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電影節:我們并不是烏托邦 活著就是胜利

標籤:

【大紀元4月22日訊】(中華網4月21日報導)編者按:本版昨日刊發了張小北的評論《大學生電影節應拿出個性來》,批評大學生電影節正逐漸失去銳气。而今日評論的作者曾參与組織兩屆大學生電影節,她認為旁觀者難解苦衷,大學生電影節并不是電影烏托邦,而艱難的堅持与妥協同樣需要勇气。可視為對昨日文章的回應。

  中國人總喜歡說旁觀者清。沒錯,一個沒有親身參与過一件事情的人可能會排除情感的紛擾而更加明白這件事情的缺陷所在,但也同樣會因為不是身在其中,而無法更准确地判斷導致缺陷的根本症結。

  近日,剛剛開幕不久的第12屆大學生電影節爆出了所謂“明星不到,領導就不到”的黑幕;而一直以來,大學生電影節不注重大學生,而注重明星的“花架子”、獎項平均分配、瞻前顧后、沒有個性和銳气的批評也一直如影隨形。從絕對真理的角度,這些批評完全正确,不是嗎?

  在這個越來越浮躁紛擾的社會,人們几乎像在沙漠里向往水源一樣把大學校園描繪成了另一個烏托邦:那里的人青春年少、純洁勇敢善良、他們沒有沾染上不正之風,他們黑白分明,絕對不知道灰色、妥協為何物。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當全中國的青年人同居成風的時候,大學生同居還被以一种“今日惊奇”的態度被媒體四處宣揚;當婚姻法都規定男22女20為法定結婚年齡的時候,在校大學生不許結婚還被許多人視為理所當然;不管圍牆外多么天翻地覆,圍牆內依然必須是史前烏托邦,否則就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否則就是當代大學生的恥辱。

  對大學生電影節的要求,本質上和這些烏托邦要求有區別嗎?沒錯,大學生電影節是大學生辦的電影節,可是大學生來辦電影節,依然和所有社會性電影節一樣要和政府部門、主管單位、商家、社會媒體、明星等等社會角色打交道,而大部分人都不會因為你是一個大學生主辦的電影節就對你也采用烏托邦邏輯:無條件下批文、不收拷貝費、不收場租、不收廣告費;相反,正因為你是大學生,是整個社會群體中最無權無勢、無依無靠的一群,在和這些社會角色周旋的時候,反而更缺少討价還价的本錢。我至今還記得,2001年到2002年期間,在擔任第八屆、第九屆大學生電影節對外宣傳工作的期間,一則來自媒體的几十字的負面消息,是怎樣令整個組委會的人多方解釋、惴惴不安;而那一年的最佳處女作頒給《尋槍》的過程,又是怎樣的一波三折。

  我亦記得當我們做出种种妥協時那种沮喪無助的心情。列位看官,你要一個手無寸鐵的人面對全副美式裝備怎樣耍個性?若他血濺當場,你自然會贊一聲,好漢子、有血性;但一條生命的价值只是一份談資嗎?

  “青春愛人事件”到底誰是誰非,或許只是又一場“羅生門”。我只記得,每年五月時分,各大高校的學子們能夠在力所能及的票价下,結伴看完每個年度最新電影,是一种怎樣的欣喜心情;我曾在宣傳稿中親手寫過“為大學生搭起一座通往電影的橋梁”這樣的句子,那句子如今看來或許很“酸”,但我至今覺得,即使大學生電影節再沒有個性,它也确确實實地起著培養中國電影市場的作用。就我個人而言,如果沒有大學生電影節,我不知道如今還會不會每個月都自己花錢到電影院去看電影。那些所謂的有關崇高的目標,還是等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大學生們有更多的力量、更大的自由的時候再談吧。

  馬戎戎(北京記者,曾參与組織第八、九屆大學生電影節)(//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大陸盜版《魷魚遊戲2》猖獗 韓國學者痛批
賈玲憑《熱辣滾燙》登中國年度導演票房冠軍
倪妮上節目談感情事 「戀愛腦」觀點引熱議
陸明星查稅風暴再起?張頌文被爆遭約談補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