前額時的幸福感覺,為什麼在上了小學之後,便消失了?難道童年真的這麼短暫嗎?〉

早上,帶著一本小小的圖畫書《我最討厭你了》到這群大小孩的團體裡去,想做個大膽的試驗;到底「好的故事書」有無分年齡的高低?

等了一會兒,大孩子們陸續脫鞋進來,熱情的跑來和我打招呼,我引導大家為成弧形之後,便退到小凳子上坐下來,拿出手中的小書,說:「我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小時候的某些心情,例如:流著口水,羨慕的看著別人吃糖,或找不到媽媽的害怕;而那樣類似的心情,延續到我們長大還是經常會出現。我今天特別帶了一本描寫小小孩和他的好朋友吵架的圖畫書,內容相當精采,作者運用簡單卻生動的筆觸,勾勒出我們每個人童年難忘的經驗;我相信這樣的事情都曾經發生在你我的身上!」

「先拿出來看看再說嘛!」一個孩子不耐煩的打斷我。

「快點講!」其他人附議著。

在眾人期盼之下,我緩緩的念出書名:《我最討厭你了》;然後,一句句的引領著他們走入書中的世界……

當故事講完時,孩子們被書中率真的童稚之氣引得格格的笑著;過了一會兒,我問:「還記不記得自己小時候的事?」大家點點頭。

「小時候常常回外婆家,她家住在鄉下,種好多水果和蔬菜,我每天都到果園裡爬樹、抓蜻蜓,好好玩喔!」
「我最喜歡去公園盪鞦韆了!」
「小時後最好了,都不用上學讀書!」

看著大家興奮的述說著自己的快樂的童年時光,不能自己時,我索性提議:「我們把自己最開心的事畫出來好嗎?」

「好啊!」有人愉快的贊成。

「可是,我不會畫呀!」有人扭捏的遲疑著。

「畫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那樣快樂的經驗畫下來,讓它重回到我們的眼前!」

這時,已經有人開始趴在地板上認真的畫了起來,慢慢的就連剛才猶豫的人也到前面來拿了一張白紙,慢慢的進入了狀況。

繪畫實在是件有趣的事,才沒多久的功夫,現場就被五顏六色的粉蠟筆渲染的熱鬧非凡。每個人的臉上都被自己的作品吸引且專注的與自己的心靈對談。

「我畫好了!」阿強抬起頭,神采飛揚的看著我說。

我湊近一看,明亮的色彩描繪出一個小孩興高采烈的躺在大人肩頭上的畫面;「我就是這個小孩,他是我爸爸!」阿強指著畫對我說明,「以前,爸爸常常讓我騎在他肩上,和媽媽一起去逛街!」

「我小時候也曾騎在我爸爸肩上,好好玩喔!」有人附和著這樣的經驗。

「這真是一段難忘的童年?」我注意到他浮現出一股如夢似幻的幸福神情。

「那時候爸爸對我好好喔!常常帶我出去,買東西給我;不像現在動不動就打我、罵我……」

「現在爸爸管得較嚴?」

「何止嚴?我覺得他根本就是看我不順眼,討厭我到極點……」

「貓頭鷹,我也畫好了!」燕子拿著畫跑過來拍拍我的肩。

「你要不要告訴我們,你畫的是什麼?」

「爸爸、媽媽帶我去爬山!」燕子開心的說著。「以前只要有假日,我們全家都會出去玩!」

「那現在呢?」

「現在?哎!那有假日,都被安排到補習班上課囉!」

「喔?」

「媽媽說我功課不好,以後上國中會跟不上,沒辦法!只好大補特補了。」孩子們在一旁與她嘻笑逗弄著。

「我媽老是說讀書都沒時間了,哪有時間去玩!噯!補、補、補,都消化不良了,還補!」

看著他們一張張的畫,聽著他們神采飛揚、容光煥發的描述著當年的快樂時光;又神色黯然的說到今天的無奈時,真覺得他們說的:「小時候真好!」實在有理!

只是,這句話在我這個年長他們數十歲的人聽來,真是有點啼笑皆非;十一、二歲對我而言不也還是「小時候」嗎?可是,為什麼眼前的這些歸類在我的「小時候」時期的孩子們,卻已經有「年少不再」的感喟了?

——轉載自台視文化出版社《我是壞小孩?》@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年少書生輩,
    淫書不可看。
    暗中多斫喪,
    白璧恐難完。
    (選自清代《小學詩》)
  • 許多學生都盼望著放暑假,因為這是他們可以逃離學校、放鬆身心的時候,但並非每個人都是如此。 有些學生害怕必須參加的暑期課程,還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無法見到同學而感到孤單。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關係攻擊,是通過解除友誼、排擠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進行的威脅。父母們常常驚訝地發現,關係攻擊可能會出現在三歲孩子的身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被朋友推開的經歷可能完全令人費解,並在日託或幼兒園引發焦慮。
  • 這個故事是為了幫助一群8歲孩子,希望他們能再度相信這個世界的奇蹟和美麗—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前,他們很難擺脫在網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圖像。圖像加上難以擺脫的深刻感受,讓孩子們嚇得睡不著—他們尖叫、流淚,也恐懼獨處。
  • 這是忍受多年悲傷和失去後,得以成長的故事。故事歷程和隱喻,對許多艱難情況和不同的年齡層來說,都有所幫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